首页 > 其他 > 详细

“道可道,非常道”——千年孤独话老子

时间:2014-03-27 15:06:58      阅读:471      评论:0      收藏:0      [点我收藏+]
“道可道,非常道”——千年孤独话老子


一,“道可道,非常道”解

自古以来,解老者大多都将“道可道,非常道”这句话解为“道不可言说,则所言之道不是永恒之道”,或者解为“道可以言说,但所说的道就不是永恒的道了”——实际上还是那句:道不可言说;所以这两种说法其实是同一个说法的不同表述形式而已。总之,道不可言说,言说的道就不是(常)道。人们深深禁锢在解老的历史陷阱之中挣扎。

这里笔者不揣敝陋地说说自己的粗浅看法,希望得到大家的批评指正。先扼要说明一下观点,然后再加以简要论述。

我们从两方面来理解这句话。一方面,道是可以言说的,并且说的道不折不扣地是“大”的、“常”的[道]。另一方面,道不仅仅是“常”的、“恒”的[道],而且也不是(绝对单纯、纯粹的)“静”、“静止”或“亘”的道,不是亘古不变的道,不是像“帝”一样高高在上、不食人间烟火的道,也即是化生、长养、纳归天下万物的道,一句话,道是“大”而生生不已的[道]。“道可道”之第二个“道”并不是言说之意,而是本来意义上的(老子的)道。“可”作“为”或“之为”等解,这句话的意思就是:道之为道,或道作为道。“非常道”的“常”作“静”、“静止”或亘古不变之“亘”解。简单地说,这句话的意思是:不是静止、僵死的道。合起来整句话的意思就是:道之为道,非静止之道或非亘道也。【道,即是大道,常道,恒道,故不以“常”修饰之。】

先说第一点,即道可言说。贯穿全书的一个基本(前提)思想就是(大)道可言说的,老子在这点上没有怀疑的,且书中许多地方都把话说得十分明确的(且不说,《老子》一书自己就是大道可言说的最好证明),而且也把许多直接论述道的也暂搁一边,专门来看看人们对老子所的道的认知与态度。

“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这里的“闻道”之“闻”是听闻之意。正是对道的言说的听闻之后,人们对道的态度,而不是不知道什么意思,而是道的有效性、真实性的疑问等问题。(你所说的我知道了,哈哈,这也真行得通吗?别忽悠人啦!)

用老子自己的表白,“道之出口,淡乎其无味……”,【“吾言甚易知[容易明白意思,但要真正理解其中的道理就不那么容易了]”】。也许有人会认为所说的道不是大道、常道。其实,老子的道即是大道、常道,无须特别声明为“大”、“常”。还是看看老子自己怎么说的吧。老子云,“天下皆谓我道大,似不肖。夫唯大,故似不肖。若肖,久矣,其细也夫!”天下人都知道老子说的正是大道。人们只是有点怀疑,“大”似不“肖”,怕是大而无用。这也是《老子》一书的主题之一,即“非常道”,即不能仅仅“大”,还要“肖”,即化生、长养、纳归天下万物,即“道之在天下,犹川谷之于江海”,即“大道泛兮,其可左右”。

总之,道可言说,道即大道,集“大”、“肖”于一身。

在看第二点,主要是释“道可道,非常道”中的“常”为“静”、“静止”、“亘”的意思,即,道不是静止、亘古不变的道,是化生、长养、纳归万物、生生不已的道。老子云,“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又云,“道冲,而用之或不盈”,“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静曰复命。复命曰常……”万物终归要归根,即静、即常、即恒。“道可道,非常道”中的“常”为恒常不易之意,亘古不变之意,正是作“不变”解,而不是“【惟】随时变易”,因为这正是老子反对的看法。不然,老子说“道可道,非常道”,就难以解释得通,或让人有多此一举之感——因为此“常”就包含了“不易”与“变易”。

长久以来,无数的解老的人们一直在否定常道与道不可言说之间似乎作着艰难的选择,几乎绝大多数宁愿选择“道不可言说”而不选择否定常道。高明先生《帛书老子校注》(中华书局,1996年5月第1版),陈鼓应先生《老子今注今译》(商务印书馆出版 2003年12月第1版 2006年6月第4刷),刘笑敢先生《老子古今:五种对勘与析评引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6年5月),饶尚宽先生译注《老子》(中华书局 2006年9月版,2007年第3刷),傅佩荣先生《傅佩荣细说老子》(国际文化出版公司,2007年1月第一版),李零先生《人往低处走:<老子>天下第一》(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08年3月版),辛战军《老子译注》(中华书局 2008年6月版),王蒙先生《老子的帮助》(华夏出版社 2009年版)等等都如此选择的。[黄元吉]

孙以楷先生《老子通论》(安徽大学出版社 2004年1月版)中综述各家解老,并评价朱谦之先生之解“仍未说清楚老子为什么说‘道可道,非常道’”之后作解云,“道可以认识并表述的,但对客体道的认识并非等同于客体道本身”,说来说去,最后还是说了个“可言说的道并非常道[‘客体道本身’],或道不可言说”。饶尚宽《老子》(中华书局 2006年9月第一版)之解也多类此。

熊逸先生《中国思想地图:老子》(山西人民出版社 2010年5月版)辨正南怀瑾先生之“把说话或话说用‘道’字来代表,那时唐宋之间的口头语”之后,面对南怀瑾先生的认为把“可道”解释为“说话”是“不大合理的”的观点也似无可奈何,终也还是坚持“道不可言说”之旧说——所谓“我这里还是依照传统……”——作罢。

南怀瑾先生虽认为“道可道,非常道”解析为“道不可言说”不大合理,但又拿不出什么好办法来,“假定我们要问,《老子》本书第一章首句中两个‘道’字,应当作哪种解释才恰当?我只能说:只有亲见老子,来问个清楚。”其实就是“我也说不清楚”;不过别人也一样说不清楚,(我们谁也没有本事去亲见老子,如果还想回来发表意见的话……自然)“都是他说老子,或我说老子,姑且备此一格,别成一家一言”;看来,这也是没有办法的办法啊,那可能就是最后的办法了……天下的事真是难搞啦,又总想达成共识才心安似的,但到头来还是“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哎,只要“能够说到事理通达,也就差不多了,何必固执成见,追究不休呢!”大师之言甚是。只是我不知道“能够说到事理通达”算不算是要在诸家之中达成共识。

总之,道可言可说(可闻),道即是“大”、“常”、“恒”,亦即“大”、“肖”于一身,不是亘古不变而是生生不已的。

【另:关于帛书本“道,可道也,非恒道也”的“恒”,拟推测乃“亘”之误。据16章对应的竹简本“至虚,恒也。守中,笃也。”之“恒”字“原无心旁”(李零《郭店楚简校读记(增订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8月第1版))。“常”、“恒”二者,虽不完全相同,但毕竟互通性较大,“常”带有“动”之意味可见于《老子》多处,且“常”、“恒”古义均常带有动之意、不排斥动之意;如“天难堪,命非常”,“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等等,均言动中之常。故“常”、“恒”,有不大合理处,即也不拒斥、带有动之意,老子此处是批判以为道是单纯静止、僵死的错误的观点、看法(认为单纯的不能无生有及有归无的“常”、“恒”的看法),所以此“恒”字于老子文理不大适合之处。“亘”字,贯穿,本义为一以贯之、亘古不变之意,正与老子批判的看法相合。】

 [待续]

二,“道可道,非常道”的两重深刻含义与重要意义

三,历史回眸









3


“道可道,非常道”——千年孤独话老子,布布扣,bubuko.com

“道可道,非常道”——千年孤独话老子

原文:http://blog.csdn.net/zsy2012/article/details/22272595

(0)
(0)
   
举报
评论 一句话评论(0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留言反馈 - 联系我们:wmxa8@hotmail.com
© 2014 bubuko.com 版权所有
打开技术之扣,分享程序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