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其他 > 详细

一万小时理论的解读(神贴真开眼界:有意识的刻苦训练是必须的,要有精神动力,还必须有及时的反馈,对实力占优的活动比较有效;玩这样的活动是不行的)

时间:2015-10-14 23:42:51      阅读:315      评论:0      收藏:0      [点我收藏+]

田吉顺新书《医生是怎么看病的》7月上市

「一万小时定律」并非适合所有领域,即使有很强意志力,也很难在3到4个领域成为世界顶级。
问题回答完毕,以下是解释。

「一万小时定律」怎么回事:
首先需要说明的是,这个10000不是确数,不是说你得不多不少正好10000小时。大约可以理解成平均需要10000小时。比如说有研究显示,要达到国际象棋大师级水平,刻意训练的时间从3000小时到25000小时不等,差不多平均6700小时。

正如很多知友所言,这个说法来自K. Anders Ericsson的论文《The Role of Deliberate Practice in the Acquisition of Expert Performance》,所以要了解这个说法到底怎么回事儿,应该看看原始论文。
这篇论文的题目就明确指出Deliberate Practice,也就是刻意的训练
其实,在19世纪的时候,就有说法,认为你只要是花足够时间,就能在你花时间的那个领域做得很棒,但是忽略了花时间练习的内容。到了19世纪末,就有人发现,其实如果仅仅是简单的重复,你很可能只是达到一个平台的水平,而不是达到最棒。所以,Ericsson提到了刻意训练这个概念。
为了能把刻意训练说清楚,Ericsson把刻意训练和另外两种活动做了对比,玩儿(play)和工作(work)。
  • 玩儿(play)这种活动的特点,是没有一个明确的要实现的目标,你做这件事的目的就是为了内心的欢愉感。所以你每天去打篮球,玩儿的时候也是想要进球想要赢的,但是如果仅仅就是图在场上打篮球时的那份快乐而没有去“刻意训练”的话,仅仅是玩儿10000个小时,你是达不到顶级水平的。同理可得,你上了10000小时的网也成不了网络工程师,看了10000小时的电影也成不了优秀导演或者演员。你说你就靠玩儿着,就把自己玩儿成顶级专家了,那可能性很小。
  • 工作(work)这种活动的特点,存在一定的重复性的劳动,而且往往还存在竞争,所以你在工作的时候可能也有一定压力,这样看上去比玩儿更“刻意”的训练了,那么能不能达到顶级水平呢?你算一下如果一个月工作20天,每天8小时,大约一年2000小时,于是工作5年的人是不是就成为你那个领域的顶尖级专家了呢?也不是。因为工作的一个重要特点,还在于它的驱动力在于外部奖赏,也就是你的薪水。你为了你的薪水去工作,当你对目前薪水满意的时候,可能也就失去了进一步突破瓶颈达到更高一个水平的动力。所以,世界上有很多职业运动员,但是他们中的顶尖级专家还在少数。工作10000小时,也不能让你成为顶级专家。

接下来就要看刻意训练了。
首先,刻意训练的目标,就是要让自己成为顶尖级的专家,要有为此而努力的精神动力。如果你仅仅是喜欢这种活动,仅仅靠爱好的支撑,而不是以顶尖级专家作为目标,在一些反复的训练之后,你的爱好可能会被耗尽。而刻意训练的过程是常常是痛苦的,枯燥的,可以说是磨练。如果没有足够的精神动力,可能很难坚持下去。刻意训练一个折磨人的原因在于,它迫使你一直处于认知阶段,在这个阶段,你得不停的关注并且努力提高自己的训练效果,而无法进入无意识阶段。

那么顶尖级的专家有什么特点呢?他们的一个重要特点在于超强的决策和执行能力。比如顶尖级足球运动员可以很快而且精准的阅读比赛,使自己出现在最该出现的位置,做出最适合的动作实现自己的想法,为球队获胜做出贡献。顶尖级的医生可以很快从各种信息中找出有用的,从而得出正确的判断,然后给出恰当的处理。
有心理学家认为,人们在做决策的时候,有两个判断系统,一个是经验系统,一个是分析系统。经验系统可以自主运作,轻松舒适,占用精力少,当然,可能也经常会出现问题;而分析系统需要你对复杂的信息作出处理,并且进行理性的分析,所以需要花费更多精力。经验系统不断的为分析系统提供建议:印象、直觉、意愿以及态度。如果这些建议被分析系统采纳,那么印象和直觉就会转化为信仰,灵感也会相应的转变为自主行为。
而我们大家都是“认知吝啬者”,就是说我们都倾向于省事儿,倾向于靠经验和个人直觉做出判断,我们喜欢利用经验系统,从而可以避开费神费脑的分析系统,减轻认知负担。
所以刻意训练就是训练你的经验系统。通过训练,你可以在无意识状态下行动,并且在相应领域内不用集中精神就能进行更高水平的思考。
就好像顶级足球运动员在场上时,机会稍纵即逝,他们的很多判断是直觉判断,但是也非常准,就是通过刻意训练使得自己在这方面的直觉判断的准确性提高。再比如一个年轻医生面对复杂患者或者复杂手术时,会觉得千头万绪,从而出现紧张和压力;而专家级别的医生,就可以凭借自己已经内化到经验系统的临床思维方式,很快的对信息做出分析和判断。
这些专家,在经历过刻意训练之后,可以轻松的感知自己所面临的形势,然后找到解决方法。

除了认知方面的训练,当然还有大家熟悉的实际行动上的训练。
其实,很多人通过简单的重复训练,都可以达到一定的水平。但是,这个水平其实还达不到顶级专家的水平,这只是你通往专家级别道路上的一个瓶颈,大部分人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比如缺乏足够的精神动力,从而不会进一步的刻意训练磨练自己,也就只能停留在这个水平了。
比如说你是个业余乒乓球爱好者,在学校里经常可以获胜。这是一个不错的水平,但是,如果没有刻意训练的话,也就只是停留在这个水平了,还算不上乒乓球的专家级水平。
所以,刻意训练当然包括一些重复性的训练,但又远不止于此。它需要你以更加严格刻苦的训练来突破水平的瓶颈。

如果从我们所接受的传统教育来看,刻意训练里的认知和行动上的重复训练,倒是可以对应成理论和实践的学习和练习了。
下图是你进入某个领域后,不断提升自己时所经历的阶段,可以非常直观的表现出前面讲的内容。
技术分享
图片来源:The Role of Deliberate Practice in the Acquisition of Expert Performance

刻意训练和普通的重复性训练一个很重要的不同在于反馈
通俗的讲就是刻意训练需要有人的指点。试想一下,如果你重复性的训练过程其实都是错误的,那么你只会在错误的道路上越走越远。很多专家和普通从业者之间的差别,可能仅仅是某些细节上的,但是很多细节的积累,就表现出水平的差异。
阿图·葛文德是2010年“全球最具影响力100人”中唯一的一名医生。他曾经描述,自己工作多年之后,虽然已经达到一定水平,但是总感觉还不够满意,感觉总是突破不了上升的瓶颈。于是,他自己出钱雇了一位资深退休的外科医生,请他在自己手术时在旁边看,然后给出批评意见。结果发现,其实很多细节上自己是有上升空间的。所以他说,很多世界顶尖级的网球运动员尚且有自己的陪练教练,一个医生为什么不能有自己的教练呢?这也从一个侧面说明了反馈的重要性。
因为训练的结果,就是把理性判断内化到你的直觉之中,而你自己的直觉很难发现自己的问题,所以就需要专业的老师来给你指出。这个反馈不是表扬,而是非常明确的指出你的问题所在。只有不断发现自己的问题,然后加以改正,你才可以获得提高。

既然刻意训练的要求这么高,那么,要成为顶级专家水平,就要面临很多的限制
比如前面提到的精神动力的限制。另外,还有努力程度的限制。比如有研究显示,要达到训练的强度,在不同的领域,可能需要坚持每天至少1-8小时不等的训练。当然,训练的设计也要科学,还有研究说,某些领域可能每天超过4小时的训练,效果可能不见得会更好;但是如果少于2小时,那么效果就肯定不是最佳了。
除此之外,还有资源上的限制。最简单的例子,像阿图医生那样的情况,前提是他能雇得到高水平的资深退休外科医生来给他反馈。

另外,人们在不同领域取得成就的年龄也各不相同,这和人类的体格发展、智力水平发展有关。最简单的例子就是,不同的运动,运动员的黄金年龄也各不相同。因此,要在最适合的年龄,达到相应领域的最佳状态,已经很不容易,就更不要说3到4个领域了。

所以,意志力其实仅仅是一个方面。如果你是平时下班回家业余时间从事训练,或者仅仅是做这份工作,即使搭上再多时间,也很难达到顶级专家水平。


那么「一万小时定律」是不是适合所有领域呢?
也不是。
很多人在关注某件事物的时候,可能更容易被他愿意关注的内容所吸引,而忽略了一些先决条件。在Ericsson论文开头,就提到了在运动、艺术和科学领域,就是说这个理论也是有限定条件的。但是,有很多关于「一万小时定律」的通俗书籍都把重点放在了赞赏刻意训练的好处上,而没有明确指出刻意训练在哪些领域不会产生什么积极效果。
2009年,诺贝尔奖获得者Daniel Kahneman和Gary Klein合写了一篇论文《Conditions for Intuitive Expertise:A Failure to Disagree》,讨论了关于直觉判断的一些内容。可以说给「一万小时定律」又做了很好的条件说明。
Kahneman的文章里认为,假如你所做的事情里,存在着一目了然、始终如一的因果关系,如果你反复做这件事,并且不断从外界获取准确反馈,改进自己表现,那么总有一天你会成为一名专家。
所以,存在一目了然、始终如一的因果关系,也就是「一万小时定律」的先决条件,Kahneman称为“高效”领域。比如医生和消防员从事的活动,就属于这个领域。这也和Ericsson文章是一致的。
而如果结果是完全无法预知的,那么就是“零效”领域。比如预测一个人买的股票的价值以及政府远期政策的预计,这都属于零效领域。在这样的领域中,各种干扰因素极多,运气成分很大,就算你下了很大工夫进行刻意训练,恐怕也难成为专家。
而在Michael J. Mauboussin的《实力、运气与成功 (豆瓣)》中,则把各种活动归结为实力与运气共同作用的结果,只不过有些事情实力的成分更大,有些事情运气的成分更大。
比如百米短跑就是实力几乎占了100%的活动,而买彩票则是运气几乎占了100%的活动。如果一头是买彩票,一头是百米短跑画一条直线的话,那么其他各种活动根据实力和运气成分的不同,就出现在这条直线的不同位置。所以,刻意训练可以改善一个人的实力,那么越是靠近实力一端的领域中,「一万小时定律」效果就越明显,越是靠近运气一端的领域,效果就越差。比如投资这项活动,其实就比较偏向运气一端,起码想要找个理想的反馈都很难,要说提高投资领域的直觉判断力,似乎就有点不大靠谱了。那么「一万小时定律」的效果恐怕就不是那么理想了。

最后,再多嘴说一点,其实,要成为世界级的顶级水平,恐怕只有刻意训练还不够,还得需要一点天赋。
不少和「一万小时定律」有关的书籍和文章当中,都过分强调了努力的重要性,好像一个人的表现和他的天赋没有什么关系,你只要花上功夫刻意训练就够了。但实际上,有研究显示,现有的证据,并不支持所谓的“个人天赋对他能否有高水平表现无关紧要”这样的观点;甚至根据不同人的天赋情况,可以更好的预测像国际象棋、音乐等很多领域中复杂任务的完成情况,以及预测在高水平执行者中谁最可能胜出。
在那些需要实力的活动上,个人天赋也很关键!就是说,通过刻意训练,在某些领域你可以达到顶级专家水平;而如果要强中更有强中手,成为世界级大师,恐怕就需要一些天赋了。
 
--------------------------------------------------------------------------------
Malcolm Gladwell 寫「Outliers: The Story of Success」的時候,說的是「一個人的技能要達到世界水平,他的練習時間就必須超過10000個小時——任何行業都不例外」;而不是「一個人練習時間超過10000個小時,就能達到世界水平」。

「練習10000個小時」只是必要條件,而不是充要條件!
--------------------------------------------------------------------------------
前两位,一位说到了这1万小时的练习是必要但不充分条件,另一位点了一下为何是不充分。
其实理论里面已经说的很清楚了,这里有一个deliberate practice的问题。
那么什么是真正意义上的练习?
1.不要在舒适区练习。也就是如果你俯卧撑能做100个,那么每次做50个,都是你的舒适区,
是没有任何效果的。
2.不要在恐慌区练习。初学吉他的,上来扫几个和弦还行,直接学solo一段加州旅馆肯定会挂。
同样没有任何效果。
3.要在学习区练习。学习区就是舒适区之外,恐慌区之内的部分。
即你踮脚使劲伸手,是能够到的高度,有难度,但是是可实现的。
4.要有反馈。如果你没有足够好的教练来对你的练习进行指导和反馈,那么也是不行的。
这也是为什么自学是那么的难。因为你得同时扮演练习者和教练两个角色。

总而言之,这个理论的1w小时只是一个简单的说法,具体如何练,怎么练都是有讲究的。
个人观点,按照正确的方法进行练习,这个理论在大多数场合是具有普适性的。
 
对于没有变化的练习,只是在浪费时间而已。
--------------------------------------------------------------------------------
 
前两位,一位说到了这1万小时的练习是必要但不充分条件,另一位点了一下为何是不充分。
其实理论里面已经说的很清楚了,这里有一个deliberate practice的问题。
那么什么是真正意义上的练习?
1.不要在舒适区练习。也就是如果你俯卧撑能做100个,那么每次做50个,都是你的舒适区,
是没有任何效果的。
2.不要在恐慌区练习。初学吉他的,上来扫几个和弦还行,直接学solo一段加州旅馆肯定会挂。
同样没有任何效果。
3.要在学习区练习。学习区就是舒适区之外,恐慌区之内的部分。
即你踮脚使劲伸手,是能够到的高度,有难度,但是是可实现的。
4.要有反馈。如果你没有足够好的教练来对你的练习进行指导和反馈,那么也是不行的。
这也是为什么自学是那么的难。因为你得同时扮演练习者和教练两个角色。

总而言之,这个理论的1w小时只是一个简单的说法,具体如何练,怎么练都是有讲究的。
个人观点,按照正确的方法进行练习,这个理论在大多数场合是具有普适性的。
--------------------------------------------------------------------------------
 
我觉得1w小时法则的意义,是给普通人一种可能成为某个领域专家,触手可及、可执行的方向,它能给普通的你我向上走的希望。至于你最后有没有到达终点,怎么达到终点,这些都不重要,重要的是他给你前进的方法和动力。当人生充满不确定性,1w小时这个可量化的标准,会让你不至于迷茫堕落,而是有方法有希望的前进。
--------------------------------------------------------------------------------
 
有了一万小时积累, 你才有机会和别人拼天赋。在此之前都是拼努力。
 
--------------------------------------------------------------------------------
赞同顶尖水平需要时间的积累,但是还有一条定律不要忘了,“一个人的成功取决于他如何利用自己的业余时间”。然后我又总结了另外一条定律,“事物的成熟具有周期性”,并非你马不停蹄地加速这1万小时就会成功。
--------------------------------------------------------------------------------
不错,这个世界上意志力坚定的人确实不少!但是题主别忘了一万小时定律中有个很强的前提就是你一定要保持在熟悉体系和完全不熟悉体系的“中间地带”进行学习。假设你在学一门乐器,花一万小时每天重复弹同一首“小星星”能够称为世界大师么?如果每天都在已掌握的曲目上去进阶更高难度的曲目的话,一万小时足以成为一名出色的演奏家了。一万小时定律追寻的是自身能力的创造与发掘,而非单纯的体力劳动。
--------------------------------------------------------------------------------
要想成功,第一靠的是天分,第二靠的还是天分,其次是学习正确的方法,按照正确的计划练习,这样才能成功,每天炒一盘青椒肉丝,炒100年也成不了顶级厨师,非得专门学习做菜,正确的练习,才有可能。每天死记硬背,读了十几年书,早超过一万小时了,结果因为智商不够,还是记不住书本上的内容,照样考试通不过。
--------------------------------------------------------------------------------
「一万小时理论」存在两个隐蔽的缺陷。一是它假定了一个静态的环境,在这种理想设定下,一个学习者在该环境中艰苦锤炼约十年之后,功力终于登峰造极,而环境却基本保持不变,这在大多数现实领域中,是不大可能发生的。二是它避开了「选择」的问题,从一个完美的既定结果往前推,进行事后的解释,我们确实可以总结出一套因果解释, 但是在一个学习者的起步阶段,他又是如何选定了一个最合适他的专业道路呢?要知道,每一个专业成功者的背后,可能有着更多由于错误地选择了这个专业而中途放弃的人,无人知晓,因为选择必然伴随着风险。
 
--------------------------------------------------------------------------------
在这样一个充满着不确定的动态世界里,一方面要拥有辨别和过滤噪声的智慧,另一方面又不能过于专注于某个单一领域,完全屏蔽噪声。既然「一万小时理论」不适合,那么我们到底如何去识别各种风险并作出选择呢? @采铜老师卖了个关子,提到了塔勒布的最新著作《反脆弱》,而该书所研究的正是这种矛盾。塔勒布给出的答案是「杠铃策略」。
所谓杠铃策略,就是同时采取两种极端行动,一方面,也就是在大多数投入中,采用能够抗拒负面「黑天鹅」风险的强韧结构,也就是专注在一个既定的领域进行学习,另一反面,拿出较小的一部分时间,进行积极地、大胆地探索和尝试,以博取迎接正面「黑天鹅」事件的机会。
概念神马的最不好理解了,举个例子吧。
具体来说,假如你每天有八小时的固定学习时间的话,那么你可以选择「二八开」的方式,把其中的6.5个小时用在专业学习上(不管你是哪个专业的),在这些时间里,你必须时刻提醒自己避免各种网络噪声的干扰,不要让各种社交媒体或者其他媒介分散你的注意力;而在余下的1.5小时中,你可以进行完全自由的学习,这其中,一方面你自然可以去看你订阅的那些信息源,当然正如我前面指出的,这仍旧是一种被动的信息获取,另一方面,也是更重要的是,你可以主动地去探险,去搜索和访问各种没有访问过的网站,或者踏足去从未到过的地点并且观察那里的人和物,或者去和千奇百怪的人交谈。
--------------------------------------------------------------------------------
读感悟总结:

刻意训练,而不是惯性的、无脑的、机械的重复。
【发现问题——自力解决】模式:记录问题并分析,找出解决方法并实践验证,贯彻最优解。
专注:让时间用在刀刃上。

坚持:长久的日积月累。


循序渐进【N+1】:严格要求,并逐步提高要求,循序渐进。不懒散追求简单适应,不盲目追求超难度,取二者之间。
刻意训练自己的短板到痛苦得想死。

要有反馈:这也是为什么自学是那么的难。因为你得同时扮演练习者和教练两个角色。——自学如何获得反馈

找的那个能让你心甘情愿坚持十年的习惯,才是真爱。——坚持锻炼,坚持主动。

华丽的成功背后是常人难以忍受的痛苦——要自己思考、总结、执行。


科学的方法论:有一定天分,加上方法正确,这样才能成功。而不是妄想。
统筹兼顾效应:好好利用业余时间,利用1+1大于2效应,你可以在一万小时之内同时在3到4个领域发展到专家水平。
学会总结、持之以恒——如何才算会总结?——发现问题并改进,结构化提炼精华,归纳出套路或模式。

能在某件事情上付出长久的努力——这件事就可以让你做到非凡。

认真,心甘情愿。

【刻意训练】意味着:既扬长到熟能生巧,又要查漏补缺、不断改进。两者缺一不可。


【一万小时定律】意味着:专注、认真、自我发现、持之以恒、严格要求等,这些是成功函数的关键自变量。
成功确实难,因为每一个变量都不容有短版;反之,失败就显得非常容易。
可以由自己操纵的只有努力投入的时间和遇到机遇的概率大小;但机遇和天赋不是你能选的。
--------------------------------------------------------------------------------
All my life,my heart has yearned for a thing i cannot name.
不下十年苦功夫,安能做成一件事。比起下苦功夫,我觉得更难的是找的那个能让你心甘情愿坚持十年的习惯
--------------------------------------------------------------------------------
当然不是所有领域。仅限于需要较高认知能力的领域。
--------------------------------------------------------------------------------
来几句搞笑,但又非常能说明问题的:
 

林平之再练十万小时都进不了丽春院。有些事情,是讲天赋,讲资源的...

按这个定律,我早应该是喘气界的世界冠军了。

开一辈子出租也上不了F1赛道,做一万个小时也不能成为加藤鹰吧。

我听了二十多年狗叫,也不知道ta在叫什么。

现在是我活着的第186089个小时,然而并没有成为人生赢家……

至少在AV行业行不通

--------------------------------------------------------------------------------

http://www.zhihu.com/question/21655527
http://www.guokr.com/article/437379/

一万小时理论的解读(神贴真开眼界:有意识的刻苦训练是必须的,要有精神动力,还必须有及时的反馈,对实力占优的活动比较有效;玩这样的活动是不行的)

原文:http://www.cnblogs.com/findumars/p/4879038.html

(0)
(0)
   
举报
评论 一句话评论(0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留言反馈 - 联系我们:wmxa8@hotmail.com
© 2014 bubuko.com 版权所有
打开技术之扣,分享程序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