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已经看完了《代码阅读方法与实践》的前六章,基本上也就是看得比较粗略,没有很精细的阅读,上节课听到老师说的“学术交流会”还是很紧张的,挺害怕被问到问题,结果回答不出来可怎么办啊,不仅丢人,分也送给别人了啊,这可怎么破啊。所以呢,我打算近期再看一遍,不管有没有用,算是给自己加点自信吧。
第七章,讲的是编程规范和约定,主要就是文件的命名及组织、缩进、编排、命名约定、编程实践、过程规范之类的,其实这一章也不用我做过多的介绍,因为大家应该都有听各科老师讲过好几遍了,道理大家都懂,但是大家除了在理论上认同,编程过程中也应该切实按照规定来实行。因为我觉得虽然现在我们已经步入大三了,但是,我注意到还是有好多同学编程过程中存在规范的低级问题,当然我自己也是这样。这些都是小细节的习惯问题,说改也容易也不容易,还是看自己,想改自己多注意就行了吧。
第八章,是讲的文档,我们现在的软件需求分析这门课,也介绍了一些文档。其实老师也说过,我们不是只敲代码的程序员,一直以来,大家都觉得会写代码是最重要的,文档也是很重要的。任何重大的软件开发项目,在开发过程中,会生成大量不同的文档。阅读代码时,因该尽可能的利用任何能够得到的文档,因为阅读一个小时的代码所得到的信息只不过相当于阅读一分钟文档。具有代表性的文档类型主要有:系统规格说明书、软件需求规格说明、设计规格说明、系统测试规格说明,最后是由许多不同文档组成的用户文档。利用文档可以快捷的获取系统的概况,了解提供特定特性的代码。当然在阅读代码是,要时刻注意,文档常常会提供不恰当的信息,误导我们对源代码的理解。两种不同的歪曲是未记录的特性和理想化表述,这就是文档存在的问题。
第九章,讲的主要是系统构架。书上写道,从系统的源代码库洞悉系统的构架,不是一件容易做到的事。然而,在识别出重要的构架元素后,那么,浏览整个系统,了解系统的结构和属性,以及规划增加、修改和重构活动都会变的更为容易。这是因为,一旦提取出系统的构架性特征,我们就立即与系统的创建者共享一套语义丰富的词汇。另外,对系统构架的理解,能够帮助我们了解交互的类型、通信模式和代码结构。有人说,构架师老人的艺术:在实际工作中,经验丰富的设计者更可能预知特定的设计如何处理具体的问题以及哪些构架性的解决方案可以组合起来形成一个功能体。在第九章,介绍了通常情况下如何再次应用成功的设计,以及阅读代码时经常遇到的一些构架重用的形式。
第十章,讲的是代码阅读工具。
原文:http://www.cnblogs.com/xiaowumao/p/492452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