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月份开始筹备,期间因为各种因素差点停办。十一前一周仓促恢复项目,十一期间开始宣传,经过线上初赛,线下复赛,昨天结束了决赛。还是蛮赶的。
过程不细表,几个人志愿组织比赛也很辛苦,只谈谈几组选手吧。
乍一看,选手背景都挺好,学生里一堆985,211的,还有几组ACM亚洲金牌、银牌队伍捧场,社会上也有G家的人过来玩耍。大概是因为初赛算法题,所以过滤了很多未练习过算法思维的选手。复赛出了几道工程题,表现出彩的不多。很遗憾。
因为比赛限制了主题,花儿与编程,所以要求队伍包含女性选手,并做出一定贡献。初赛线上比赛很容易蒙混,复赛就看出来了区别了,女性选手很容易陷入打酱油的地步。有一组印象深刻,两个男生抓耳挠腮地做了一天题,女的毫不掩饰,坐那吃了一天鸭脖,期间还躺沙发睡了几个小时,后来其他组演讲的时候,这位女性好不无聊,穿着高跟鞋叮叮当当地走来走去...相比起来,其他打酱油的女性选手或多或少还写个文档、画个UML图啥的。
有两组选手较为可惜,这两组都曾在某网站的答题比赛里拿了很多次的奖品,拿奖专业户了。然后都不太认真对待比赛,所以也没啥好成绩。要求选手描述自己的项目亮点,某选手说了两点,1,使用了某技术;2,网不好没心思答题。
因为复赛的规则限制,选手实际上都没有在规定的时间内做出特别完善的可交付的项目,所以在决赛前我给各组选手发了一些私人的建议,选手都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因为还要负责其他事宜,所以决赛选手演讲的部分只跟了半场,最后冠军那组其实是出乎我意料的,据说他们针对性地改善了自己的项目,并且深入浅出地在有限的时间内好好地讲了自己的代码。相比起来另一组ACM出身队伍就太当酱油了,女生继续不作为,男生也没怎么增加工程化的要素。
有些选手的习惯还是不错的,有未进决赛的队伍希望了解到自己复赛的完成情况,遇到这样队伍自然是很高兴地与其沟通项目的得失,当然也有反例,有的队伍在自己初赛分时较低的时候想到强调两场初赛的难度平衡,可是他们不知道自己的得分单在自己那场比赛里都排名很低;有个队伍要把同事气坏了,确认各种行程问题的电话短信各种不接不回,好不容易打通了电话还反过来呛人,比赛结束合完影就悄无声息地消失了,不要奖金了么...其实我浙学弟还是蛮不错的,初赛算法题答的蛮好的,就是复赛,做的我都不好意思说了,比赛时要求了用发邮件的形式提交代码,结果有一组学弟学妹们为了增加亮点,在主体功能没有实现的前提下,为了增加一个打开软件的开场动画,打了4GB大小的依赖包进去...
有很多学校的学生出来是不能直接干活的,说没项目经验也可以理解,但是有些选手太想当然了。问,你这个性能如何?答:快,问,怎么快了?答,用的C++...亏我还特意叮嘱各队加上些测试用例,针对可用性、扩展性以及性能等方面要有数据支持...有一组在亮点一栏描述的是,“因为处理60MB的数据花了N秒,所以处理4GB的数据时最多花费(4096/1024/60)*N秒,因为采用了面向对象的方式,所以处理4GB的数据的时候内存占用一定不超过4GB”...这编程都是数学老师教的么...
大部分是学生选手,所以复赛有些相同的问题集体暴露,例如缺乏异常控制、很少写注释、没有单元测试、缺少SCM、不注重分层、UI过于简陋...选手们为了有个亮点,施展各路神通,反而弄巧成拙...
现在的国内学校教学跟实际工程领域的脱钩太大,选手做出来的应用难有可用性。学生应该多在外面实习试试。
渣打迷你编程马拉松(Mini Code Marathon)小记
原文:http://my.oschina.net/u/921876/blog/5246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