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一直对BOM的东西一知半解,最近又拿起js的书来进一步学习下关于BOM的各种对象。
BOM的对象主要有:
window对象:客户端Javascript中的顶级对象
navigator对象:包含客户端浏览器的信息
screen对象:包含客户端显示屏的信息
history对象:包含浏览器窗口访问过的URL
location对象:包含当前URL的信息
document对象:包含整个HTML文档,可被用来访问页面的所有元素(跟DOM息息相关)
首先就是window对象了,它可以说是BOM的基类,BOM的根节点。
重要的属性:
closed:判断当前窗口是否关闭
defaultStatus:在浏览器状态栏显示的默认文本
status:在浏览器状态栏中显示的文本
document:对Document对象的引用
frames[]:window对象数组,代表窗口中的各个框架,这个很重要,后面的框架集要用到
history:对History对象的引用,代表用户浏览窗口的历史
location:对Location对象的引用,代表在窗口中显示的文档的URL
name:窗口的名称,可被<a>的<target>属性使用
opener:对打开当前窗口的window对象的引用
self:自引用,与window同义
window:自引用,与self同义
以下两个属性注意比较:
parent:如果当前的窗口是框架,他就是对窗口中包含这个框架的父级框架的引用
top:如果当前窗口时框架,他就是对包含这个框架的顶级窗口的window对象的引用。注意,对于嵌套在其他框架中的框架,top不等于parent
这里对parent和top做一个具体的分析:
一、如果一个窗口时顶级窗口(window),而不是框架(framest,frame),parent属性引用的就是这个窗口本身,可以说parent==self。
二、如果一个框架包含在另一个框架中,而后者又包含在顶级窗口中,这是该框架可以用parent.parent来访问顶级窗口
三、无论任何一个框架,不管被嵌套了多少层,它的top属性引用的都是包含它的顶级窗口
四、如果一个window对象代表的是一个顶级窗口,那么它的top属性引用的就是窗口本身,对于那些是顶级窗口的直接子窗口,top属性就等于parent属性
重要的方法:
alert(),confirm(),prompt():人机交互的接口的方法。
close():关闭窗口
focus(),blur():请求或放弃窗口的键盘焦点
moveBy(),moveTo():移动窗口
open():打开新的顶级窗口
print():打印窗口内容
resizeBy(),resizeTo():调整窗口大小
scrollBy(),scrollTo():滚动窗口中显示的文档
setInterval(),clearInterval():设置或取消重复调用的函数,两次调用之间有指定的延迟
setTimeout(),clearTimeout():设置或者取消在指定的若干毫秒后要调用一次的函数
以下是用alert(),confirm(),prompt()人机交互的例子:
<!DOCTYPE html PUBLIC "-//W3C//DTD XHTML 1.0 Transitional//EN" "http://www.w3.org/TR/xhtml1/DTD/xhtml1-transitional.dtd"> <html xmlns="http://www.w3.org/1999/xhtml"> <head> <meta http-equiv="Content-Type" content="text/html; charset=utf-8" /> <title>window人机交互</title> </head> <body> <script type="text/javascript"> var user=prompt("请输入你的用户名:"); if(!!user) //把输入的信息转换成布尔值 { var ok=confirm("你输入的用户名为:\n"+user+"\n请确认"); if(ok) { alert("欢迎你:\n"+user); } else //重新输入信息 { user=prompt("请输入你的用户名:"); alert("欢迎你:\n"+user); } } else //提示输入信息 { user=pormpt("请输入你的用户名:"); } </script> </body> </html>
Javascript中的window对象基本属性和方法以及对alert,confirm,prompt的使用,布布扣,bubuko.com
Javascript中的window对象基本属性和方法以及对alert,confirm,prompt的使用
原文:http://blog.csdn.net/u010792238/article/details/230979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