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SI七层参考模型的优点
开放的标准化借口
多厂商兼容性
易于理解、学习和更新协议标准
实现模块化工程,降低了开发实现的复杂度
便于故障排除
2.OSI参考模型层次间的关系以及数据封装
7.应用层 | 提供应用程序间通信 |
6.表示层 | 处理数据格式、数据加密等 |
5.会话层 | 建立、维护和管理会话 |
4.传输层 | 建立主机端到端连接 |
3.网络层 | 寻址和路由选择 |
2.数据链路层 | 提供介质访问、链路管理等 |
1.物理层 | 比特流传输 |
OSI参考模型的每一层都定义了所实现的功能,完成某些特定的通信任务,并只与紧邻的上层和下层进行数据的交换。
物理层涉及到在通信信道上传输的原始比特流,它定义了传输数据所需要的机械、电气、功能及规程的特性等,包括电压、电缆线、数据传输速率、接口的定义等。
数据链路层的主要任务是提供对物理层的控制,检测并纠正可能出现的错误,并且进行流量控制。数据链路层与物理地址、网络拓扑、线缆规划、错误检验和流量控制等有关。
网络层决定传输包的最佳路由,其关键问题是确定数据包从源端到目的端如何选择路由,网络层通过路由选择协议来计算路由。
传输层的基本功能是从会话层接受数据,并且在必要的时候把它分成较小的单元,传递给网络层,病确保到达对方的各段信息正确无误,传输层建立、维护虚电路、进行差错检验和流量控制。
会话层允许不同机器上的用户建立、管理和终止应用程序间的会话关系,在协调不同应用程序之间的通信时要涉及会话层,该层每个应用程序知道其他应用程序的状态。同时,会话层也提供双工协商、会话同步等。
表示层关注所传输的信息的语法和语义,它把来自应用层与计算机有关的数据格式处理成与计算机无关的格式,以保证对端设备能够准确无误地理解发送端数据。同时,表示层也复杂数据加密等。
应用层是OSI参考模型最接近用户的一层,负责为应用程序提供网络服务。这里的网络服务包括文件传输、文字管理和电子邮件的消息处理等。
物理层:有关物理设备通过物理媒体进行互联的描述和规定。
定义电压、接口、线缆标准、传输距离等
机械特性:说明了接口所用接线器的形状和尺寸、引线数目和排列等,例如我们见到的各种规格的电源插头的尺寸都有严格的规定。
电气特性:说明在接口电缆的哪根线上出现的电压、电流等的范围。
功能特性:说明某根线上出现的某一电平的电压表示何种意义。
规程特性:说明对不同功能的各种可能事件的出现顺序。
物理层介质
双绞线、同轴电缆、光纤、无线电信号灯
局域网物理层
常见标准:10Base-T、100Base-TX/FX、1000Base-T、1000Base-SX/LX
常见设备:中继器、集线器
广域网物理层
常见标准:RS-232、V.24、V.35
常见设备:Modem
数据链路层
负责在某一特定的介质或链路上传递数据。
数据链路层的主要功能:
编帧和识别帧:将比特编成帧,从一系列比特流中识别帧,并将帧解开传递个网络层。
数据链路的建立、维持和释放:当网络中的设备要进行通信时,通信双方有时必须先建立一条数据链路,在建立链路时需要保证安全性,在传输过程中要维持数据链路,而在通信结束后释放数据链路。
传输资源控制:在一些共享介质上,多个终端设备可能同时需要发送数据,此时必须由数据链路层协议对资源的分配加以裁决。
流量控制:为了确保正常地收发数据,防止发送数据过快,导致接收方的缓存空间溢出,网络出现拥塞,就必须及时控制发送方发送数据的速率。
差错控制:由于比特流传输时可能产生差错,而物理层无法辨别错误,所以数据链路层协议需要以帧为单位实施差错检测。
寻址:数据链路层协议应该能够标识介质上的所有节点,并且能寻找到目的节点,以便将数据发送到正确的目的。
标识上层数据:数据链路层采用透明传输的方法传送网络层包,它对网络层呈现为一条无错的线路。为了在同一链路上支持多种网络层协议,发送方必须在帧的控制信息中标识载荷(即包)所属的网络层协议,这样接收方才能将载荷提交给正确的上层协议来处理。
本文出自 “网连天下” 博客,请务必保留此出处http://3157957.blog.51cto.com/3147957/1718737
原文:http://3157957.blog.51cto.com/3147957/17187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