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其他 > 详细

一位父亲和一位母亲讲述孩子的成长故事--《粗养的智慧:李聃的普林斯顿之路》和《我的儿子马友友》阅读摘录

时间:2015-12-28 22:04:47      阅读:369      评论:0      收藏:0      [点我收藏+]

距第一次读完《大学之路》已有四个多月了,影响我最深,也是让我深受启发的,就是“教育是一辈子的事,适合自己的大学就是好的大学。”这也让我变得更加关注教育和对自我成长的反思。

 

《粗养的智慧:李聃的普林斯顿之路》

父亲手记:男孩女孩都要粗养(代序)

美国是一个讲究个人主义的国家。无数人追求自己的梦想,努力将才能发挥到极致,其中的佼佼者造就了硅谷的奇迹。但他们的激情只能从内心深处的源泉中流出来。
一个在自由宽松的环境里成长起来的孩子,远比一个在师长们控制下成长起来的孩子要有后劲,有潜力。
孩子是我们生活中最重要的财富。一个孩子只有一次成长的机会,每个负责任的父母都不愿意错过这唯一的机会。
在本书里,你将会读到李聃的成长故事,并通过他的经历来了解美国的高中生活。但更重要的,你会读到我们学习做父母的体会。孩子们需要学习各种知识,父母也需要不断提高做父母的修养。做父母不仅需要良好的愿望,也需要智慧和定力。

 
第一章 你说西红柿,我说“西红柿”

马克 吐温说过:“一个聪明人应该可以30小时学会英语,30天学会法语,30年学会德语。”可见德语的难学是出了名的。学习语言一直是李聃很感兴趣的一件事。
李聃最喜欢德国著名记者阿兰。波斯纳写的《东边来的奥里》。
李聃不知道是应该为此感到欣慰还是不安。这是因为自己幸运地成长于一个宽容而开放的环境之中,还是因为自己迟钝,不敏感,年龄太小,无法感受到生活中那些更微妙细腻的情感,所以才没有那么多的烦恼和梦想呢?

 

第二章 忙碌的一天
父母应该要有宽广的胸怀,有一种拿得起、放得下的气概。这至少有两个好处:第一,对孩子成长过程中的磕磕碰碰可以看得比较开,因此不会太婆婆妈妈,动辄给孩子施压;第二,可以让孩子耳濡目染地学习一种豁达大度的生活态度--这可能是他生活中灰姑娘最宝贵的财富。

 

第三章 龙的传人
在分析哪些因素可以让孩子们成为好学生时,社会科学家们发现,父母是什么样的人,远比父母教育孩子的技巧来得重要。比如说,父母是否经常带孩子带去博物馆,是否允许孩子看电视,不见得会决定孩子们在学校的成败;但父母接受过什么样的教育,他们对生活和事业是什么态度,对孩子们的影响却可以非常深远和显著。
可能是因为学习了一些中国古典文学的精华,也可能是因为李聃长大了,他对中国文化到底意味着什么,中国文化和他经历过的德国文化和美国文化到底有什么不同产生了兴趣。李聃早就觉得,美国人积极上进,但个性太张扬,有一点什么东西就藏不住,非要拿出来显摆不可;德国人讲究实力,有时候却缺乏一点谦谦君子的风度。中国人则不一样。父母是李聃最熟悉的中国人。从他们身上,李聃看到的是勤劳、谦虚、重视家庭、尊敬长辈、注重健康、淡泊名利。李聃猜想这就是中国文化的特点。
如果做父母的对自己的“根”有任何自卑感,想让孩子热爱中华文化传统是不可能的。

 

第四章 游泳的魅力
心理学家早就发现,人们只有在没有外界压力的情况下做出选择时,才会对这一选择负起责任来,进而为这种选择寻找理论依据,从内心深处形成对这一选择的坚定信念。相反,如果一种选择是外界压力下做出来的,人们对自己的行为就会缺乏责任感,自觉性和主动性也会比较差,外界的压力一旦消失,前进的动力就会消失。而这正是父母对孩子管得太多太紧时,无意之中会造成的后果。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李聃有两大业余爱好,一个是弹钢琴,一个是游泳。李聃从七岁开始谈钢琴,到高中毕业时已经弹了将近十年。在这十年里,李聃从德国弹到美国,从一级弹到十级,从车尔尼弹到巴赫,从哈农弹到海顿,尽情地领略了莫扎特的宁静美妙,贝多芬的热情勇敢,肖邦的细腻优雅,把音乐变成了自己生活的一部分。当他遇到压力和烦恼时,弹起那些熟悉的曲子,就像与久违的朋友推心置腹地交谈一样,总能让他感到一种心灵的宁静。
从五岁时那个懵懵懂懂的小男孩,到高中毕业时那个有几分成熟的少年,李聃的成长至少有一半可以归功于游泳。可以说,游泳池就是李聃成长的摇篮。
这样的经历,让李聃悟出了一个道理,那就是一件事情能否做成,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自己的信心和态度。如果在困难的时候灰心丧气,放弃努力,当然什么事情都做不成;但如果有信心,有勇气,保持积极乐观的态度,不轻易放弃,事情往往会柳暗花明,最终迎刃而解。
在信中,李聃感谢了他们教给他的四件大事和四件小事:尊敬,合作,奉献、成长;一步一步慢慢来,最后一件事要做得最好,不怕痛苦和失败,在游泳中享受生活的乐趣。这几句话,也总结了李聃自己从游泳中得到的收获。
也许正是因为李聃对游泳有一种自觉的责任感,他从游泳中得到的收获很大。他不但锻炼了身体,享受了游泳的乐趣,更在游泳的过程中,培养了坚持不懈、坚韧不拔的性格,他的价值观也在游泳的熏陶下慢慢成熟起来。当年我们送他去游泳的时候,的确没有预见到游泳对他会有这么多正面的影响,但发自内心的愿望就是有这样强大的生命力:它就像一颗种子,生根发芽之后,只要偶尔施点肥,浇点水,就会长得枝繁叶茂。

 

第五章 作家梦
对生活的体验,灵魂的净化,精神生活的丰富,人格的健全,这些都是生活中比事业成功更重要的东西,而它们都与所谓的“文科”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所以,像李聃这样文理双全,既享受数学,又享受文学,是让我们这些枯燥乏味的“理科生”十分羡慕的。我们不是天天说“素质教育”吗?在我看来,对读书写作的热爱,就是“素质教育”最重要的一方面。
他喜欢数学和逻辑,也喜欢钢琴和音乐,他觉得诗歌和这些自己喜欢的东西,似有相通之处。
他在做投稿的自我介绍时说:“周围的整个世界都是我灵感的源泉。不管我看到什么,听到什么,感觉到什么,都可以变成我的故事。”
“创意写作”的课程简介说,这门课的宗旨,是让学生领悟到写作是一种认识自我、观察世界、表达创意的工具,老师则会帮助学生在享受写作乐趣的同时,提高创意水平和写作技巧。
写作只是因为他想表达自己,与以后相当作家完全是两码事。他还引用了一句英语俗语:如果你写不出来,你就还没弄明白(If you can‘t write it, you don‘t know it.)。李聃的说法是有道理的,这其实也是我自己在职场上打拼十多年的一点体会。不管从事什么工作,表达能力强都很重要。即使是在非常重视技术水平的高科技行业,表达能力强也是事业进阶的法宝,是真正优秀的人才必须具备的一项才能。

 

第六章 编辑部的故事
经常有同学问李聃:“你怎么能毫无怨言地像奴隶一样为那张报纸卖命呢?”李聃总是笑一笑说:“有个东西可以让我心甘情愿地卖命,也算不错吧。”的确,生命中有那么多能量、创造力和渴望,如果不聚集起来,凝固起来,也就消散在茫茫宇宙当中了。现在通过自己的努力,把脑子里的几个想法,变成一大推改得乱七八糟的稿件,最后又变成了一份用清香的油墨印在柔滑的纸张上的富含知识和养分的精美报纸。这种创造的过程是令人满足的,而自己在这个过程中又何尝不是变得越来越成熟了呢?
我告诉他,领导才能是一个人必须具备的最重要的能力之一。发挥领导才能,组织一个集体完成一项任务,是每一个人都可以做的,并非只有处于管理者位置的人才能做。

 

第七章 到夏令营去
孩子个性执拗是一把双刃剑,很难说是优点还是缺点。但因为我们是李聃的父母,因为我们了解他,信任他,因为我们想让他知道我们对他的信任,除非他的决定真的错得一塌糊涂,我们都会放手让他去自由发挥,做他的坚强后盾。
在夏令营的五周,李聃感受最深的一点就是,山外有山,天外有天,世界无限广阔,值得探索的东西不可胜数。

 

第八章 向高处瞄准
做父母的有责任为孩子创造一个有利的成长环境。在过去艰苦的环境中,父母的首要任务是保护孩子,让孩子稚嫩的身体和心灵不受伤害。但在今天的社会里,孩子们的成长环境不是太艰苦,而是太舒适,不是太严酷,而是太温软。如果再这样的环境中,父母还对孩子保护过度,不让他们经点风浪,见点世面,受点挫折,得点锻炼,不见得是对孩子负责任。
经历一些艰苦磨炼对孩子们的成长是有好处的。不管是在身体上吃些苦,在心理上承受一些压力,还是经历一些挫折和失败,都可以塑造他们的性格,让他们成长为更有耐心和韧性的人格健全的人,让他们更有能力应付未来生活的考验。
生活中的事情很多,机会也很多,要有所为,有所不为,而且一切最终还是必须由孩子来拿主意。让他们选择自己要做的事情,并付出自己的最大努力,父母在一旁察言观色、推波助澜就可以了。
第九章 亨利岗红魔
虽然我们希望孩子们能够吃苦耐劳,忍辱负重,但如果学习只是为了一个数字,为了达到某种指标,肯定是枯燥乏味的。在这种学习中,孩子的灵性和创造力得不到滋养,学习的效果也只能事倍功半。另一方面,如果孩子们对一件事情感兴趣,觉得这件事情好玩,做起来一定会全力以赴,劲头十足。这时候,做父母的还用担心学习效果不好吗?
事实上,“爱玩”很有可能是促进人类文明向前发展的一股强大动力。并且,孩子爱玩不但不是一件坏事,可能还是件好事。他是否有自己感兴趣的事情,是否愿意为这件事付出努力,可能是他将来能否成功的一个重要标志。

 

第十章 常青藤之旅
在旅途中,没有了工作、家务、功课的烦扰,没有了电视、电话、电邮的侵扰,除了欣赏大自然的美景,偶尔发发思古幽情外,我们的心思都放在彼此身上,相互之间的交流比平时多了很多。共同的兴趣拉近了我们的距离,一家人更加亲密无间了。

 

第十一章 与爸爸同事
孩子在成长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受到父母的影响。父母应该把握机会,把自己的学养、见识、经验、智慧教给孩子。但与此同时,孩子也是独立的个人,应该有自己独立的生活和梦想。世界是如此之大,选择是如此之多。父母应该鼓励孩子展开翅膀,在广阔的世界里自由翱翔,而不应该把自己的生活经历,变成孩子梦想的负担。
从事的工作是自己的兴趣所在,是人生最大的幸运。世界上很多人为了赚钱谋生,辛辛苦苦地工作,等到下了班,再用工作赚来的钱去做自己感兴趣的事情;如果做自己感兴趣的事情,还有人付钱给你,岂不是让人羡慕!

 

第十二章 与哪一所大学有缘?
父母要把心放得宽一点。“条条大路通罗马”,虽然很多时候在我们看来他的决定不一定是最佳选择,但只要可行,还是应该允许他按自己的想法去做。不是每个决定都有圆满的结果,我们大人做决定时不也是这样吗?即使孩子看上去“失败”了,但失败是成功之母,在小事上吃些败仗,才能积累必要的经验。
一个人首先要取悦自己,然后才能去取悦别人,难道不是这样吗?

 

第十三章 写出一个真实的我
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世界上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都有自己独特的风格和特点。表现自己的独特之处,实现自己的想法,将自己的能力发挥到极致,是每一个人都有的愿望。
因为有了学长们的这些忠告,李聃从十年级起,就开始留心自己生活中的小事情,注意哪些事情有趣,哪些事情对自己的影响比较大,为将来的入学论文搜集素材。入学论文一定要体现自己的特色。因此,入学论文所写的必须是真正触动自己心灵的人和事,是自己的真情流露。

 

第十四章 感恩节之约
孩子跟你交谈,不见得是在征求你的意见,寻求对某个问题的答案,更可能只是把你当做朋友,跟你分享一段生活经历。如果他正讲得兴致勃勃,你却将他拦腰打断,开始批评他刚才讲得某件事情做得不对。孩子一定会乘兴而来,败兴而归,下次还愿不愿意跟你开诚布公地交谈就很难说了。
孩子成长的每个阶段都是很美妙的。如果我们觉得他们变得越来越不可爱了,除了青少年的荷尔蒙在作怪,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我们没有与时俱进,学会与青少年沟通的技巧。而沟通技巧中最重要的一环,就是要学会做一个好听众。

 

第十五章 你雅虎了吗?
当我们试着去了解孩子喜欢的运动项目时,当我们学着欣赏孩子的钢琴曲时,当我们跟孩子们一起讨论他们刚刚读完的文学名著时,我们与孩子之间的关系即使不能达到“酒逢知己千杯少”的地步,至少也不会“话不投机半句多“,而我们自己的精神生活也会充实丰富很多。如果我们还能不断克服自己的弱点,为孩子做出榜样,赢得孩子更多的尊重,我们的人生更会达到一个新的境界。到了那一天,难道我们不应该感谢孩子这个人生的好老师吗?

 

第十六章 再见了,亨利岗
虽然亨利岗的日子充实而愉快,虽然这里有睿智的老师、聪明的同学,有各种各样激发自己兴趣、挑战自己极限的活动,虽然在亨利岗四年的努力让自己成为了今天这个自己,但未来的日子肯定会更精彩的。

 

父亲手记:一个普林斯顿学生的快乐生活(代后记)
我无从查证普林斯顿的学生是否都很快乐。但悲苦的人眼里看到的大多是悲苦,幸福的人眼里看到的大多是幸福。一个眼里看到的都是快乐的人,他自己应该也是快乐的吧。
李聃还没有想好毕业后要干什么。是上研究生还是找工作?创业、打工、做学问,究竟哪一样最适合自己?眼前的选择很多,李聃还在思考和摸索着,我们也从来不催促他。大学四年是人生最美好的时光,我希望他尽情享受这段岁月。有一天,他会知道自己要干什么,然后他可能会在自己选择的路上走下去,也可能过一阵子再换一条路走一走。不管怎么样,我们都会支持他。这是我们能够给他的最好礼物。而等到李聃收到这份礼物时,他会感激我们,但不会感到惊讶,因为同样的礼物他已经收到过很多次了。

 
 

《我的儿子马友友》

这本书透过马卢雅文女士记述儿子童年及少年时代的点点滴滴,带领读者一起经历这位音乐奇才由出生到入读哈佛大学的成长过程——他惊人的音乐天分如何被父母发掘和培养,他与家人相处的片段、小时候淘气的事迹、父母亲对他个性发展的影响,还有他如何克服成长时必须经历的困难、怎样面对文化冲击和危机,最后如何踏上成功之路,成为古典音乐界璀璨的明星。
 

如果人生,是一段爱的旅行。母亲的爱,则是这旅程的第一站。
“父母亲教我相信灵魂,相信那额外的一点点东西,相信人性中的美。”马友友,My Son,Yo—Yo。
扉页:心中的音乐就是生命之春。

 

前言
音乐界的超级巨星似乎都有相似之处。他们大多来自音乐世家或戏剧世家。自婴孩时期已经开始接触音乐,天分很早便显露出来,多数人年幼时就举行了第一次公开演奏会。从很早开始,他们大部分似乎都有个性和自我,加上能力过人,立刻就使他们与众不同。他们有那个神秘的X因素,那种要素使得他们能够令听众疯狂激动。哈罗德·舍恩伯格《光辉一族》
他眨眨眼眼表示感谢我的来访。一刻间,大家沉默无言,但在这无言之中,我们感到友谊的温馨。紧握着的手传达了我们尽在不言中的感情。身体自有一种自己的需要。

 

第一章 友友的降生
雅文是不是在欺骗自己?她是不是以自己的主观愿望去理解这双定着神的眼睛?究竟这个双眼在望着光的小家伙会不会让他们实现梦想?
丈夫马孝骏博士虽然勤奋工作,但微薄的收入不足以维持生计。法国眼下经济萧条,人浮于事,工作也只会留给国人而非外国人。
雅文吻一吻孩子柔软的面颊,问题在心里打转,泪水却涌出了眼帘。
同时,雅文也一直留心照顾在残的推车里睡得很甜的友友。她有种再现感,希望自己再次年轻,像女儿一样唱歌跳舞,多惬意。
雅文双眼望着孝骏。他永远是个乐观的人,艺术家脾气,对不对?而艺术家总是不切实际的。

 

第二章 天赋异禀的男孩儿
雅文对其他所谓神童所知有限,但身为母亲,心里知道友友的确是“与众不同”的。她也明白天下父母亲都一样,见到孩子有特别的技能,或行为远远超乎年龄时,都深信孩子是天赋异禀的。
他生下来就有那种坚毅的意志,对自己所喜欢的东西追求完美。友友虽然生长于要完全服从长辈的家庭,但仍然懂得如何去维护自己,不顾后果而大胆反抗,坚持到底。
神童的出现一般人认为是无法解释的、违反自然的。但世世代代以来,人们用带有期望转变的又矛盾又复杂的心情去迎接神童——恐惧和谨慎、神秘和神话、怀疑和鄙视、敬畏和惊讶。大卫·亨利·费德曼《自然的策略》
命运把一个天才横溢的孩子交给他们照顾。他们有责任不要让天才白白浪费了。友友的天才令父母亲惊叹不已,找一个正确的途径去引导他那种才华、那种潜质,使他在音乐界得到伟大的成就,就是一项重大的挑战。但一想到自己穷苦的一生,在竞争激烈的音乐界里奋力书存,还敢让孩子走上自己曾经走过的路吗?
马博士听完了妻子的道理。仍然不以为然。他老是说要经过三代人,才会出一个好的音乐家。第一代人留下钱,第二代人用钱去接受最好的教育,第三代人遗传因子结合得好的话,就可以达到所预定的目标。
对马孝骏来说这个理论绝对正确:他爸爸是个有钱的地主,给了他所需要的金钱,去接受优良的教育。友友是第三代人。
友友看着姐姐,一双黑溜溜的眼睛明亮得很。“姐姐,我的好姐姐,你拉得好极了......”他迟疑了一下,小心地说:“你很了不起?不过……不过有点走音……”
雅文很欣赏友友为了尊重姐姐的感受,委婉地提出批评的做法。他才不过三岁大!
过了很久很久,友友才对母亲讲真话,说出他要一件“大乐器”的真正理由,是不想跟友乘竞争,他认为友乘拉小提琴比他好很多。
虽然工作令他疲倦不堪,孝骏仍然每天坐下来,耐心地教友友,要求儿子像他一样,有纪律的练习,因为纪律与成长是分不开的。
马博士为儿子选择了一条孤独的路,不过他相信友友最后会冲到一个令人羡慕的顶点,冲入星群里去。
友友拉琴已经有了很好的素质:持弓的手法、灵活的指法和充分掌握的技巧。他记忆力惊人,毫无困难就牢记了所学过的和要记住的乐谱。他集中精神的能力很强,拉琴的时候,整个人都沉醉在音乐里。
友友成为大提琴大师究竟是命运注定如此,还是爸爸的意志?谁也不知道。但肯定不会是无缘无故发生的。父母亲的文化背景,肯定对他有影响。这点关系重大。

 

第三章 雅文的追忆——有关家庭
一九四九年七月十七日,雅文与孝骏共谐连理,成为马孝骏夫人。这位年轻的新娘满心喜悦,不但可以继续进修音乐,而且生命增添了另一重意义。
生命里总是有得有失。痛苦之中亦衍生出无比的喜悦。
但要她作出重要决定的时刻来了:从事歌剧演唱还是专心持家?这是个很重大的决定,而这个决定需要很大的牺牲。最后她选择了家庭而不是事业。
至于雅文,儿女的教育比任何东西都来得重要。
雅文躺在床上,和两个孩子共处一室,心里在想究竟是疲劳、自怜还是缅怀过去令她心境如此平静。她听到友乘在上铺移动身体,最后又看了友友的小卧床一眼。这夜,她睡得很甜。她睡得很甜。她知道黎明一到,自己又会精神焕发了。

 

第四章 离开法国去纽约
在这一刻,一块宣布友友即将在卡内基音乐厅举行音乐会的告示板掠过心头。纽约是表演艺术中心,这个音乐会是个幻想,但马博士许下宏愿,要尽余生之力去实现这个幻想。
雅文对生活方式的重视,不言而喻。马家一家人有别于普通人:他们要靠道德价值的力量、巨大的家庭团结力,和非凡的音乐天才奋力向前。孩子玩耍的时间有限,精力要花在更重要的事情上。
友友年轻时接受一家报纸访问,表达了他这种感觉:“父母亲鼓励我要有自己的标准,还要尽可能把标准提高。不要相信别人的赞美,凭良心做事,坚守自己的立场。”

 

第五章 美国的日子
好评、掌声、奉承不会令友友自我膨胀起来。不过,它使友友觉得人家接受了他,接受了他和听众分享的音乐。他小小的心灵获得新生,也获得了补充,越来越了解到前面是一条崎岖难走的路。

 

第六章 大提琴之路
友友拉琴的时候,可以听得到自己的声音,也同时听得到内心声音在回响。琴弓与琴弦接触的时候,带出美妙的声音,唱出串串的音符,也拉出感情的起伏,此刻,音乐与情感浑然一体。
伦纳德·罗斯可能被友友的技巧难倒了,但对一直密切观察儿子发展的雅文来说,技巧不过是家庭环境的产物。由于父亲是以分析、技巧、知性的态度看待音乐,母亲则灵巧地建议他不要忽视音乐的感人效果,友友的大提琴不再仅仅是一件有喉咙的乐器,它已经成为他身体和灵魂的延伸。
“友友,我的孩子,”她回答说,“你要记住,你还很年轻,还得在技巧方面精益求精。你要用大提琴表现出来的,就像是一个经过训练的歌唱家用声音所能做到的。歌唱家很自然地就做到了。声音就在她那里,在她的喉咙里。”接着她指指自己的喉咙。是自然的声音,很自然的声音。为了表达《奏鸣曲》,你得要掌握正确的分句,加上完美的技巧。一个好的歌唱家可以做得到,因为她有自然的声音,她一生下来就有这个能力。唱歌得动人,一定要生动地表达特殊的感情,这是单靠文字表达不出来的。感情要来自内心。就是靠这种方法,她能够演绎和表达作曲家想要营造的气氛。
对马博士夫妇俩来说,抚育一个天才儿童是祝福,也是承担。但他们紧守信念,命运之神已经为友友定了一条路去走:一条没有标记的路,引导他进入那特别为极少数演奏名家而设的小圈子。

 

第七章 雅文的追忆——有关友友
雅文用一种带着哲学味道的口气说:“我想天下的父母都是按自己的概念去塑造女儿。这是好还是坏?谁能讲呢。也许做父母的跟时代脱了节,但长远来说,好的、实在的价值是适合所有时代的。”
雅文教育儿子,音乐并非是人生中唯一关心的问题,也要注意健康和幸福,因为他就跟别的孩子一样,永远停不下来了。

 

结语:显赫的音乐家
哈佛给友友开了一扇大门。现在,他有机会自由自在地寻找音乐以外的生命意义。在哈佛,友友学习到,以知性的态度处理音乐的同时,保持靠灵感和直觉演绎音乐的自然感亦同样重要。

 


时间和距离把很多细节都变得模糊了。友友现在是个公众人物,他的艺术会由乐评人和他许多许多的乐迷来判断。至于他的私人生活,那就确确实实应该让它纯属私人好了。
你一生下来,就跟其他许多人不一样。你注定会在乐坛里有一番作为,一定会很出名。
雅文讲述友友早年的故事,是希望其他父母亲及年轻人读了这本书以后,会受到激励。年轻人和爱护自己的人一起奋力向前,会发觉生命是艰苦的奋斗,而痛苦是成长过程的一部分。“年轻人应该记住,”雅文告诉我,“爱是令一家人团结在一起的持久力。有障碍物阻路,爱的桥就在那里帮我们解决问题。”

 

一位父亲和一位母亲讲述孩子的成长故事--《粗养的智慧:李聃的普林斯顿之路》和《我的儿子马友友》阅读摘录

原文:http://www.cnblogs.com/jazehee/p/5084071.html

(0)
(0)
   
举报
评论 一句话评论(0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留言反馈 - 联系我们:wmxa8@hotmail.com
© 2014 bubuko.com 版权所有
打开技术之扣,分享程序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