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zlib库和libpng是干嘛的。我就不说了。度娘和谷歌都能告诉你。这里主要记录下windows下怎样利用vs2010编译和使用这两个库。
下边就開始编译吧。
(包含动态库和静态库两种)
1. 首先开启VS2010的Command Prompt (32bit),也就是命令提示窗体。
2. 进入到zlib-1.2.5/contrib/masmx86文件夹。运行bld_ml32.bat。
(同理。64位的电脑进入masmx64文件夹,运行bld_ml64.bat)。这一步运行bld_ml32批处理文件,里面调用ml命令编译inffas32.asm和match686.asm。生成inffas32.obj和match686.obj(生成在本文件夹下)。这两个文件在zlibvc中用到。
3. zlib的vs sln解决方式文件能够在例如以下路径中找到:zlib-1.2.5/contrib/vstudio/vc10/zlibv
当中:
下边介绍怎样使用编译好的动态或是静态库。(如果项目project已经建立完成)
这里我们把静态库zlibstat.lib和动态库(zlibwapi.dll/zlibwapi.lib)以及zlib.h/zlibconf.h文件放在一个目录中。
1. 包括头文件
2. 定义宏
3. 项目包括.lib文件所在的文件夹:
4. 项目包括.lib文件
5. 项目代码中 #include "zlib.h"
编译生成.exe就可以使用。
5. 项目代码中 #include "zlib.h"
编译生成.exe文件须要.dll文件支持(动态载入)
1. 首先要下载这个库,我下载的是 libpng-1.2.37。解压。
2. 这个的解决方式在 libpng-1.2.37/projects/visualc71中,打开 libpng.sln。用vs2010打开可能须要转换,点击下一步进行转换就可以。
3. 不要急着编译。首先分析这个解决方式:
在编译的时候,可能会出错,反正就是各种错误,不是缺少这个就是缺少那个的,非常烦人。这里我本来就是想编译静态类型的,所以也就没在研究这个。
下边改为静态类型编译,这里有点麻烦。别着急。
4. 静态编译须要宏定义,我们首先打开项目属性--配置属性--C/C++--预处理器定义,这里我们看到动态编译时定义的一些宏。
这里有两个对我们实用:PNG_BUILD_DLL 和 ZLIB_DLL。
5. 在整个解决方式中查找PNG_BUILD_DLL。我们能够在pngconf.h文件里看到下边一段代码:
Normal‘ png-on-win32 defines/defaults:
PNG_BUILD_DLL -- building dll
PNG_USE_DLL
(no define)
这里能够非常明显的看出,假设我们须要编译静态库,则须要 no define.所以我们删除 PNG_BUILD_DLL 宏定义。
6. 在整个解决方式中查找 ZLIB_DLL,我们会找到下边一句话:
If building or using zlib as a DLL, define ZLIB_DLL
这里仅仅是告诉我们。假设我们把zlib作为dll使用。则定义ZLIB_DLL。可是我们这里不希望这么做,所以继续分析。下边还有几句话:
If building or using zlib with the WINAPI/WINAPIV calling convention,
define ZLIB_WINAPI.
Caution: the standard ZLIB1.DLL is NOT compiled using ZLIB_WINAPI.
这段英文看的不是特别懂,可是能知道,我们定义ZLIB_WINAPI就可以。这个我们在上边的zlib静态库的编译中也用到了,所以,应该就是这么定义了。
我们在“预处理器定义”中删除ZLIB_DLL,改为 ZLIB_WINAPI。
7. 宏定义完了,还须要最关键的一步,我们在 属性--配置属性--常规--项目默认类型中更改为“静态库(.lib)。编译选项改为LIB Debug。编译生成就可以。
生成的文件为libpngd.lib。
下边介绍怎样使用编译好的静态库。
(如果项目project已经建立完成)
这里我们把静态库 libpngd.lib 和 png.h/pngconf.h 文件放在一个目录中。
1. 包括头文件
2. 定义宏
3. 项目包括.lib文件所在的文件夹:
4. 项目包括.lib文件
5. 项目代码中 #include "png.h"
编译生成.exe就可以使用。
注:在编译的时候,可能会出现下面警告:
warning LNK4099: 未找到 PDB“vc100.pdb”(......);正在链接对象。如同没有调试信息一样
这个不影响代码的执行。
原文:http://www.cnblogs.com/hrhguanli/p/510117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