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速阅读
问题原文链接:http://www.cnblogs.com/dtblog/p/4830995.html
1.什么样的团队才能够算作一个好团队。
团队配置合理,有专门的PM,开发人员,测试人员,UI设计师,团队中的各个人都有能力承担相关工作。此外团队在开发过程中,各个成员应该配合PM,按时完成自己的任务。
2.怎样调解团队成员之间可能产生的纠纷。
首先确认纠纷产生的原因以及纠纷的焦点在哪里,依据不同的情况分开讨论。如果是对产品设计上的分歧,可以由大家一起商议,或者开展一个调查,看看用户的意见。
3.怎样写出一个高质量的软件。
一个高质量的开发团队。只有好的团队才能写出好的软件。开发流程可控,这需要开发人员有较强的开发能力。
前期开发的时候,开发人员做好单元测试,后期由测试人员设计完善的测试项目,其中包括压力测试。
4.软件工程在软件开发过程中存在的意义。
规范化软件开发的流程,使得我们能够高效的安排各种开发资源,并交付一个完善的软件。
5.如何进行性能分析与程序优化。
这个,不同的语言和开发工具有不同的分析方法,不好一概而论。大多数流行的开发工具,都有对应的分析工具或者相关插件。
M1/M2总结
团队项目M1/M2阶段,我都承担了较多的开发工作。此外在M1阶段,我还兼任团队PM,负责统筹整个团队的工作。
M1阶段,整体来说,我们的开发工作是进度稍紧,但是仍然有序有质完成。最开始拿到的上届APP是无法运行的,经过一段时间的调试,我们发现HTTP code是404,这让我们有点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等到别的团队已经开始两周半了,我们才成功联系上服务器开发团队,这也导致我们的前期开发工作一直延后。而原来的APP无法运行的问题也找到了原因。至此,我们才真正开始开发工作。不过由于团队成员具有安卓开发的相关经验,我们的工作安排比较合理,开发速度也比较快,除去了一些功能后,我们也算保质保量完成任务。
M2阶段,其实有点不太尽人意,讨论区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功能,但是我们最后却无法开发出来。这其中,一部分原因是我们其他课程太忙,没有充足的时间来研究相关代码,更大的原因是服务器的移动端接口有问题,导致我们一直无法获取相关数据。这其中,服务器还关闭了一周,我们联系了服务器开发团队也没有解决问题,开发工作一度停滞。直到我们和老师联系之后,问题才得到解决,开发得以继续。
最后说说这门课,我觉得是一门非常好的课程,贴近实际,对我们完整的了解一个软件项目的开发非常的有帮助。在这门课里,我们是在做一个项目,而不是做一份作业,我相信很多团队都有着这样的想法,我们团队最开始也是这么想的。但是这门课也有一些缺陷,不过主要是学院课程设置上的缺陷,大三上由于有编译技术和数据库,我们至少要完成两份课程设计,一部分专业选修课也有课程设计,真正像沃天宇老师那样能够让我们随意安排时间来完成作业的老师还是少数,M1阶段由于各种课设都没有开始,大多数团队的开发工作都比较顺利,M2阶段,各种课设叠加在一起,能够空出时间来进行开发已经不易,不知道多少人通宵调着编译,交完之后立马回头开始开发软工,很多团队都出现了各种请假的情况,开发工作也受到了影响,最开始的那些“雄心壮志”也苦于没有时间往往作罢。这个学期,真的是压力非常大的一个学期。
最后说说我们的项目。最开始得知我们要开发北航MOOC的Android客户端,我的心情是激动的,感觉终于能做点像样的东西了,然而最后事与愿违。恕我直言,在这门课的要求下,这个项目不是一个好项目,它和课程要求以及独立项目开发有着诸多冲突的地方。首先便是服务器,服务器完全掌控在学校开发团队手中,本来,这不是一件坏事,我们可以省去服务器的开发工作,研究生团队也有更丰富的开发经验。然而,一是服务器的移动端接口仍然不完善,二是服务器并不是生产环境的服务器。移动端接口的不完善,导致我们在讨论区开发以及一些用户信息相关功能开发的时候,遇到了各种问题。我写好了讨论区代码之后一调试才发现服务器返回给我的是错误代码,并不是正确的数据,而用户信息相关功能也并没有移动端接口。另一个问题是更重要的,也是与这门课的初衷相违背的地方。一个项目的开发,最后是要投入生产环境中去实际使用的,但是我们没有这样一个环境,我们的服务器只存在于内网,后台数据与实际使用的北航MOOC网站也是分开的。这导致我们在网页上看到的“北航MOOC”和客户端看到的“北航MOOC”实际上不是一个“北航MOOC”,这对于软件发布来说,是无法接受的,我们不能向最终用户提供一个只能够在测试环境中使用的东西。我们在发布的过程中,因为是“北航MOOC”,app市场要求我们提供相关证明,证明这是北航的项目,然而对于这样一个只能够在测试环境中运行的试验品,我们也不想去开具相关证明,也不愿意将其发布。
这是一个不具备发布和投入生产环境中去推广使用条件的项目,本身就受制于各种原因,违背了一个软件开发的要求。
原文:http://www.cnblogs.com/dtblog/p/512004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