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其他 > 详细

为什么有人一星期能看3本书,你却一个月看不了1本

时间:2016-02-16 18:28:03      阅读:166      评论:0      收藏:0      [点我收藏+]
  分类: 文艺·旅途
技术分享

       作者:吴晓波
  在快节奏的工作中,我们往往因为知识输出太多,输入太少造成“入不敷出”。看书是很好的解决途径,只是从加班中挤出的时间本就不多,一个月还没读完一本书,只能干着急。

  而且,我们读书是希望它能带来价值,但是哪怕书再好,因为个体差异,很可能耐心读完整本书,却发现它根本没能为我们创造价值。

  如何在百忙之中,避免这种浪费时间又浪费精力的阅读?最好的办法是通过渐进式速度法来读一本书。

  通读一本书只需要一个小时

  在同样快速阅读一本书后,为什么有些人能获得全书80%以上的重点,有些人却连说出本书大意都很勉强?原因就在于你到底是不是真的学会了高速阅读法。

  1带着问题速读

  很多人觉得速读就是跟着作者的思路,从头到尾快速浏览一遍,但这样做最多只能让你记住零碎的片段,如果你想通过第一遍速读就对全书的重点和脉络清晰了解,首先就要让自己成为一个主动型读者,最好的方法是带着下面这四个问题读书:

  1. 整体来说,这本书到底在讲什么?

  2. 它说得有道理吗?是全部有道理,还是只有部分有道理?

  3. 作者是借着怎样的整体架构,来发展他的观点或陈述他对主题的理解?

  4. 这本书跟我有什么关系?

  这四个问题的答案囊括了全书的主旨、骨架以及你能获得的直接受益点,是检视第一遍速读成效的标准。

  2先别着急看正文

  很多小伙伴拿到书就急着阅读正文,但在一无所知的情况下,你很可能抓不住全书的重点,却在鸡肋处浪费太多时间。

  所以在阅读正文之前,你就要先阅读那些看起来不起眼,实则为“彩蛋”的文字——

  序、前言、目录页甚至索引。

  这些文字是作者藏在书里,送给读者的小礼物,隐喻了他的写作心态、主要观点甚至全书脉络。

  比如,A同学要读今年最畅销的商业书之一的《从0到1》,第一次他粗粗看完内容简介就去阅读正文,结果密密麻麻的文字让他根本弄不清怎样在最短的时间里获得全书主旨。

  在听从小伙伴的劝告后,他通过前言,了解到这本书的作者——PayPal创始人的写作目的:通过自己的创业历程和心得,向读者展示一种“在一切发生之前先研究结局”的新商业哲学。

  掌握作者的写作目的后,他再来看目录:

  第1章 未来的挑战

  第2章 像1999 年那样狂欢

  第3章 所有成功的企业都是不同的

  第4章 竞争意识

  第5章 后发优势

  第6章 成功不是中彩票

  第7章 向钱看

  第8章 秘密

  第9章 基础决定命运

  第10章 打造帮派文化

  第11章 顾客不会自动上门

  第12章 人类和机器

  第13章 绿色能源与特斯拉

  第14章 创始人的悖论

  由此不难发现,作者大致从创业和创始人、营销、人机关系、如何获得创新优势这几个方面向读者奉献自己在创业之路上的体会和经验。

  这位同学因此明白了作者在全书中的思路展开方式,在接下来的阅读中他就不是一无所知,被作者牵着鼻子走的小婴儿了。

技术分享
3把注意力放在重点章节


  接下来根据已经掌握的“彩蛋”讯息,你只需在目录中挑选几个和主题息息相关的篇章阅读即可,因为这些篇章实则基本囊括了整本书中最重要的知识点。

  注意不必担心因为挑选阅读而漏掉书中的某些内容,高速阅读的秘诀就是让繁忙的职场小伙伴巧用2\8原则(花20%的时间得到全书80%的重点并为己所用),如果你总是抱着“滴水不漏”的想法读一本书,你就会发现自己永远没时间读书。

  比如,在《创新者的窘境》一书中,你读过内容简介和引言会发现,作者主要在书中阐述了为什么有着精于管理、信奉客户至上等传统商业观念的企业,其实最容易与市场变化和新技术脱节,以及如何通过将破坏性创新进行一系列资本化运作,来让优秀的传统企业远离“创新窘境”。

  加上对目录的分析,你会发现,作者在全书中的思路展开顺序大致为:

  1. 大公司反而不能通过创新方式度过企业转折点的原因;

  2. 通过分析,给出大企业规避这种现象的意见。

  由此可推断出,只要阅读本书的第二章(分析大企业失败的原因)以及第八、第九章(给出避免这种情况的建议)这三个重点章节就可以基本掌握本书阐述的80%的精华知识。

  至于其他章节,除非你在单独阅读重点章节时,思路不够清晰,此时你可以适当通过翻阅书中其他章节内容(特别是一些案例剖析)来辅助阅读,否则建议在第一遍速读中暂时省略。

  4把书打开,随意读几页

  虽然此时你已经汲取了手头上这本书中足够多的精华知识,但请你做完最后一件事——

  再次把书打开,随意念个一两段,或连续读几页。

  因为当你已经掌握了这本书的知识框架和思维脉络时,很容易在随意翻阅的过程中找到一些漏掉的有用信息,只要你把这些“知识碎片”拼回到脑海中已经获得的内容“骨架”上,它们就能进一步在你记忆中扎根。

  注意在这个环节中,不要忽略书本最后两三页的内容,很少有作者(特别是商业读物的作者)能拒绝诱惑——不在结尾几页将自己认为既新又重要的观点重新整理一遍。
技术分享

  到这里为止,第一遍速读任务告一段落,现在请你回答第一小节的四个问题,用这四个问题的答案判断第一遍速读的成效以及需不需要进行二次深度速读。

  注意判断一本书值不值得深度速读的依据不仅是这本书本身的价值高低,更重要的是,它传达的知识对你的工作、学习是否有直接帮助,比如当你回答“这本书跟我有什么关系?”时发现,它传达的内容离你在现实生活中最需要的知识层面较远,这时哪怕作者写得再好,你的阅读也该终止了——除非你不以实用而以兴趣为前提,又有足够的时间。让作者的理念启发你

  假设你认为这本书的内容对你用处极大,通过第一遍速读又无法完全吃透,那么它就是我们二次深度速读的目标。在这一阶段,你不再仅是信息的汲取者,还要根据自己的理解对获取的知识和讯息进行剖析和评论,最终把它们都转化成在实践中快速为你所用的工具。

  1先热身,再开始二次阅读

  带着第一次速读得到的讯息,在二次深度速读之前,请通过搜集资料和独自思考,对本书阐述的中心内容,提出自己的一些看法和见解,这就是所谓的热身。

  比如,《浪潮之巅》的作者在2015年写了一本叫《硅谷之谜》的书。通过第一遍速读后,你会发现本书的内容核心是用信息时代的“三论”(控制论,信息论,系统论)来解释硅谷文化的形成,从而在一定程度上颠覆了人们以往对硅谷的认知。

  那么现在你就可以通过查找和硅谷起源、发展相关的资料并结合自己已有的认知,对硅谷创新力的形成提出自己的一些看法。

  就算你在这一环节中形成的看法,和书中的观点有不一致的地方,也不要急着和作者“撕”,因为第一遍速读虽然让你掌握了全书大部分的重点内容,但你也很可能因为“错过”作者得出重要结论的某些论据,而在判断过程中带有狭隘和片面性,最好的方法是带着下面这三个问题,一边阅读,一边思考分析作者在论述自身观点时的合理性:

  1.作者在阐述自己观点的时候,论据是否充足?

  2.论据推出论点的过程,是否符合逻辑?

  3.根据你查找的资料或生活中的实践,他的论述及论点是否让你信服?

  当你带着问题一边思考一边阅读的时候,要随时把冒出来的灵感和想法立即记录下来,因为在高速阅读过程中,它们很有可能突现后即刻消失。
技术分享
2重点是什么?全听你的


  在二次深度速读中,具体阅读过程比较简单,因为你已经有了想要求证的知识重点,只要带着上面四个问题和之前掌握的内容,从头到尾翻阅一遍,把注意力放在你想要深究的知识层面上即可。

  小提醒1:在阅读的过程中,读者和作者可能会在重点认知上发生“冲突”——作者想表达的重点和你认为的重点不是同一个。

  此时请以你主观判断的重点为准,因为能否熟练使用高效速读术的关键标准就是你是否能做一个主动型读者——

  找到书中需要的内容弥补你个人的知识盲点。

  比如,同学A在读著名女性个人管理书籍《向前一步》时,发现作者在重点章节阐述的内容是“女性如何实现事业与家庭的完美平衡”。但这一块的知识对她本人用处并不大,相反,她对书中“如何找到人生导师”这部分的内容比较感兴趣。

  所以,她在二次深度速读中,先查询了一些“如何找到职场伯乐”的旧文资料,在一定程度上给出自己的见解,然后针对这个议题,带着上述三个问题进行阅读。

  结果是,虽然她主动“错过”了作者的论述重点,却对自己想掌握的职场知识有了有了深刻的理解,在节省阅读时间的前提下,给自己带来了最大的收获。

技术分享
  小提醒2:很多书都配有导读手册,虽然它可以成为很好的阅读辅助工具,但如果你在正文阅读还没开始前翻开它,它也许反而会限制你的思路并在某些内容层面误导你。

  最好的办法是你第一次速读或二次深度速读后(如果有的话),再翻阅导读手册,此时导读手册中的内容可以加深你对本书内容的理解和消化,也因为你已经有了自己的认知,所以即使导读手册有说的不对,你也可以马上指出哪里有错。

  3关键一步:自我发问

  现在,你已经基本上“吃透”了整本书所有对你有用的知识内容,但如果想让这本书对你产生最大价值,你还欠缺最后一步——

  自我发问,即“这本书除了直接给到我的知识,它所产生的启示,在工作、生活中还能够怎样通过发散性思维放大使用?”

  比如,有一位在互联网公司市场部工作的同学,读了经典营销书籍《定位》后,不仅从书中直接学到了对公司产品有用的营销技术,也因为书中在宏观意义上对营销大概念的阐述,通过自我发问领悟到所谓的营销艺术可以渗透到生活的方方面面。甚至也可以用相似的方法打造个人品牌。

  由此他根据书中的启示,开始积极树立个人行业形象,比起很多同龄人,在职场的自我塑造层面领先了一步。
技术分享

  很多人都说自己不会速读,是因为他心甘情愿地跟着作者的思维被动翻页,其实一旦当你有了当“主动型读者”的意识,就可以根据自己的个人特点删减或修改上述速读法的内容或步骤,甚至为自己量身定制一套速读方案。

  事实上,在阅读或其他任何层面,一旦当你有了想“好好完成”的意识,就会自然而然地产生相应的想法和措施。

  怕就怕你习以为常,连改变的想法都没有。

为什么有人一星期能看3本书,你却一个月看不了1本

原文:http://www.cnblogs.com/penghuster/p/5193136.html

(0)
(0)
   
举报
评论 一句话评论(0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留言反馈 - 联系我们:wmxa8@hotmail.com
© 2014 bubuko.com 版权所有
打开技术之扣,分享程序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