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己正在学习backbone中,看到了师父写的这篇文章,感觉受到了启发。好东西当然要分享。
一、准备阶段1.1 框架选型
随着对MV*架构模式的逐步理解,越来越发觉对于一般的业务场景,mvvm是前端架构的不二选择。在我所了解的框架范围内,与mvvm架构模式最贴合的框架只有angular,无论是双向数据绑定、指令,还有强化的html标签,angular提出的很多新概念都像是为mvvm理论量身定做的一套外衣。很可惜angular对ie8的支持不太友好,兼容ie8的angular插件也非常稀缺,对于国内环境,ie8仍然占有较大的市场份额,无奈之下只能转向轻量级的backbone。
1.2 官方文档vs电子书
通过阅读backbone的官网简介,总结下backbone特点(并非优点):
- 提供了基本的MVC结构,可以做到业务逻辑与视图的分离(MV*框架最基本的功能)
- 内置支持restful风格的API(做过项目后会发觉,内置的那套基本没什么用,自定义会更合适)
- 路由的支持(大部分MV*框架也都支持,也不是亮点)
- 方便与第三方插件集成(因为backbone太轻量了,对于插件没什么要求,这勉强可以算优点)
- 兼容ie8(对比其他MV*框架,感觉这是唯一的优点,也是选择它的理由)
- 粗粒度的单向数据绑定(缺点,每次更新视图,都只能全部更新,当然你可以自己写局部更新,会比较繁琐)
- 太轻量了(缺点,连angular这种重量级的框架写法都会五花八门,backbone这种就更别提了,新手根本无法驾驭它写出优良的代码)
由于backbone功能单薄,无法形成固有的mvc或是mvp模式,但是为了让它变得好用,我们可以尝试增强它的功能,让它更接近我们想要的mvvm框架。mvvm框架最大特点是:双向数据绑定,于是通过google:backbone data binding,找到了以下几个backbone插件:Backbone.ModelBinder、Rivets.js、Backbone.Stickit。通过测试发现Rivets.js很好用,可惜不兼容ie8,ModelBinder配置不够灵活,于是Stickit成为最佳选择。
关于框架的学习,我的思路是这样的:官方文档是一定要看的,但是没必要从头看到尾,官方开头那部分介绍是一定要看的,那里会告诉你框架是什么样的,有什么特性,而具体的API只要看能反应出框架特性的那几个API就够了,其他的都是用来查的。有些API不用查,你也知道它肯定有,就像你学完java后学C++,你知道C++里肯定有for循环。
只看官网文档是远远不够的,文档只是告诉你可以这样用,但是没有告诉你该不该这样用,所以当你大体了解了一个框架的基础知识后,应该找一本名叫《xxx框架最佳实践》的电子书,了解下怎么用才合理,对于轻量级的框架尤其如此。
学计算机知识,一个wiki百科就够了(要FQ),千万不要看国内某百科,连自己贴吧的内容都可以当参考文献,实在是太不靠谱了。
二、实践阶段
准备阶段做得越多,实践起来就越轻松,项目需求分析阶段,开发人员的时间如果用来做技术调研、框架选型、编写demo、测试性能、编写非业务组件等工作,时间还是会比较紧张的。
在了解了backbone的特性,阅读完backbone最佳实践后,开始真正编写项目,一切都很顺利,只踩到两个坑:性能、复杂界面的逻辑处理,而这两个坑是由mvvm的基因决定的。
mvvm的双向数据绑定可以让开发变得非常便利,但同时也带来了两个问题:
- 为了将model与dom中的元素一一对应进行绑定,即便最简单的界面,也会消耗大量性能,当需要一次性加载大量数据时,性能问题就会凸显。
- 数据绑定是基于观察者模式构建的,当界面中存在多个组件,且组件间有复杂交互时,代码很难跟踪,调试会变得非常困难,当修改了某个model时,你无法清晰的了解后面会发生什么。
针对mvvm的缺点,以下业务场景是不适合的:
- 由于极端的用户体验要求,需要一次性渲染大量数据,不能分页的场景。
- 组件多且交互过复杂的场景。
据说angular2.0也倾向单向数据流,估计也是考虑到这个原因,react+flux也推崇单向数据流,也许这是一种趋势。但对于一般的业务场景来说,双向数据绑定还是非常实用的,所以具体采用什么方案还是要结合具体的业务场景。
三、总结
- backbone.js是一个功能单薄的框架,它需要其他插件的辅助才能变得好用。
- 没有了解过xxx最佳实践,就不要轻易在项目里使用,不然往往会得到xxx不好用的错误结论。
- 没有一个模式永远是最佳的,只有适合业务场景的模式才是最佳模式。
关于backbone看法
原文:http://www.cnblogs.com/neuscx/p/521253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