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2014.04.19,周六)上午开展了广东海洋大学信息学院海洋遥感与信息技术实验室(简称:遥感实验室)的今年第一次学术活动。参加本次学术活动的主要是遥感实验室的老师、研究生,及部分双百学生(袁希杭、刘赐恩、另一个大一计划考研的女生),共计14人。
时间:9:00-12:00
交流会的主要议程如下:
(1)张培珍老师报告: 水中目标声散射特性与应用;
(2)李灿萍老师报告: 水合物羽状流数值模拟及地震响应特征研究;
(3)研究生栾虹报告:近岸悬浮泥沙遥感反演模型研究;
(4)付东洋老师报告:珠江口水质遥感子项目进展汇报;
(5)刘大召、丁又专老师关于实验室机遇与挑战、实验室目前具体问题处理等;
(6)王立安老师报告:怎样进行研究生培养;
张培珍老师主要介绍了海洋声学的概括与应用前景,特别是联系了最近马航客机失联事件,说明了海洋光学遥感与海洋声学的不同应用领域(海洋光学遥感主要能够对海洋表面等有直接与间接光学响应的水体要素与物体进行探测,如海洋水体叶绿素浓度、海上漂浮物等;而海洋声学则是目前能够在水中长距离探测信号的手段,特别是海洋声纳的使用)。在报告中,还介绍了目前国内主要的声学研究机构(大学、研究所、制作企业、实验场地等),特别提到了位于湛江的海军水声测试中心(海军某部)。通过听报告及交流,对海洋声学有一点点的了解,也算是扩展了知识面。
李灿萍老师主要介绍了天然气水合物(俗称 可燃冰)的研究价值,以及羽状流对研究水合物的特性的关系,其实是利用地震波数据,反演深海中水合物冒出气泡形成羽状流后的海洋水体特性变化,一个非常难的问题:从微弱信号中提取可用信息。
栾虹讲了一下目前悬浮泥沙遥感反演的三种主要方法:经验模型、半分析模型、分析模型,以及目前国内现状,自己在读研过程中遇到的困惑等。
付东洋老师介绍了海洋公益项目的内容、目前完成度、下一步工作安排等。重点提到今年面临中期检查,大家在暑假中,遥感实验室成员要能够齐心协力,充分利用好暑假的较为集中的空闲时间,一起集中学习一个月,协力解决项目中遇到的一些问题,并为发表论文做准备。
刘大召老师谈到了目前遥感实验室的机遇与挑战。机遇是经过近3年的发展,遥感团队逐渐形成,并逐步取得了一些成果;另一方面,目前也有一些困境,需要大家共同去解决,如遥感团队在发表论文、申报项目、遥感团队成员间的学科交叉与凝聚力等方面,还需要每一位成员共同努力。作为信息学院的科研团队之一,要能够做出一些有一定影响力的成果。
丁又专老师具体讲了遥感实验室与海洋科普协会、实验室作为基地协助大学生申报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与科研项目、遥感实验室的辅助数据备份系统的研发、实验室数据使用等情况。
王文芳老师讲到了自己在中科院、海洋二所博士、博士后期间自己的科研体会,对实验室发展、数据使用、研究生培养方面进行了较为深入的探讨。王老师作为文理交融的老师,对开拓我们理工科老师视野方面有很大帮助。
在会议过程中,老师之间进行了较多的交流,实验室王文芳老师为参加会议老师与同学提供了周到的服务。
人,只有不断总结与反省,才能够不断成长。
今天的学术会议,主要收获有如下几点。
(1)格局与发展。张培珍老师利用一次会议做报告的机会,能够在国内顶级声学会议中发出广东海洋大学的声音,并且获得业内资深专家的认可(邀请她去开展博士后研究),值得如我这样年轻老师与学生学习和启发。在报告中,张老师梳理了国内有名的声学研究机构及主要的创始成员,做研究一下子就有国内大格局;另外,通过在国际顶尖期刊发表文章摘要等成果,获得同行认可,为自己进一步赢得了发展空间。
付老师在总结张老师报告时,说道,我们做事情,一定要站在国内、甚至国际的高度考虑问题,这样就能够培养自己一种心胸与格局;在外界场合(会议、交流),要有意识的宣传海大,宣传遥感实验室,让外界认识到海大有这样一批人,在做一些事情;另一方面,我们要主动去认识业内学者与专家,建立交流合作关系,并举了自己认识香港中文大学张渊智老师,并邀请其来海大做报告的例子,说明了人在科研、做人方面的主动、能动意识。
(2)科研纵深开拓。李灿萍老师去年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资助,其实是自己近几年不断耕耘的结果。从开始去读博士,到后来参与老师的973项目并作了大量的工作,进而在已有工作基础上进一步深入,一直走在国内该领域的最前沿——继煤炭、石油之后下一代能源的发现的前沿科学研究。所以,只有跟踪国内、国际前沿,才能够在科研领域获得自己一席之地。机遇垂青有准备的人。在这方面,刘大召老师去年获得国基项目,付东洋老师前年获得海洋公益项目,都是在持续不断的深入研究某一个领域后的阶段性收获,其科研探索精神,值得我学习(有多少次,付老师晚上是直接睡在办公室,寒暑假、节假日有多少个日夜都在主校区办公室开展科研工作)。
(3)文理交融的思维拓展。王立安老师一直是我学习的榜样(只是目前虽然榜样在前,真正去效仿王老师的实践太少)。王老师在经管学院研究人文地理方面,目前跨界到海洋二所读海洋遥感的博士后,这是一个很有难度的转变。在交流中根据自身的学习、研究经历提到,假如个人不能获得组织内部的支持与认可时,就应该主动跑出去获得外界关注与影响,进而在一段时间之后让组织不得不考虑与关注你的存在。这就是所谓的“倒逼式发展”,适合哪种特别有毅力,能坚持的人。付出终有收获,如果还没有收获,那只能说明我们还需要继续积累我们的厚度(俞敏洪:一分钟励志演讲)。
另外,王老师提到的研究生培养的观点,开拓了我们的视野。其中提到了怎样阅读文献、怎样写论文、怎样发展自己研究领域,用精要的词汇,条理式的语言概括了人才的成长模式,可惜当时未能及时的记录下来。(我想:自己还需要先沉下心来,在制定目标后聚焦目标,才能够获得成长。再去向王老师请教,可能会有更多的收获。)
(4)成长与成才。今天参加交流的有4个学生(1个大一、2个大二、1个研二),所以很多地方谈到了大学生的成长与培养。
4.1 笔记很重要。 人大脑的记忆时间是很短的,刚说过的事情可能半小时后就会忘记得一干二净,所以把主要的事情记录下来(仅代表80后观点:记在笔记本上,优于手机与电脑),我们可以回顾,总结与整理(整理到电脑上)。如老师的名字、学科、研究领域、甚至是家庭情况,可能学生会感觉这些不重要,但当我们下次遇到同一个老师的时候,如果你能够主动的叫老师名字(如张老师,你好),并请教自己在相关领域的某一个问题(张老师,上次您提到地震波用FFT进行快速计算与处理,现在我遇到了一个信息处理问题,不知道是否可以打扰您3-5分钟请教一下),我想每一个这样的张老师,都会愿意抽出时间来尽力解答。在这方面,自己有一个体会:每次记下一个刚认识人的电话号码,一般我会尽可能多记下一些信息,如 张颖-海渔-山东 13822334455,表示张老师为海渔系,山东人,甚至加上体态描述,如 微胖 等词汇进行描述。人都是“一回生、二回熟”,特别是在人数比较少、时间比较长的场合,特别能够加深感情与交流,如出差、出海等。
4.2 主动更需要。大家参加过很多次活动,不知是否有几次在活动结束后留下来协助主办方打扫、清理现场?不经意的5到10分钟,能够让我们获得比活动本身更多的收获。所以,活动后主动整理桌椅、收拾茶杯、收集资料等,都是我们认识主办方的最好时间与机会,在这个过程中,要主动询问哪些事情可以做,哪些事情不能做,不能好心作了坏事(自己有一个很深的经历:在一次出海测试过程中,我去帮助另一个科学家小组去收仪器,刚伸手抓到仪器的爪子,一个声音响了起来,“不要动”,因为那个爪子是仪器最宝贵的探头,不能有任何污染。)。另外,“不坐第2排,只坐第1排”,这是一种信仰,收获与距离成反比,在最后一排的效果,真的非常有限。当然,我们要尊重现场的安排。
4.3 总结与分享更重要。 没有反思的民族是没有前途的民族,不会总结与分享的人也是没有前途的人。总结过程是一个思维机器高度运转的过程,如现在我在写的这个总结,就如同重新经历了这次会议,甚至有些更加清晰。看过一本书、一篇文献,每一次促进成长的交流,每一个失败或成功的经历,都需要我们总结。唯有总结,才能提高。而在分享的过程中,我们能够收获朋友与友谊,有助于事业的开展。不要怕被别人学会,大家都学会了,你又有了新的进步;大家会尊重你,同时,你也为这个领域的发展出了自己的一份力。在分享方面,国外科学家应该说比国内科学家整体做得更好,如果说国内整体上分享是10%的话,国外应该是70%的水平。差距,需要我们新一代去弥补。
4.4 修改是法宝。漂亮的容颜一定是精心呵护的结果;漂亮的PPT,一定是多次修改的结果;一篇主要的论文,一定是多少次反复锤炼的结果。人生无处不在学习,看到优秀的榜样,就值得我们花时间去模仿,去改进。
一写又是近2个小时,就到这里,欢迎大家补充。感谢学校、信息学院为遥感团队提供的交流场所,感谢付东洋老师为遥感团队发展付出的心血。
做一个胸中有格局的人——遥感实验室学术交流报告侧记,布布扣,bubuko.com
原文:http://blog.csdn.net/dyz1982/article/details/241397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