猿猴的种系发生
洲、非洲均有所发现。东非的原康修尔猿(1300万-1200万年前)已经是一种猿,是人类和非洲猿的祖先。 以上古猿均为林栖动物,四肢行走,属于攀树的猿群。现存的猿中包括两个类群,非洲猿(大猩猩、黑猩猩和人类)和亚洲猿(长臂猿和猩猩),这两个类群之间存在着明显的界限,显然,二者的分化发生在1200万年-1500万年前。
在约1000万年前至约380或200多万年前,有两种过渡时期的化石代表。一种是腊玛古猿,一种是南方古猿(许多人认为腊玛古猿是猩猩的祖先,过去在复原颌骨残片标本和牙齿分析时出现偏差。因此腊玛古猿作为过渡时期的化石代表只有相对的合理性)。
进化状态
编辑
南方古猿被称为“正在形成中的人”。
古类人猿最早出现在非洲东部南部,由原始猿类逐渐进化而来,分化为低等类人猿(如长臂猿),高等类人猿(如猩猩),古猿等.。约1200万年前,地壳运动使非洲东部的大地上形成
一条大裂谷。大裂谷的形成把非洲分为东方和西方两个独立的动物系统,大裂谷这个阻隔成为人和猿分道扬镳的关键,裂谷之西依然是茂密湿润的树 丛,猿类为适应改变不大的环境,它们不需作出太大的改变来协调, 就注定了它们迄今仍处在猿类的阶段,如大猩猩等。 大裂谷以东由于地壳变动,降雨量渐次减少,林地消失出现了草原,大部分与现今猿类共祖的祖先族群因而灭绝,其中一小部分惯于攀爬的猿类适应了新环境,学习 在地上活动在开阔的环境中生活,形成了独特演化模式,避开了灭绝的危机。大约500万-800万年前,有些类似黑猩猩的猿类物种在雨林周围与稀树大草原连接地带成功建立了奠基者群体,并成功地进化成南方古猿。当对蛋白质和DNA差异的研究最终建立了一个分子钟后,研究发现表明人类与其他动物的分界点是在500万-800万年前(这些证据暗示黑猩猩是我们最近的亲戚),人科动物的历史从此开始。
南方古猿为了适应新环境,不得不开始双足行走,但是它们基本保持着树栖的 习惯,南方古猿没有改变它们祖先的多数性状,比如个头较小,明显的性别二形性(雄性平均比雌性大50%),不大的脑,长臂和短腿。南方古猿很大程度上是草 食动物,它的门牙比人类的门牙要大得多,而且臼齿也很大。
南方古猿基本有两种类型(也有学者认为有3—4种类型):粗壮型和纤细型,依身高、体重而有所区别。已经证明存在过两种瘦长的南方古猿,从埃塞俄比亚到坦桑尼亚的东非南方古猿阿法种和南非的南方古猿非洲种。这两种南方古猿的脑都比较小,大约为430-485立方厘米。南方古猿非洲种距今的年代更近,而且除了肢体的比例以外也更像人类。在南部非洲,生活过粗壮种系中的南方古猿粗壮种,在东部非洲还发现了生活在350万年前至300万年前的南方古猿鲍氏种,这些粗壮的南方古猿显得很有力气,但它们是非常平和的,可以和其他瘦长的南方古猿一同生活在同一区域。(根据解剖学进行人科动物分类的人类学家必须记住,冠以阿法种、直立人和能人名称的分类物种并不是指类型,而是指可变的群体和群体中的类群)。
完全状态
编辑
早期猿人
|
肯尼亚1470号人 、坦桑尼亚峡谷“能人”
|
晚期猿人
|
印尼爪哇人、德国海德堡人、中国元谋人和北京人
|
早期智人
|
德国尼安德特人、中国丁村人
|
晚期智人
|
法国克罗马农人、中国山顶洞人
|
最初的人类在人类学中被称为“完全形成的人”。我国古人类学者把这一进程分作猿人和智人两 大阶段,每段再分为早晚两个时期。 250万年前,热带非洲的气候开始恶化,冰期从北半球袭来。随着气候越来越干旱,稀树大草原开始逐渐变为灌木大草原, 大多数南方古猿消失。有两个例外,一种情况是,某些地区稀树大草原保留下来,那里的南方古猿得以生存下去,比如南方古猿能人种和两种粗壮种。更重要的一种 情况是某些南方古猿群体利用自己的聪明才智发明了一些成功的防卫机制而生存下来,对于这些防卫机制人们只能去猜测,可能会扔石头,或者使用有木头和其他植 物材料制成的原始武器,有可能露宿野外篝火旁。事实上正是这些南方古猿的后裔生存下来并繁荣起来,最终进化成人属,从树上栖息双足行走转变为陆地生活并双足行走。
能人
能人(Homohabilis) 约150万到250万年前,南方古猿的其中一支进化成能人,最早在非洲东岸出现,也就是所谓的早期猿人,能人意即能制造工具的人,是最早的人属动物。能人 化石发现后不久,人们认识到在这个名下描述的人类标本形式各异,不应该归为一个物种,并将脑量较大的标本分出来,称为硕壮人(Homo rudolfensis)。 随着发现的标本数量增加,解释也发生了巨大的改变。能人这一名称专指小的标本。能人属标本的脑量只有450、500和600立方厘米,与南方古猿的脑量存 在着重叠,而硕壮人的脑量在700到900立方厘米,显然要大得多。原先认为最早使用工具的是能人,认为应该是硕壮人,而且能人已经被归类为属于南方古猿 中较晚出现的一个物种。旧石器时代开始,后经过数十万年的演进, 能人最终被新品种的人类:直立人所取代而消亡。能人与后代直立人曾共存过一段时间。在非洲发现了最早的石器,叫做奥杜威文化,最初认为属于能人,认为应属 于硕壮人。
|
身体重量(千克)
|
脑量(克)
|
猕猴
|
4.25
|
66
|
大猩猩
|
126.5
|
506
|
黑猩猩
|
36.4
|
410
|
南方古猿阿法种
|
50.6
|
415
|
硕壮人
|
_
|
700-900
|
直立人
|
58.6
|
826
|
智人
|
44.0
|
1250
|
直立人
直立人(Homoerectus) 约20万到200万年前,最早在非洲出现,也就是所谓的晚期猿人,懂得用火,开始使用符号与基本的语言,直立人能使用更精致的工具,叫做阿舍利文化。有证据表明直立人在非洲出现的时间和硕壮人出现的时间差不多。非洲直立人种系中最早的代表是壮人(Homo ergaster,170万年前),它最像是直立人的亚种,正是这个非洲群体大概在190万年前至170万年前之间的某个时间从非洲扩散到亚洲。约100万年前,冰河时期来临,非洲开始草原化,直立人不得不开始迁徙,向世界各地扩张,在欧亚非都有分布(海德堡人、瓜哇猿人、北京猿人都 属于直立人),在非洲发现的距今最近的直立人化石(大约100万年前)已经表现出向着智人发展的趋势。注意:此时人类第1次走出非洲。约80万年前,直立 人来到现代的西班牙地区,成为最早的欧洲人,约20万年前,欧亚非的直立人逐渐消失,被来自非洲的新品种人类智人取代。
智人
早期智人(early Homosapiens) 约3万到25万年前,旧石器中期起源于非洲,后向欧亚非各低中纬度区扩张(除了美洲),这是人类第2次走出非洲。(大荔人、马坝人、丁村人、许家窑人、尼安德特人都 属于早期智人)。直立人走出非洲后,约60万年前在欧洲演化出海德堡人,海德堡人又于约30万年前演化出尼安德特人,主要分布在欧洲和中近东。就欧洲和近 东而言,几乎可以肯定是从直立人的西部群体中产生出了尼安德特人,但是东亚、南亚和非洲的直立人的情况还不是很清楚。从大约25万年前至3万年前是尼安德 特人繁荣的时期,尼安德特人制造出更为高级的工具,叫做莫斯特文化。 独立演化成为早期智人的尼安德特人后来遭遇第2次走出非洲的早期智人以及第3次走出非洲的晚期智人,彼此共存过一段时间。随着第3次走出非洲的晚期智人的 到来,使早期智人(包括第2次走出非洲的早期智人和独立演化成为早期智人的尼安德特人)在生存竞争中失败,尼安德特人消失的原因(气候因素、文化不占优 势、被智人屠杀)到底是什么还存在着争议,通过对线粒体DNA的研究发现,在公元前46.5万年尼安德特人种系和智人种系分开。之后约6万年前,随着冰河 期的到来,生存环境愈发困难,终于在约3万年前,所有早期智人被淘汰灭绝。
晚期智人(late Homosapiens) 约1万到5万年,也就是所谓现代人的祖先(山顶洞人、河套人、柳江人、麒麟山人、峙峪人既属于晚期智人)。大约10万年前,一大群智人占据了尼安德特人分布的领域,一般认为这群智人来自撒哈拉以南的非洲,产生于大约15万年前至20万年前。智人显然起源于非洲的直立人群体。入侵西欧的智人叫做克罗马农人,他们的文化很发达,在拉斯考克斯岩洞和肖威岩洞里留下了著名的绘画。智人(克罗马农人)出现后,他们的工具明显更加高级,叫做奥瑞纳文化。 非洲直立人与亚洲直立人大概分离了150万年,就是这期间,非洲直立人获得了智人的特征。它们在5万年前至6万年前到达澳大利亚,3万年前到达亚 洲,1.2万年前(据记载)到达美洲,不过有一些证据证明,早在5万年前就有人定居美洲。这是人类第3次走出非洲。这时,艺术出现,能够人工取火.。母系氏族公社,旧石器晚期,也是当今世界四大人种(黄、白、黑、棕)蕴育形成的时期,这其间,猛犸和剑齿虎灭绝。
未来人类
编辑
对于人类的未来,人们有不同的观点。
恩斯特·迈尔认为,首先人类不可能再分化成若干个物种。因为人类占据了所 有可以想到的生态灶。而且,人群中不存在地理隔离。今天,所有人群中的交往太频繁,无法形成可能导致成种事件的任何形式的长期有效的隔离。他还认为现存的 人类物种不可能再进化成一种“更好的”物种,不会变成超人。因为虽然人类的基因型中确实存在着可以用作适当选择材料的遗传变异,但条件不同于直立人进化成 智人时的条件。现代的人类构成了一个大的社会,没有迹象表明存在着任何能筛选出更优越基因型的自然选择,随着起改善作用的选择不再发挥作用,也就没有机会 进化出一种更优越的人类物种。
不少人同霍金一样认为人类遗传工程,这种通过外部的非生物手段的资讯传递使人类凌驾于世界之上并使人口指数地增长,使我们不需等待生物进化的缓慢步骤就能增加我们内部纪录即DNA的复杂性,在最近的一千年我们很有可能将DNA完整重新设计,创造改良的人种。
也有一些研究这个问题的学者害怕,在这样一个大型社会中,我们这个物种注定会走向衰落。
1)Homo Sapiens - 智人(现代人的学名)
原文为拉丁文,意为“聪明的人”.全部现代人(Homo sapiens sapiens)所在的属和种.根据已知的遗骨化石,智人的起源约为12万年以前,而如果包括某些“古老”种类的证物,则会更早(约40万年以前).“智 人”与较早的人科动物已有许多不同的体质特征及生活习性,例如直立行走,脑容量平均约为1,350立方厘米,前额较高,牙齿及下腭骨较小,下巴内缩,能够 制造和使用工具,甚至使用符号.很多学者认为现代人种的发展始于15万年以前的非洲,并且在约10万年前向近东地区扩散,然后在4万~5万年前到达欧亚大 陆(这种说法称为“单一起源”模式).而有些学者则认为扩散发生的时间较上述说法为晚(5万~6.5万年以前).另一些人则主张现代人是约25万年以前由 散布在欧亚大陆不同地区的古智人发展而成的(这种说法称为“区域连续性”模式).根据第一种模式,世界上不同人种之间的差异发生的年代不会太久远;而根据 第二种模型,不同人种的差异明显可推溯到更久远的年代.但两者都认为,在公元前约11,000年左右,现代人已遍布全地球.
相关名词:
克罗马农人Cro-Magnon
尼安德特人Neanderthal
2)智人,尼安德特人,丹尼索瓦人
-
尼安德特人
编辑
尼安德特人(Homo neanderthalensis),简称尼人,也被译为
尼安德塔人,常作为
人类进化史中间阶段的代表性居群的通称。因其
化石发现于德国尼安德特山洞而得名。尼安德特人是现代欧洲人祖先的近亲,从12万年前开始,他们统治着整个
欧洲、亚洲西部以及非洲北部,但在两万四千年前,这些古人类却消失了。
2009年,尼安德特人基因组图发布。2010年,有一项为尼安德特人基因组测序的研究结果表明:就现代分布于亚欧的人类(non-african)而言,有1%∼4%的尼安德特人
DNA。
[1] 2014年2月,根据考古学家们公布的一项研究结果,发现尼安德特人的DNA序列和现代人类的DNA序列非常相似。
-
丹尼索瓦人
编辑
丹尼索瓦人(Denisovans)是生活在上一个冰河时代的人类种群,她属于一个全新的人类种群。通过对古代遗留的牙齿和指骨化石提取的DNA进行分析,科学家证明了丹尼索瓦人的存在,该研究被《科学》杂志(Science)评为2012年度十大科学突破之一。
3)圣经 - 知善恶树,古兰经,
-
分辨善恶树
编辑
同义词知善恶树一般指分辨善恶树
分别
恶树(又译分辨善恶树),根据《圣经》旧约创世纪记载,耶和华上帝将一男(称亚当)一女(称
夏娃)安置在
伊甸园中。伊甸园的中央有两棵树,一棵是“
生命树”,另一棵是“分辨
善恶树”。上帝吩咐说园内所有树上结的果子他们都可以用作食物,唯独分别善恶树上的果子例外,上帝吩咐他们不可吃,因为他们吃的日子必定死。后来夏娃受蛇的哄诱,偷食了知善恶树上所结的果子,也让亚当食用,二位人类的祖先遂被上帝
逐出伊甸园。
- 中文名
- 分别恶树(又译分辨善恶树)
- 外文名
- Tree of knowledge of good and evil
分辨善恶树,是 神有意与生命树放在一起的。 神特别告诫人关于这棵树的是:只是分辨善恶树上的果子,你不可吃,因为你吃得日子必定死。
再看看其它的说法哪里来的。创3:4-5 蛇对女人说:“你们不一定死,因为神知道,你们吃的日子眼睛就明亮了,你们便如神能知道善恶。”
神所告诫的,唯有一点:必死。这是吃树上果子的一定的后果。
从蛇来的,有“不一定死”,“眼睛就明亮了”即“如神能知道善恶”。
有一说分辨善恶树为萨麦尔(Samael)所种。
知善恶树(又译分辨善恶树、知识树或善恶知识树),根据《圣经》旧约创世纪记载,耶和华上帝将一男(称亚当)一女(称夏娃)安置在伊甸园中。伊甸园中有各样的树,其中有两棵树,一棵是“生命树”,另一棵是“知善恶树”。上帝吩咐说园内所有树上结的果子他们都可以用作食物,唯独知善恶树上的果子例外,上帝吩咐他们不可吃,因为他们吃的日子必定死。后来夏娃受蛇(撒旦)的哄诱,食了知善恶树上所结的果子,也让亚当食用,二位人类的袓先遂被上帝逐出伊甸园。(创世记3:1-24)蛇也被受咒诅。
[编辑] 偷吃禁果与罪的关系知善恶树上所结的果子看来不是有毒,因人类始祖不是中毒身亡。正如其树名(分辨善恶树)显示,目的看来只是要分辨人类始祖的善恶,是否服从造物主所定的善恶标准。
上帝出于爱,给了人类以自由意志,能选择从上帝得丰盛生命或是从罪恶收败坏死亡。按照基督教,偷食禁果是人类的原罪及一切其它罪恶的开端。
4)东非大裂谷
-
东非大裂谷
(非洲大陆东部断裂带)
编辑
东非大
裂谷(East African Great Rift Valley)是世界大陆上最大的断裂带,从卫星照片上看去犹如一道巨大的伤疤。东非大裂谷素有“地球伤疤”之称。
当 乘飞机越过浩翰的印度洋进入东非大陆的赤道上空时,从机窗向下俯视,地面上有一条硕大无比的“刀痕”呈现在眼前,这就是著名的“东非大裂谷”,亦称“东非 大峡谷”。 这条长度相当于地球周长1/6的大裂谷,气势宏伟,景色壮观,是世界上最大的裂谷带,有人形象地将其称为“地球表皮上的一条大伤痕”。
东 非大裂谷的整个形状可画成不规则三角形,该谷宽几十至二百公里、深达一千至二千米,裂谷的东支南起希雷河河口,经马拉维湖,向北纵贯东非高原中部和埃塞俄 比亚高原中部,直达红海北端,全长约五千八百公里;西支南起马拉维湖西北端,经坦噶尼喀湖、基伍湖、蒙博托湖等,一直到苏丹境内的白尼罗河谷,全长一千七 百多公里,是世界最长的不连续谷,由探险家
约翰·华特·古格里所命名。东非大裂谷的详细地理位置以三角形的三个点来描述的话,南点在
莫桑比克入海口,西北点则远到苏丹约旦河,北点则可进入
死海。中间有相当多个湖泊、火山群。这条大裂谷带是一座天然储水库,集中了非洲大部分湖泊,总共有三十多个。
成原因编辑
据地质学家考察研究认为,因为这里处于非洲板块和印度洋板块交界处,大约3000万年以前,由于两个板块张裂拉伸,使得同阿拉伯古陆块相分离的
大陆漂移运动而形成这个裂谷。那时候,这一地区的地壳处在大运动时期,整个区域出现抬升现象,地壳下面的
地幔物质上升分流,产生巨大的张力,正是在这种张力的作用之下,地壳发生大断裂,从而形成裂谷。由于抬升运动不断的进行,地壳的断裂不断产生,地下熔岩不断的涌出,渐渐形成了高大的
熔岩高原。高原上的火山则变成众多的山峰,而断裂的下陷地带则成为大裂谷的谷底,总长6400千米。
东非大裂谷下陷开始于
渐新世,主要断裂运动发生在
中新世,大幅度错动时期从
上新世一直延续到第四纪。北段形成红海,使
阿拉伯半岛与非洲大陆分离;
马达加斯加岛在几条活动裂谷扩张作用下,也与非洲大陆分裂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