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其他 > 详细

连载:面向对象葵花宝典:思想、技巧与实践(28) - 设计原则:内聚

时间:2014-04-25 20:58:18      阅读:504      评论:0      收藏:0      [点我收藏+]

前面通过实例讲解了一个一环扣一环的面向对象的开发流程:用例模型 -> 领域模型 -> 设计模型(类模型 + 动态模型),解答了面向对象如何做的问题。接下来我们就要讲“如何做好面向对象设计”的技巧了


===================================================================

参考维基百科的解释,内聚的含义如下:

cohesion refers to the degree to which the elements of a module belong together.

(http://en.wikipedia.org/wiki/Cohesion_(computer_science))

翻译一下即:内聚指一个模块内部元素彼此结合的紧密程度

 

看起来很好理解,但深入思考一下,其实没有那么简单。

首先:“模块”如何理解?

你一定会说,“模块”当然就是我们所说的系统里的“XX模块”了,例如一个ERP系统的“权限”模块,一个电子商务的“支付”模块,一个论坛网站的“用户管理”模块。。。。。。等等

 

你说的没错,但在面向对象领域,谈到“内聚”的时候,模块的概念远远不止我们通常所理解的“系统内的某个模块”这个范围,而是可大可小,大到一个子系统,小到一个函数,你都可以理解为内聚里所说的“模块”。

 

所以,你可以用“内聚”来判断一个函数设计是否合理,一个类设计是否合理,一个接口设计是否合理,一个包设计是否合理,一个模块/子系统设计是否合理。

 

其次:“元素”究竟是什么?

有了前面对“模块”的深入研究后,元素的含义就比较容易明确了(不同语言稍有不同)。

函数:函数的元素就是“代码”

类/接口:类的元素是“函数、属性”

包:包的元素是“类、接口、全局数据”等

模块:模块的元素是“包、命名空间”等

 

再次:“结合”是什么?

英文的原文是“belong”,有“属于”的意思,翻译成中文“结合”,更加贴近中文的理解。但“结合”本身这个词容易引起误解。绝大部分人看到“结合”这个单词,想到的肯定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这样的含义,甚至可能会联想到“美女和帅哥”的结合,抑或“青蛙王子和公主”的结合这种情况。

这样的理解本身也并没有错,但比较狭隘。

我们以类的设计为例:假如一个类里面的函数都是只依赖本类其它函数(当然不能循环调用啦),那内聚性肯定是最好的,因为“结合”得很紧密。

 

但如果这个类的函数并不依赖本类的函数呢?我们就一定能说这个类的内聚性不好么?

其实也不尽然,最常见的就是CRUD操作类,这几个函数相互之间没有任何结合关系(某些设计可能会先查询再修改,但这样的设计不是事务安全的),但其实这几个函数的内聚性非常高。

 

所以,关于内聚的结合概念,我认为不是非常恰当的描述。那么,就究竟什么才是真正的“内聚”呢?

答案就藏在显而易见的地方,翻开你的词典,仔细看看cohesion的含义,你会看到另外一个解释:凝聚力!

 

“凝聚力”就是“内聚”的核心思想,抛开面向对象不谈,我们日常工作中几乎随处可见“凝聚力”:

你可能会说,你的团队很有凝聚力。。。。。。

领导可能会说:我们要增强团队的凝聚力。。。。。。

成功学大师会说:凝聚力是一个团队成功的基石。。。。。。。

 

面向对象领域的“凝聚力”,和团队的“凝聚力”是一样的概念。

l 判断团队凝聚力时,我们关注团队成员是否都专注于团队的目标;判断面向对象模块的凝聚力时,我们同样关注元素是否专注于模块的目标,即:模块本身的职责!

l 判断团队凝聚力时,我们还会关注团队成员之间是否互相吸引和帮助;判断面向对象模块凝聚力时,我们同样关注元素间的结合关系;

 

虽然判断内聚性的时候我们会考虑元素的结合情况,但其实是否专注模块的职责,才是内聚性的充要条件

当模块的元素全部都专注于模块的职责的时候,即使元素间的结合不是很紧密,也是符合内聚性的要求的,这也是CRUD设计符合内聚性的原因。

 

所以,判断一个模块(函数、类、包、子系统)“内聚性”的高低,最重要的是关注模块的元素是否都忠于模块的职责,简单来说就是“不要挂羊头卖狗肉”

连载:面向对象葵花宝典:思想、技巧与实践(28) - 设计原则:内聚,布布扣,bubuko.com

连载:面向对象葵花宝典:思想、技巧与实践(28) - 设计原则:内聚

原文:http://blog.csdn.net/yunhua_lee/article/details/24481189

(0)
(0)
   
举报
评论 一句话评论(0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留言反馈 - 联系我们:wmxa8@hotmail.com
© 2014 bubuko.com 版权所有
打开技术之扣,分享程序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