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周:http://user.qzone.qq.com/631467229/main
第二周至第八周:http://blog.csdn.net/sinat_34144680
第一周:计算机是如何工作的
第二周:操作系统是如何工作的
计算机是如何工作的?(总结)——三个法宝
存储程序计算机工作模型,计算机系统最最基础性的逻辑结构;
函数调用堆栈,高级语言得以运行的基础,只有机器语言和汇编语言的时候堆栈机制对于计算机来说并不那么重要,但有了高级语言及函数,堆栈成为了计算机的基础功能;
enter
pushl %ebp
movl %esp,%ebp
leave
movl %ebp,%esp
popl %ebp
函数参数传递机制和局部变量存储
中断,多道程序操作系统的基点,没有中断机制程序只能从头一直运行结束才有可能开始运行其他程序。
打开shell
打开shell
使用自己的Linux系统环境搭建MenuOS的过程
重新配置编译Linux使之携带调试信息
在原来配置的基础上,make menuconfig选中如下选项重新配置Linux,使之携带调试信息
make重新编译(时间较长)
使用gdb跟踪调试内核
另开一个shell窗口
Linux内核启动过程相关的参考资料
计算机的启动过程概述
x86 CPU启动的第一个动作CS:EIP=FFFF:0000H(换算为物理地址为000FFFF0H,因为16位CPU有20根地址线),即BIOS程序的位置。http://wenku.baidu.com/view/4e5c49eb172ded630b1cb699.html
BIOS例行程序检测完硬件并完成相应的初始化之后就会寻找可引导介质,找到后把引导程序加载到指定内存区域后,就把控制权交给了引导程序。这里一般是把硬盘的第一个扇区MBR和活动分区的引导程序加载到内存(即加载BootLoader),加载完整后把控制权交给BootLoader。
引导程序BootLoader开始负责操作系统初始化,然后起动操作系统。启动操作系统时一般会指定kernel、initrd和root所在的分区和目录,比如root (hd0,0),kernel (hd0,0)/bzImage root=/dev/ram init=/bin/ash,initrd (hd0,0)/myinitrd4M.img
内核启动过程包括start_kernel之前和之后,之前全部是做初始化的汇编指令,之后开始C代码的操作系统初始化,最后执行第一个用户态进程init。
一般分两阶段启动,先是利用initrd的内存文件系统,然后切换到硬盘文件系统继续启动。initrd文件的功能主要有两个:1、提供开机必需的但kernel文件(即vmlinuz)没有提供的驱动模块(modules) 2、负责加载硬盘上的根文件系统并执行其中的/sbin/init程序进而将开机过程持续下去。
一、用户态、内核态和中段
1.1 用户态、内核态和中段处理过程
(1)系统调用:库函数把系统调用封装起来。
(2)用户态:低级别执行条件下,执行语句。(3级)cs,eip只能0x-0xbffff的地址空间.。
(3)内核态:高的执行条件下,代码执行特权指令,访问任意物理地址,CPU的执行级别对相内核态。(0级)访问cs,eip的值,任意的地址(逻辑地址),0xc以上的只能内核访问。
(4)为什么有级别划分:为了让系统更稳定,用户态不会让系统崩溃。
(5)中段处理:是从用户态进入到内核态的主要方式。系统调用知识一种特殊的中断。中段发生后的第一件事就是保存现场。中段处理结束前的最后一件事是恢复现场。
(6)从用户态到内核态的转变过程:
用户态栈顶地址、当前文字、当时cs:eip的值保存。
内核态栈顶地址、当前文字、当时cs:eip的值激活。
(7)保存现场就是进入中断程序,保存需要保存的寄存器数据。恢复现场就是退出中断程序,恢复保存寄存器的数据。
(8)中段处理的过程:
首先保存cs:eip的值;保存当前堆栈段、栈顶、标志寄存器;加载系统调用或者系统调用的中段服务历程入口。
之后执行内核代码、完成中断服务、发生进程调度。
二、系统调用概述
2.1 系统调用概述和系统调用的三层皮
(1)系统调用意义
由操作系统管理硬件,防止用户态进程把系统搞崩溃。
用户程序和具体的硬件接口替代,不会和硬件有太多的关系。
(2)操作系统提供的API和系统调用的关系
把系统调用封装成API,API只是一个函数,
Libc发布系统调用。定义一些API引用封装例程。
(3)一个单独的API可能调用几个系统调用,不同的API可能调用一个系统调用。
(4)系统调用的三层皮:xyz(应用程序封装接口API)、system_call(内核代码中断向量对应的入口起点)和sys_xyz(内核态)。
(5)系统调用号:使用eax寄存器进行传递;系统调用参数传递:每个参数长度不超过寄存器长度,参数长度不超过6个,超过6个把某一个寄存器设为指针作为内存进行传递。
三、使用库函数API和C代码中嵌入汇编代码触发同一个系统调用
3.1使用库函数调用系统的时间
第五周:扒开操作系统的三层皮(下)
①给MenuOS增加time和time-asm命令
rm menu -rf //强制删除当前menu
git clone http://github.com/mengning/menu.git //重新克隆新版本的menu
cd menu
ls
make rootfs
vi test.c //进入test.c文件
MenuConfig("getpid","Show Pid",Getpid);
MenuConfig("getpid_asm","Show Pid(asm)",GetpidAsm); //在main函数中增加MenuConfig()
int Getpid(int argc,char *argv[]);
int GetpidAsm(int argc,char *argv[]); //增加对应的Getpid和GetpidAsm两个函数
make rootfs //编译
②使用gdb跟踪系统调用内核函数sys_time
qemu -kernel linux-3.18.6/arch/x86/boot/bzImage -initrd rootfs.img -s -S
gdb
(gdb)file linux-3.18.6/vmlinux
(gdb)target remote:1234 //连接到需要调试的MenuOS
(gdb)b start_kernel //设置断点
(gdb)c //执行,可见程序在start_kernel处停下
list //可查看start_kernel的代码
(gdb)b sys_time //sys_time是13号系统调用对应的内核处理函数,在该函数处设置断点
(gdb)c
③系统调用在内核代码中的工作机制和初始化
系统调用在内核代码中的工作机制和初始化
简化后便于理解的system_call伪代码
简单浏览system_call和iret之间的主要代码
第六周:进程的描述和进程的创建进程控制块PCB——task_struct
为了管理进程,内核必须对每个进程进行清晰的描述,进程描述符提供了内核所需了解的进程信息。
struct task_struct数据结构很庞大
Linux进程的状态与操作系统原理中的描述的进程状态似乎有所不同,比如就绪状态和运行状态都是TASK_RUNNING,为什么呢?
进程的标示pid
所有进程链表struct list_head tasks;
程序创建的进程具有父子关系,在编程时往往需要引用这样的父子关系。进程描述符中有几个域用来表示这样的关系
Linux为每个进程分配一个8KB大小的内存区域,用于存放该进程两个不同的数据结构:Thread_info和进程的内核堆栈
进程处于内核态时使用, 不同于用户态堆栈,即PCB中指定了内核栈,那为什么PCB中没有用户态堆栈?用户态堆栈是怎么设定的?
内核控制路径所用的堆栈 很少,因此对栈和Thread_info 来说,8KB足够了
fork一个子进程的代码
创建一个新进程在内核中的执行过程
fork、vfork和clone三个系统调用都可以创建一个新进程,而且都是通过调用do_fork来实现进程的创建;
Linux通过复制父进程来创建一个新进程,那么这就给我们理解这一个过程提供一个想象的框架:
复制一个PCB——task_struct
要给新进程分配一个新的内核堆栈
要修改复制过来的进程数据,比如pid、进程链表等等都要改改吧,见copy_process内部。
从用户态的代码看fork();函数返回了两次,即在父子进程中各返回一次,父进程从系统调用中返回比较容易理解,子进程从系统调用中返回,那它在系统调用处理过程中的哪里开始执行的呢?这就涉及子进程的内核堆栈数据状态和task_struct中thread记录的sp和ip的一致性问题,这是在哪里设定的?copy_thread in copy_process
查看该ELF文件依赖的共享库
可执行程序的执行环境
命令行参数和shell环境,一般我们执行一个程序的Shell环境,我们的实验直接使用execve系统调用。
$ ls -l /usr/bin 列出/usr/bin下的目录信息
Shell本身不限制命令行参数的个数, 命令行参数的个数受限于命令自身
例如,int main(int argc, char *argv[])
又如, int main(int argc, char *argv[], char *envp[])
Shell会调用execve将命令行参数和环境参数传递给可执行程序的main函数
int execve(const char * filename,char * const argv[ ],char * const envp[ ]);
库函数exec*都是execve的封装例程
命令行参数和环境串都放在用户态堆栈中
装载时动态链接和运行时动态链接应用举例
动态链接分为可执行程序装载时动态链接和运行时动态链接,如下代码演示了这两种动态链接。
准备.so文件
shlibexample.h (1.3 KB) - Interface of Shared Lib Example
shlibexample.c (1.2 KB) - Implement of Shared Lib Example
编译成libshlibexample.so文件
dllibexample.h (1.3 KB) - Interface of Dynamical Loading Lib Example
dllibexample.c (1.3 KB) - Implement of Dynamical Loading Lib Example
编译成libdllibexample.so文件
分别以共享库和动态加载共享库的方式使用libshlibexample.so文件和libdllibexample.so文件
main.c (1.9 KB) - Main program
编译main,注意这里只提供shlibexample的-L(库对应的接口头文件所在目录)和-l(库名,如libshlibexample.so去掉lib和.so的部分),并没有提供dllibexample的相关信息,只是指明了-ldl
可执行程序的装载
命令行参数和shell环境,一般我们执行一个程序的Shell环境,我们的实验直接使用execve系统调用。
Shell本身不限制命令行参数的个数, 命令行参数的个数受限于命令自身
例如,int main(int argc, char *argv[])
又如, int main(int argc, char *argv[], char *envp[])
Shell会调用execve将命令行参数和环境参数传递给可执行程序的main函数
int execve(const char * filename,char * const argv[ ],char * const envp[ ]);
库函数exec*都是execve的封装例程
sys_execve内部会解析可执行文件格式
do_execve -> do_execve_common -> exec_binprm
search_binary_handler符合寻找文件格式对应的解析模块,如下:
对于ELF格式的可执行文件fmt->load_binary(bprm);执行的应该是load_elf_binary其内部是和ELF文件格式解析的部分需要和ELF文件格式标准结合起来阅读
Linux内核是如何支持多种不同的可执行文件格式的?
修改int 0x80压入内核堆栈的EIP
进程的调度时机与进程的切换
操作系统原理中介绍了大量进程调度算法,这些算法从实现的角度看仅仅是从运行队列中选择一个新进程,选择的过程中运用了不同的策略而已。
对于理解操作系统的工作机制,反而是进程的调度时机与进程的切换机制更为关键。
进程调度的时机
中断处理过程(包括时钟中断、I/O中断、系统调用和异常)中,直接调用schedule(),或者返回用户态时根据need_resched标记调用schedule();
内核线程可以直接调用schedule()进行进程切换,也可以在中断处理过程中进行调度,也就是说内核线程作为一类的特殊的进程可以主动调度,也可以被动调度;
用户态进程无法实现主动调度,仅能通过陷入内核态后的某个时机点进行调度,即在中断处理过程中进行调度。
进程的切换
为了控制进程的执行,内核必须有能力挂起正在CPU上执行的进程,并恢复以前挂起的某个进程的执行,这叫做进程切换、任务切换、上下文切换;
挂起正在CPU上执行的进程,与中断时保存现场是不同的,中断前后是在同一个进程上下文中,只是由用户态转向内核态执行;
进程上下文包含了进程执行需要的所有信息
用户地址空间: 包括程序代码,数据,用户堆栈等
控制信息 :进程描述符,内核堆栈等
硬件上下文(注意中断也要保存硬件上下文只是保存的方法不同)
schedule()函数选择一个新的进程来运行,并调用context_switch进行上下文的切换,这个宏调用switch_to来进行关键上下文切换
next = pick_next_task(rq, prev);//进程调度算法都封装这个函数内部
context_switch(rq, prev, next);//进程上下文切换
switch_to利用了prev和next两个参数:prev指向当前进程,next指向被调度的进程
最一般的情况:正在运行的用户态进程X切换到运行用户态进程Y的过程
正在运行的用户态进程X
发生中断——save cs:eip/esp/eflags(current) to kernel stack,then load cs:eip(entry of a specific ISR) and ss:esp(point to kernel stack).
SAVE_ALL //保存现场
中断处理过程中或中断返回前调用了schedule(),其中的switch_to做了关键的进程上下文切换
标号1之后开始运行用户态进程Y(这里Y曾经通过以上步骤被切换出去过因此可以从标号1继续执行)
restore_all //恢复现场
iret - pop cs:eip/ss:esp/eflags from kernel stack
继续运行用户态进程Y
几种特殊情况
通过中断处理过程中的调度时机,用户态进程与内核线程之间互相切换和内核线程之间互相切换,与最一般的情况非常类似,只是内核线程运行过程中发生中断没有进程用户态和内核态的转换;
内核线程主动调用schedule(),只有进程上下文的切换,没有发生中断上下文的切换,与最一般的情况略简略;
创建子进程的系统调用在子进程中的执行起点及返回用户态,如fork;
加载一个新的可执行程序后返回到用户态的情况,如execve;
原文:http://blog.csdn.net/sinat_34144680/article/details/512404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