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创建Java源文件
Java应用由一个或多个扩展名为".java"的文件构成,这些文件被称为Java源文件,从编译的角度,则被称为编译单元.
本章包含两个Java源文件:Doll.java和AppMain.java,下例是他们的代码.
二、 Java源文件结构
一个Java应用包含一个或多个Java源文件,每个Java源文件只能包含下列内容(空格和注释除外):
①零个或一个包声明语句
②零个或多个包引入语句
③零个或多个类的声明
④零个或多个接口声明
每个Java源文件可包含多个类或接口的定义,但是至多只有一个类或者接口是public的,而且Java源文件必须以其中public类型的类的名字命名.
三、包声明语句
包声明语句用于把Java类放到特定的包中,最多只能有一个package语句,但package语句不是必需的.如果没有提供package语句,就表明Java类位于默认包中,默认包没有名字.
package语句必须位于Java源文件的第一行.
1.包的作用:
①能够区分名字相同的类.
②有助于实施访问权限控制.
③有助于划分和组织Java应用中的各个类.
2.包的命名规范
包的名字通常采用小写.
3.JDK提供的Java基本包
主要包括:
①java.lang包——包含线程类、异常类、系统类、整数类和字符串类.
②java.awt包——抽象窗口工具箱包
③java.io包——输入/输出包,包含各种输入流类和输出流类.
④java.util包——提供一些实用类.
⑤java.net包——支持TCP/IP网络协议
JDK的所有包中的类构成了Java 类库,或者叫做J2SE API.用户创建的java应用程序都依赖于J2SE API.
四、 包引入语句
如果一个类访问了来自另一个包中的类,那么前者必须通过import语句把这个类引入.
关于包的引入,需要注意:
①如果一个类同时引入两个来自于不同包同名类,在程序中必须通过类的完整类名来区分这两个类.
②尽管包名中的符号"."能够体现各个包之间的层次结构,但是每个包都是独立的,顶层包不会包含子包中的类.
③package和import语句的顺序是固定的,在Java源文件中,package语句必须位于第一行,其次是import语句,接着是类或接口的声明.
五、方法的声明
在Java语言中,每个方法都属于特定的类,方法的声明必须位于类的声明中,声明方法的格式为:
返回值类型 方法名(参数列表){
方法主体
}
方法名是任意合法的标识符.参数列表可包含零个或多个参数,参数之间以逗号","分开.
return语句必须返回相应类型的数据.
return语句有两个作用:
①结束执行本方法
②向本方法的调用者返回数据.
六、 程序入口main()方法的声明
main()方法是Java应用程序的入口点每个Java应用程序都是从main()方法开始运行的,必须符合4个条件
①访问限制:public
②静态方法:static
③参数限制:main(String[] args)
④返回类型:void
以下都能作为程序入口方法
由于static修饰的方法默认都是final类型的,所以在main()方法前加上final修饰符也是可以的
七、 关键字
Java语言的关键字是程序代码中的特殊字符
Java语句的关键字包括:
⑴用于类和接口的声明——class,extends,implements,interface
⑵包引入和包声明——import,package
⑶数据类型——boolean,byte,char,double,float,int,long,short
⑷某些数据类型的可选值——false,true,null
⑸流程控制——break,case,continue,default,do,else,for,if,return,switch,while
⑹异常处理——catch,finally,throw,throws,try
⑺修饰符——abstract,final,native,private,protected,public,static,synchronized.trnasient,volatile
⑻操作符——instanceof
⑼创建对象——new
⑽引用——this,super
⑾方法返回类型——void
Java语言的保留字包括:const和goto
使用Java语言的关键字,需注意:
编程规范如下:
用JDK管理Java应用
JDK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Java 虚拟机:负责解析和执行Java.
运行Java程序
java命令用于运行Java程序,它会启动Java虚拟机,Java虚拟机加载相关的类,然后调用主程序类的main()方法.
JavaDoc文档
javadoc文档的地址为:
Java虚拟机的运行时数据区
阅读小结:
读者应掌握这些内容:
原文:http://www.cnblogs.com/hq-123/p/552475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