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其他 > 详细

Centos6系统启动详解......

时间:2016-09-09 10:25:47      阅读:335      评论:0      收藏:0      [点我收藏+]

一、Linux内核的组成


Linux系统的组成部分:内核+根文件系统


内核:进程管理、内存管理、网络协议栈、文件系统、驱动程序、安全功能(selinux)


IPC(Inter-Process Communication进程间通信):就是指多个进程之间相互通信,交换信息的方法。Linux IPC基本上都是从Unix平台上继承而来的。主要包括最初的Unix IPC,System V IPC以及基于Socket的IPC。另外,Linux也支持POSIX IPC。


运行中的系统环境可分为两层:内核空间、用户空间;


内核空间:内核代码(系统调用)


用户空间:应用程序(进程或线程)


内核设计流派:


单内核设计:把所有的功能集成于同一个程序;(Linux)


微内核设计:每种功能都使用一个单独的子系统实现;(Windows solarls)


Linux内核特点:


     (1)支持模块化:.KO(kernel object)


     (2)支持模块运动时动态装载或卸载


组成部分:


核心文件:/boot/Vmliuz-VERSION-release      


ramdirk:


CentOS5:/boot/initrd-VERSION-release.img


CentOS6,7:/boot/initramfs-VERSION-release.img


二、CentOS系统启动流程


总体启动顺序:

POST(加点自检)-->Boot Sequence(BIOS:基本输入输出系统)-->BootLoader(MBR:主引导记录)

-->Kernel(ramdisk)-->rootfs(根文件系统)-->switchchroot-->/sbin/init/(运行init前先读取/etc/inittab /etc/init/*.conf)-->设定运行级别-->系统初始化脚本-->关闭启动相应服务-->启动终端 


各流程细化说明:


1、POST加电自检  


主要是检测硬件设别是否能正常的运行,然而实现自检功能主要是由镶嵌在主板芯片(CMOS)上的BIOS(basic input output system)程序,检测没问题之后进行硬件设备的初始化。   


2、Boot Sequence(启动管理程序):选择启动顺序加载MBR


Boot Sequence是一个程序它依赖于某个硬盘硬件。准确的说是第一个硬盘扇区的MBR,从而按次序查找各引导设备。


3、MBR引导,bootloader引导加载器,启动程序   


MBR(Master Boot Record):此记录在0磁道1扇区,总共为512字节,前446字节为bootloder,后64字节为分区表信息,主分区加上扩展分区不能大于四个,最后2个字节为校验信息,为55AA。

这个界面就是大名鼎鼎的Grub了(学名叫统一资源引导器);

技术分享

其对应的目录是boot目录下grub文件

Grub(GRand Unified Bootloader)是统一资源引导器,也就是引导加载器;它的工作是提供一个菜单,允许用户选择要启动的系统或不同的内核版本;把用户选定的内核装载到RAM中的特定空间中,然后解压、展开,而后把系统控制权移交给内核。


4、kernel内核实现  


kernel自身初始化,实现功能,借助ramdisk探测可识别的程序,以只读方式挂载根文件系统,运行应用程序:/sbin/init

initramfs-2.6.32-642.el6.x86_64.img


5、/sbin/init/管理用户空间服务进程     

读inittab文件由它来设定运行级别,进行初始化脚本,关闭或启动相应的程序,启动终端。  


自此整个系统启动结束


boot下的grub目录下的相关文件说明: 

技术分享

主要是由device.map,menulst,stage1,stage2,以及一系列的stage1_5组成


device.map:存放的是内核文件的根分区


menu.lis:为菜单列表,里面为可选择的菜单列表,存放于stage2中。


stage:用于grub引导程序过大,所以分2段引导,第一段存放在MBR中,第二段存放于内核文件系统中,第一段引导完成后可以找到第二段。 但是,第二段是存放于内核文件系统中的,此时还没有格式化文件系统,如何可以访问到第二段的menu.lst,就需要借助于中间层stage1_5,有它来协助stage1段来访问stage2阶段。stage1_5通常位于stage1字段后的63个扇区由于stage2在内存中存放可以使用的文件系统不确定,所以这就是有多个stage1_5 的原因。


Grub Legacy:分三阶段


stage1:存放在MBR上,磁盘里


stage1_5:存放在磁盘MBR之后的扇区,让stage1中的bootloader能识别stage2所在的分区上的文件系统;

注意:能看到启动菜单实际就已经过了1.5阶段了,进入2阶段

stage2:磁盘分区(/boot/grub/stage2)删除系统无法启动

根据stage2阶段文件定义内容找grub.conf文件然后根据这个文件里定义的内容找boot下的内vmlinuz...与驱动模块initramfs...,至此由bootloader到grub然后由grub加载内核文件与模块系统引导启动

详细说明:引导加载程序先读取MBR上的gurb第一阶段,由于MBR很小只有512字节采用grub这种方式引导程序,随后读取扇区中的stage1.5阶段,读取1.5阶段以后从而就能驱动第二阶段stage2所在的磁盘分区,stage2是存放在磁盘分区上的还包括了内核文件及ramdisk等都在这个分区上存放的;这就是为什么通过Bootloader之grub就能够加载内核文件的原因。


注意:当前硬件平台,主板BIOS必须能识别硬盘,然后BIOS才能加载硬盘中的Bootloader,磁盘中的Bootloader自身加载完以后,就能够识别当前主机上的硬盘设备了。


补充:硬盘设备能识别,并不代表硬盘上的文件系统能识别,因为文件系统是额外附加的一层软件组织的文件结构,所以要能够对接一种文件系统,必须要用到文件系统驱动;对应的应用程序必须能识别和理解这样的文件系统才可以,这种程序就称为文件系统驱动;grub的1.5阶段就是给gurb提供了文件系统驱动的,从而就能够访问对应的第二阶段和内核所在的分区了,这通常是一个基本磁盘分区;所以grub第二阶段以及内核和ramdisk文件通常都会放在一个基本磁盘分区上;因为grub驱动不了逻辑卷这种高级接口。


stage2一般是挂载至/boot/grub/目录下;grub也有自己的配置文件:/boot/grub/grub.conf且通常有个符号链接文件:/etc/grub.conf;


stage2的功用:


(1)提供菜单或交互式接口;


(2)能加载用户选择的内核或操作系统;


(3)为菜单通过了保护机制。


  /boot/grub/grub.conf配置文件详解:

 

  [root@centos6 grub]# ll /etc/grub.conf(是个链接文件)

   # grub.conf generated by anaconda

   # Note that you do not have to rerun grub after making changes to this file

   # NOTICE:  You have a /boot partition.  This means that

   #          all kernel and initrd paths are relative to /boot/, eg.

   #          root (hd0,0)

   #          kernel /vmlinuz-version ro root=/dev/sda2

   #          initrd /initrd-[generic-]version.img

boot=/dev/sda

default=0 #设定默认启动菜单项,默认为0开始

timeout=5 #指定菜单等待选择的时长 

splashimage=(hd0,0)/grub/splash.xpm.gz #指定菜单的背景图片的路径,为xpm格式,采用gzip压缩

hiddenmenu #是否影藏菜单

password [--md5] $1$JO0kw$z.qtBMH.KL4A6qZ7dK4N30 #菜单编辑认证

title CentOS 6 (2.6.32-642.el6.x86_64) #定义菜单项

root (hd0,0) #本次grub查找stage2及其kernel文件所在设备分区,指定grub的根

kernel /vmlinuz-2.6.32-642.el6.x86_64 ro root=UUID=240533cf-b37f-4460-974f-702bab867da5 nomodeset rd_NO_LUKS  KEYBOARDTYPE=pc KEYTABLE=us rd_NO_MD crashkernel=auto LANG=zh_CN.UTF-8 rd_NO_LVM rd_NO_DM rhgb quiet #需要启动的内核 

initrd /initramfs-2.6.32-642.el6.x86_64.img #内核匹配的ramfs文件

password [--md5] STRING #启动内核选定的内核或操作系统是进行的认证 


进入单用户模式:


1)重启按esc键选定grub菜单,然后输入e进入可选菜单  


2)光标移动到kernel ...那一行,再敲入“e”进入命令行编辑


3)在选定的kernel那一行后面输入  1 ,s  或者  single 


3)然后输入b键重启进入单用户模式

技术分享

 6、根切换

 

在挂载根文件系统时为了避免内核中有bug或操作过程中有bug导致根文件系统被损坏,先只读挂载根文件系统,加载完成后才读写挂载,完成整个挂载根文件系统后,直接去找/sbin/init程序,即开始运行用户空间的第一个程序。


用户空间启动流程init


7、/sbin/init程序    


init程序主要依赖于配置文件:/etc/inittab,大体分为:设定默认启动级别 --> 设定系统初始化脚本 --> 启动对应级别的服务 --> 打印各终端登录界面(如果级别为3处理提供文本登录界面,如果级别为5还提供图形登录界面)


8、设置默认运行级别


(1)运行级别:为了系统的运行或维护等目的而设定的机制


     0-6:共7个级别;


0:关机,shutdown


1:单用户模式(single user),root用户,无须认证,维护模式;


2:多用户模式(multi user),会启动网络功能,但不会启动NFS,维护模式;


3:多用户模式(multi user),完全功能模式,文本界面;


4:预留级别:目前无特别使用目的,但习惯以同3级别功能使用;


5:多用户模式(multi user),完全功能模式,图形界面;


6:重启,reboot

技术分享

读取配置文件:/etc/inittab


(2)配置文件:

/etc/inittab定义了很多功能,每一行定义一种操作(action)以及与之对应的process(仅适用于CentOS 5),一行就定义了init要执行的任务,甚至是一堆任务,每一行的语法格式为: id:runlevels:action:process


id为一个任务的标识符;


runlevels:在哪些运行级别下启动此任务;例:3,2345,也可为空表示所有级别;


action:在什么条件下启动此任务;


wait:等待切换至此任务所在的级别时执行一次(刚刚切换进来时);


respawn:一旦此任务终止时,就自动重启;(如:登录终端执行logout登出后会再次启动)


initdefault:设定默认允许级别;此时process省略为空;


sysinit:设定系统初始化方式,此处一般为指定/etc/rc.d/rc.sysinit脚本;(CentOS 5,6都用到此脚本,CentOS 7是靠systemd完成的),在CentOS 6中仅保留此配置文件中设定启动运行级别的功能。


process:具体任务;通常为应用程序,或脚本,或二进制的程序,取决于自定义。

技术分享

9、系统初始化脚本


系统初始化脚本:/etc/rc.d/rc.sysinit


(1)设置主机名;


(2)设置欢迎信息;


(3)激活udev和selinux;


(4)挂载/etc/fstab文件中定义的所有文件系统;


(5)检测根文件系统,并以读写方式重新挂载根文件系统;(重新挂载是指根文件检测完之后)


(6)设置系统时钟;


(7)根据/etc/sysctl.conf文件来设置内核参数;


(8)激活lvm即软raid设备;


(9)激活swap设备;


(10)加载额外设备的驱动程序;(内核加载驱动只加载根文件系统的)


(11)清理操作;


注意:在init配置文件:/etc/inittab中,有一行内容是定义/etc/rc.d/rc.sysinit,此脚本文件是负责完成系统初始化的脚本文件。


10、关闭/启动对应级别下的服务


脚本文件/etc/rc.d/rc作用为当级别切换时启动或停止服务;此脚本接受传递的参数给脚本中$runlevel变量,然后,读取/etc/rc$runlevel.d/K*和/etc/rc$runlevel.d/S*所有文件,这些文件就是为什么开机启动后,有些服务会自动启动,有些服务没有启动的原因。


K*:要停止的服务,K##*,优先级,数字越小,越优先关闭,依赖的服务先关闭,然后再关闭被依赖的。


S*:要启动的服务,S##*,优先级,数字越小,越是优先启动,被依赖的服务先启动,而依赖的服务后启动。


/etc/rc.d/init.d目录还有个链接目录为/etc/init.d目录,这两目录下文件相同。


如上诉定义将会启动3级别下的以S打头的进程: 

图示:

技术分享

11、启动终端(图形终端)


操作系统启动完成


三、系统启动流程总结


内核级别:


1.POST做开机启动时候的硬件检测功能


2.BootSequence(BIOS)启动加载主引导分区MBR中的引导加载器程序BootLoader


在LInux现行的BootLoader是三段划分(打破446字节限制)的GRUB程序,


第1段写在BootLoader中


第1.5段在其后扇区用于文件系统的引导


第2段在boot/grub中提供内部接口和调用系统内核kernel


3.Kernel识别硬件、加载驱动、只读挂载根文件系统、同时交付给用户空间第一个程序/sbin/init


此处特别要注意,系统发行商为了适应多种硬件接口驱动调用,会在第一次安装系统时候,自动识别硬件接口,并调用唯一驱动程序来生成ramdisk文件,以内存当磁盘做虚根,驱动接口后会切换到真实的根文件系统上


CentOS 5系列是initrd,当磁盘映像文件会造成二次缓存缓冲


CentOS 6/7系列改进为initramfs,以文件系统形式可以不二次占用缓存和缓冲


用户空间级别


4./sbin/init接管后更具其配置文件来初始化


5.根据/sbin/init中的配置会设置默认运行级别,以及一些在/etc/init.d/设置的开机服务


6./etc/rc.d/rc.sysinit运行系统初始化脚本,完成系统初始化


7.关闭对应级别下需要停止的服务,启动对应级别下需要开启的服务


8.设置登录终端

done !!!

本文出自 “51eA” 博客,请务必保留此出处http://51eat.blog.51cto.com/11892702/1850947

Centos6系统启动详解......

原文:http://51eat.blog.51cto.com/11892702/1850947

(0)
(0)
   
举报
评论 一句话评论(0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留言反馈 - 联系我们:wmxa8@hotmail.com
© 2014 bubuko.com 版权所有
打开技术之扣,分享程序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