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找实习不够顺利,以过去为镜,总结一下自己的一些不足
在简历投递中,我主要是考虑BAT这三家,AT都有熟人可以内推,但A家号称可以实习一个月,而T家一向都是3个月左右,Baidu需要的实习时间就更长了,我只能保证一个月的实习。去年听闻有些师兄乱拿实习offer,然后秋招进入一些公司的黑名单,故我慎之又慎,宁可错过实习,只投了A家。
我对阿里巴巴的期待很大,吴总也知道这点,2月份HR跟他说可以内推的时候,他就第一时间跟我说,然后我赶紧把简历做好,并发给了他。
3.2号 我在阿里巴巴实习校招官网注册了简历,简历状态处于“新投递”一段时间
3月中旬,我听闻很多内推的被电话面试了,但自己并没有,也有些忐忑,以为简历太搓,被看不上。
3.26号,距离阿里巴巴正式笔试还有三天,那段时间可能已经快通知笔试了。那天下午正在调试一个项目的bug,苦苦思索中,一个电话过来,我看是杭州的,以为是通知我笔试的。 聊了几句后,发现这是个面试电话,我当时就感觉很紧张了,大脑还处于调bug状态正在切换。
面试官还是很nice的,叫我简单介绍一下我研究生阶段的主要工作,我说,在研究生阶段,我一方面是从事图像分割领域的研究工作,目前已经有两篇成果投递在业内顶级期刊,另一方面是负责实验室一个手绘识别项目的开发。
面试官应该是并不了解图像分割,而是对另外一个手绘识别项目比较感兴趣,然后就问我,“主要是识别什么图形”,我回答说“是对规则几何图形的识别,如矩形、三角形及圆,同时在识别这些基本图形的基础上,对由这些基本图形组成的复杂图形进行识别”。
然后他就问我,“如何识别矩形、三角形及圆”,我说,“对于这些基本图形的识别,我们通过阅读文献知道一个点集的最小凸包、最大内接三角形、最大内接四边形、最小外接矩形可以用来识别规则的几何图形,比如对于直线,其最小外接矩形的长比宽会趋于无限大,三角形的最大内接三角形与最小凸包的面积比趋于1等等,在以前的文献中,是用一种叫做FuzzyLogic的理论进行识别,在编程实现中即类似与if...else...的语句。但我们为了灵活方便,将SVM分类器训练结合起来,对于每一个点集,我们将这些比例特征提取出来,并构成一个向量,并送入到分类器进行训练,从而得到一个识别分类器,对于要识别的每一个点集,提取相应的特征,并将其送入到分类器中即可得到识别结果”
面试官说“OK,那你对技术有没什么倾向,比如对偏业务的技术与纯技术,对哪种更感兴趣?”我问,“怎么界定哪些叫做偏业务的技术与纯技术”,面试官“比如google的搜索就是纯技术,而像淘宝这样属于偏业务的技术”,我当时第一反应就是对后者有兴趣——前者像是研究,像我现在做的事,我研究生几年做研究,觉得研究过程中,将准确率提升几个百分点,实在不够cool,之前看到网上有人评价百度的搜索,“将搜索准确率提高几个百分点,用户基本感觉不到,但在技术上却需要很大的改善”,我很同意这种观点,我希望以后能做一些别人能够直接感受到的事——所以我跟面试官说,与业务相关的技术,是非常cool的。
接下来面试官问我,“以后有没有读博打算,以及工作地点选择”,我回答说,我不打算读博,工作地点主要以杭州、深圳为主,杭州想去阿里,深圳想去腾讯,并表示阿里是我的第一选择,他很有兴趣问“为什么”,我说一个是阿里的文化很吸引我,生活上的武侠文化,以及技术上对开源的态度,顺便提到了自己也喜欢开源,有github项目并贡献了一些代码(面试官说已提前看过我的github),二是阿里通过技术改变了行业,做的事比较cool,面试官听着也很开心。然后就基本上结束了,结尾面试官跟我说,“后续还会有一到两次面试,具体看HR安排”,后来叫我问问题,我问了一个是实习生能否选择部门,面试官说可以,然后我对阿里云感兴趣,就问了一下阿里云的情况,面试官也给我介绍了一下。这里我居然忘记问面试官的花名以及联系方式,真是经验欠缺呀。
电话完回去看简历状态是“应聘中”,到了晚上变为“应聘通过”,当时感觉还是挺不错的。
后来3.29号的笔试就不用参加,然后等消息。
没想到这一等就要等到4.24号
4.24号,现场面试
技术面试官+HR,通知我9:45面试,但我前面的一个人似乎面试了好久,我在外头等了有近1个小时吧,与现场工作人员(前程无忧)聊了一会。
进去之后,感觉2对1压力还是很大,首先自我介绍,然后面试官依旧对手绘识别项目感兴趣,然后我就重新再画框图加讲解,面试官看起来很累,不怎么多说话,只是用“嗯哼”来回应我,但听得还比较认真,对一些关键问题问得很到位——这一点不得不说,我很喜欢与这样能把握重点的人交流,可以少废话,说出自己在核心问题上的处理方式——但后来出现一些分歧,他问我在这些问题上的核心创新,我一一讲出来。
后来就聊到我的研究成果——两篇paper,他要我用一句简洁的话来介绍我的研究,说实在话,我的确没想过这个问题,我是做图像分割的,我不知道他对这个领域了解有多少,沉默了一会,我问他说,“不知道你用过美图秀秀或PhotoShop的抠图没有,就是需要自己稍微标注一下要分割的前景与背景”,他沉默,我不知他用过没,然后我继续说,“我的方法就是将这种交互式的分割转化为自动分割,通过预测目标所在的位置,自动完成图像的分割”,然后他就问,“怎么预测目标所在的位置呢?”我就说,“近年来图像方面有个比较热门的,叫做显著性,不知道在其它领域可有类似的术语,大概就是指人眼看一幅图像,眼睛容易注意的一些目标位置,人眼注意图像都是有规律的,比如图像中心比图像边缘更吸引注意,对比度高的地方比对比度低的地方更吸引注意,当把这些东西量化之后,就能得到每一点的显著性值,这样整幅图像显著性高的地方可以作为是目标所在的地方,而低的地方可以认为是背景,这样就完成了自动标记,然后再通过图割模型分割”,至于我文章中所用的“星形先验”的形状约束,我就没提了,我想他未必能懂——我经常有这样的想法,或许是我的一个大缺点
然后他问我经常逛哪些论坛或社区,我说“我主要在github、stackoverflow、v2ex以及知乎还有些开源社区”,他似乎不太满意,“我想问,你如何获取一些研究信息,比如你做研究会不会关注哪些大牛或者实验室”,说实话,我并未关注,“我主要是通过最新的会议文章了解到最新的研究动向,很少关注具体某个人,真正要说常看的可能是伯克利大学的计算机视觉组,还有牛津大学的机器学习组,至于具体的人,我没有怎么关注,而且国外人的名字我也记不太住,这里也不好列举”,他似乎有点失望——事实上,我的确是这样做的,我主要看的是看每年计算机视觉最顶级的会议文章,从www.cvpapers.com上面看,每一届的CVPR、ICCV、ECCV以及其它的我都以地毯式搜索的方式进行阅读,第一遍从标题找到自己感兴趣的文章,然后进行深入阅读,会议文章往往代表这当前领域最新的方向、最好的成果以及最天马行空的idea——每个人的学习研究方式都不一样,所以孰优孰劣不能一概而论,我知道很多大牛都有相互follow的习惯,尤其是工作人士或者已成名的大牛,在某些领域某些社交网络高谈阔论,但我不是这种,我更像是以一个程序员的角度,对研究问题慢慢琢磨。
后来他问我,“堆和栈的区别?”,我愣了一下,觉得这问的特别突兀,然后回答说“栈是系统分配、释放的内存,堆是程序员动态分配释放的内存”,然后他问我,“还有呢?”我几乎重复了一遍,然后实在想不出,然后说我不知道了——应该还有堆内存以栈内存分配方式的区别——然后叫我写一个二分查找,很简单,但很可惜我当时并未写好,我想以一种很新颖的方式写出来——不需要除法、比较次数最少、找寻不到时候返回插入位置——当时心理就这个想法,写出新颖的解法,然后最快速提交给他——我真的写的很快——但边界问题出现,我回过头后想了一下有点问题,不知他当场看出来了没
接下来就是HR的问话时间——忘了先后顺序了,总之觉得我不擅长在这类问题上表现——“你能说说目前图像处理在哪些公司有较好的应用,或者说哪些公司在用?”,我回答说“图像搜索是一个大公司会用的领域,google的图片搜索做的已经很不错了,百度的做了好几年好像没什么起色,另外有一家最近比较有名的小公司叫face++,在做人脸识别API比较有名,其它的都是一些小公司在做”
“看到你简历上有提高班,能简单的介绍一下吗?”这绝对是我第一次碰到对“提高班”三个字感兴趣的HR,“提高班是我们在刚入学的时候,通过考试在全校进行选拔,总共选拔出60位同学组成这样一个提高班”——我轻描淡写其实是不对滴,我该说前身是华科少年班,全英文教学,以前出过一个理工科榜样式的牛人——李一男,然后再吹嘘一下——“你觉得哪个项目你最有成就感?”我是说的我发paper的那个,“因为在时间较短的情况下,我完成了很多工作量,是非常有挑战的”——“你觉得哪个项目最牛?”,我依然说是那篇paper的——从编程还是从它的地位,的确是它,我就是这么实在——HR觉得不太好问这些了,就问“看你简历,本科在提高班,研究生是保研,请问你觉得最大的挫折是什么?”——这里我很诚实的回答,近些年来,让我念念不忘的失败,大约就是本科面试BAT均以失败告终——我不知道我这么回答会不会有问题,但后来觉得还是有些不妥,有些失败该隐藏起来的
“你觉得你读研这几年可有哪些进步?”,我说,“在我读研之后,甚至说从我大四的时候保研开始,我就一直很努力的在改变,一直坚持增加阅读量增加代码量,使得自己有更大的提高,我很相信‘坚持’这种态度,很多事只要坚持下去一定能有所收获”,HR“那你觉得现在有多大的提高?”我“我想已经有了很大的提高吧”,HR“你学的技术中,有没有哪种是你自己自发性的去学习的?”,我“有很多呀,我很喜欢折腾,而且喜欢一些cool的东西”,“举个例子”,“我与一些工作的同学交流,他们说工作环境中文本编辑是用vim,然后我就努力把vim学好,然后我知道很多公司用git作为版本管理工具,我自己也用github,我就对git进行了学习,然后自己写博客,觉得用markdown很效率,我又去熟悉markdown的写作方式,同时我尝试很多脚本语言如ruby/python/nodejs等的开发,但平时不常用,所以并不熟悉,但我对新技术经常都很感兴趣,平时关注热门的开源项目,比如hadoop,spark之类的”——这时候技术官问我,“你关注hadoop,那你能不能说一下它的优缺点?”——其实我并不太了解,只是关注哪些公司在用——我回答说,“它的优点是将大数据处理转化为一种可以用mapreduce模型进行处理,为大数据的处理提供了一种有效可行的方式,它的缺点是速度慢,因为我知道spark是号称100倍快于hadoop,所以速度应该是hadoop处理的一个大问题”,面试官继续说,“还有呢?”我就回答说不知道了。HR对我前面的一句话很感兴趣,说“你经常与工作的同学交流,你这些同学都在哪些公司工作?”,我说“在阿里和腾讯”,然后她又问我“在阿里是在哪个部门?”我回答说,“在阿里云部门”。
接下来就是问他们问题,我大概就问了与电话面试类似的问题。
总结起来,感觉现场面试中,尤其是HR面试部分,我回答的比较乱,没有章理,有很多问题事先我都没有好好准备,没有展现自己的能力,没有亮点,遂后面沦为备胎。
然后就一直在等,阿里的招聘效率实在很渣,等过了五一,等到了5.9号,好像很有一部分人有了offer通知,但那天收到一条“继续等待”的短信。
5.14号,收到电话拒信,告知“部门协调原因,不能安排实习,秋季保留绿色通道,直接终面”
很失望,真的很失望,很多时候努力的动力,无非是让自己变得更牛逼,去一个想去的公司,以及想要我的公司,二者缺一不可。
后来吴总说再给我推,我想了想,觉得阿里流程太乱,很拖+实习最终留下的因素不可控,而且我只能实习一个月,不如好好准备笔试面试,秋季多投几家,不能把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跟吴总说,算了吧。
本科大三时候,百度几乎算是最巅峰的时候,迄今为止,去百度的同学也很牛。
在等阿里的时候投了百度,岗位是“实习计算机视觉算法研发工程师”,申请后一段时间,简历变为“筛选未通过”,我当时觉得很奇怪,后来不久又变成“筛选中”
不久后,百度HR给我打电话,确认我是否能有三个月及以上的实习时间保证,我说不能,然后就没然后了。。也是那个电话,发现我投的居然是百度深度学习研究院。
能通过百度深度学习研究院的简历筛选,感觉还是不错的,谢谢百度。
简历未投
本科时候最想去的公司,小斌今年入职,说老大找他要简历,我考虑到实习时间不够,而且当时阿里面试是“应聘通过”,所以没投,现在想来,甚是后悔。
原文:http://www.cnblogs.com/moondark/p/372970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