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dis的集群
- redis如何进行扩容?
- 数据分片如何管理?
- 主从复制的读写切换?
一、 什么是集群
- ? Redis 集群实现了对Redis的水平扩容,即启动N个redis节点,将整个数据库分布存储在这N个节点中,每个节点存储总数据的1/N。
- ? Redis 集群通过分区(partition)来提供一定程度的可用性(availability): 即使集群中有一部分节点失效或者无法进行通讯, 集群也可以继续处理命令请求。
二、 安装ruby环境
拷贝redis-3.2.0.gem到/opt目录下
三、 准备集群
四、 将六个节点合成一个集群
组合之前,请确保所有redis实例启动后,nodes-xxxx.conf文件都生成正常。
合体:
cd /opt/redis-3.2.0/src
./redis-trib.rb create --replicas 1 192.168.10.102:6379 192.168.10.102:6380 192.168.10.102:6381 192.168.10.102:6389 192.168.10.102:6390 192.168.10.102:6391
此处不要用127.0.0.1, 请用真实IP地址
通过 cluster nodes 命令查看集群信息
- redis cluster 如何分配这六个节点?
- 一个集群至少要有三个主节点。
- 选项 --replicas 1 表示我们希望为集群中的每个主节点创建一个从节点。
- 分配原则尽量保证每个主数据库运行在不同的IP地址,每个从库和主库不在一个IP地址上。
[OK] All nodes agree about slots configuration.
>>> Check for open slots...
>>> Check slots coverage...
[OK] All 16384 slots covered.
- 什么是slots
- 一个 Redis 集群包含 16384 个插槽(hash slot), 数据库中的每个键都属于这 16384 个插槽的其中一个, 集群使用公式 CRC16(key) % 16384 来计算键 key 属于哪个槽, 其中 CRC16(key) 语句用于计算键 key 的 CRC16 校验和 。
- 集群中的每个节点负责处理一部分插槽。 举个例子, 如果一个集群可以有主节点, 其中:
节点 A 负责处理 0 号至 5500 号插槽。
节点 B 负责处理 5501 号至 11000 号插槽。
节点 C 负责处理 11001 号至 16383 号插槽。
Hash表默认16个槽,负载因子
五、集群操作
- 在集群中录入值
- 在redis-cli每次录入、查询键值,redis都会计算出该key应该送往的插槽,如果不是该客户端对应服务器的插槽,redis会报错,并告知应前往的redis实例地址和端口。redis-cli客户端提供了 –c 参数实现自动重定向。
- 如 redis-cli -c –p 6379 登入后,再录入、查询键值对可以自动重定向。
- 不在一个slot下的键值,是不能使用mget,mset等多键操作。
- 可以通过{}来定义组的概念,从而使key中{}内相同内容的键值对放到一个slot中去。
- 查询集群中的值
- CLUSTER SLOTS 查看插槽的分配情况。
- CLUSTER KEYSLOT <key> 计算键 key 应该被放置在哪个槽上。
- CLUSTER COUNTKEYSINSLOT <slot> 返回槽 slot 目前包含的键值对数量。
- CLUSTER GETKEYSINSLOT <slot> <count> 返回 count 个 slot 槽中的键。
-
- 增加一个节点
1、在集群中任意节点中,执行命令:
CLUSTER MEET <新节点ip> <port> 增加新的节点,也可以用来更新IP地址
2、老节点的代表A,向新节点B发送邀请。
3、新节点B接收到邀请后,会与A进行握手,使A将B认作当前集群中的一员。
4、当A与B握手成功后,A会使用Gossip协议将节点B的信息通知给集群中的每一个节点。通过这一方式,即使集群中有多个节点,也只需要选择MEET其中任意一个节点,即可使新节点最终加入整个集群。
在/opt/redis-3.2.0/src下
执行 ./redis-trib.rb reshard 192.168.31.211:6399
- 故障恢复
- 如果主节点下限?从节点能否自动升为主节点?
- 主节点恢复后,主从关系会如何?
- 如果所有某一段插槽的主从节点都当掉,redis服务是否还能继续?
- redis.conf中的参数 cluster-require-full-coverage
Redis集群单机自嗨版
原文:http://www.cnblogs.com/qianqianchen/p/603218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