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http://www.2cto.com/os/201403/282583.html
http://blog.sina.com.cn/s/blog_bcdac52b0101i2r1.html
使用linux已经有一段时间,却一直弄不明白这几个概念之间的区别。虽然一直在用,但是很多概念都感觉模糊不清,这样不上不下的状态实在令人不爽。下面就澄清一下这些概念。
这些概念本身有着非常浓厚的历史气息,随着时代的发展,他们的含义也在发生改变,它们有些已经失去了最初的含义,但是它们的名字却被保留了下来。
控制台(Console)是物理设备,用于输入输出,它直接连接在计算机上,是计算机系统的一部分。计算机输出的信息会显示在控制台上,例如BIOS的输出,内核的输出。
Linux终端也称为虚拟控制台,是Linux从UNIX继承来的标准特性。显示器和键盘合称为终端,因为它们可以对系统进行控制,所以又称为控制台,一台计算机的输入/输出设备就是一个物理的控制台。如果在一台计算机上用软件的方法实现了多个互不干扰、独立工作的控制台界面,就是实现了多个虚拟控制台。Linux终端采用字符命令行方式工作,用户通过键盘输入命令,通过Linux终端对系统进行控制。
终端(Terminal)也是一台物理设备,只用于输入输出,本身没有强大的计算能力。一台计算机只有一个控制台,在计算资源紧张的时代,人们想共享一台计算机,可以通过终端连接到计算机上,将指令输入终端,终端传送给计算机,计算机完成指令后,将输出传送给终端,终端将结果显示给用户。
虚拟控制台(Virtual Console)和虚拟终端是一样的。我们只有一台终端(物理设备),这是我们与计算机之间的用户接口。假如有一天,我们想拥有多个用户接口,那么,一方面我们可以增加终端数目(物理设备),另一方面,还可以在同一台终端(物理设备)上虚拟出多个终端,它们之间互相不影响,至少看起来互相不影响。这些终端就是虚拟终端。
在Ubuntu中,我们按下Ctrl+Alt+Fx时,会进入第x个虚拟终端,一共有七个虚拟终端,其中第七个虚拟终端,就是我们默认使用的图形用户界面。
我们知道,终端是一种物理设备,而终端模拟器(Terminal Emulator),是一个程序,这些程序用来模拟物理终端。图形用户界面中的终端模拟器一般称为终端窗口(Terminal Window),我们在Ubuntu下打开的gnome-terminal就属于此类。
tty的全称是TeleTYpewriter,这就是早期的终端(物理设备),它们用于向计算机发送数据,并将计算机的返回结果打印出来。显示器出现后,终端不再将结果打印出来,而是显示在显示器上。但是tty的名字还是保留了下来。
在Ubuntu中,我们按下Ctrl+Alt+F1时,会进入第1个虚拟终端,你可以看到屏幕上方显示的tty1。
shell 和之前说的几个概念截然不同,之前的几个概念都是与计算机的输入输出相关的,而shell是和内核相关的。内核为上层的应用提供了很多服务,shell在内核的上层,在应用程序的下层。例如,你写了一个 hello world 程序,你并不用显式地创建一个进程来运行你的程序,你把写好的程序交给shell就行了,由shell负责为你的程序创建进程。
我们在终端模拟器中输入命令时,终端模拟器本身并不解释执行这些命令,它只负责输入输出,真正解释执行这些命令的,是shell。
我们平时使用的sh, bash, csh是shell的不同实现。
sh sh这个概念本身就有岐义,它可以指shell程序的名字,也代表了shell的实现。
Thompson shell是第一个Unix shell,由 Ken Thompso于1971年在Unix第一版本中引入,shell的程序名即为sh。Bourne shell作为Thompson shell的替代,由 Stephen Bourne于1977年在Unix第七版中引入,它的程序名也是sh。Bourne shell不仅仅是一个命令解释器,更作为一种编程语言,提供了Thompson shell不具备的程序控制功能,并随着 Brian W. Kernighan 和 Rob Pike 的 The UNIX Programming Environment的出版而名声大噪。
csh csh全称为 C Shell,由 Bill Joy在70年代晚期完成,那时候他还是加州伯克利大学的研究生。tcsh是csh的升级版。与sh不同,csh的shell脚本,语法接近于C语言。
bash bash是由 Brian Fox为GNU项目开发的自由软件,作为Bourne shell的替代品,于1989年发布。是Linux和Mac OS X的默认shell。bash的命令语法是Bourne shell命令语法的超集,从ksh和csh借鉴了一些思想。
原文:http://www.cnblogs.com/zhangcaiwang/p/667077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