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www.douban.com/note/524880185/?type=like
使用Todoist工作了一段时间,完成了一些工作,也造成了一些拖延。造成拖延的原因是,我实在是没有办法在设定的deadline前完成to do,每天的to do list越来越长,于是引起了逃避心理。为了了解我做错了哪里,以及如何改进,我参考了知乎的答案,并总结如下:
1. 分清任务和目标
目标:Target
任务:Task
一个Target,可以有许多个Tasks;
一个Task,可以服务于多个Targets;
Target本身,是受主观与客观影响的,主观的付出与客观的环境之综合,决定Target能否实现;
Task,是可被执行的。
在确立了一个目标(Target)之后,要去思考“为了达到这个目标(Target),我需要做那些任务(Task)”。将一个大的目标(Target),拆解成复数个小的、独立的、简单的任务(Task),然后才是去执行这些任务。
2. 任务(Task)必须可量化可控
任务的制定,需要明确的衡量标准,即有对任务的描述与对起、止点的规定,通过这个标准,任务的完成度是可衡量的。
如:完成文献总结——这是Target,而非Task,故其不可执行。故需将Target拆分为Tasks为:
a. 搜集整理100篇文献。
b. 分组文献为试验组、分析方法A组、分析方法B组。
c. 对每组文献写文献总结。
以上的3个分步,即为可量化的task。
3. 任务周期宜短不宜长、任务量设置宜松不宜紧
在设计任务时,任务周期不宜过长,最好控制在一周左右,因为过长的计划给人遥遥无期之感,产生倦怠感,影响意志力。
在设计任务量时,除非特殊情况,一般建议将任务量控制在80%左右。积跬步以至千里,任务体系的优越性在于能通过完成任务对我们产生正向激励,成功得多了,也就成为了易于成事的人。
4. 唯一不变的是变化本身
“计划赶不上变化”。由于主观上,人对本身能力与任务难度的估计不准,和客观上任务本身有变数,造成最初制定的计划,在执行了一段时间会发现效率不高或完成可能性不大。在这种情况下,就要根据执行中发现的问题来及时修订计划。如果是量的问题,可以重新制定任务周期与强度;如果是质的问题,可以询问专家请教什么样的计划才是合理的。
记住,不是所有的计划都是合理的,不是所有合理的计划都会有好的结果。
5. 设置有可行性的目标
如果没有经验,可以通过向有经验的人请教,获得对大方向的把握。再根据自己的情况,进一步拆分目标。
------------------------------------------
我感觉使用Workflowy结合todoist是更好的手段,前者做详尽的任务流规划,后者做简单的执行树。
原文:http://www.cnblogs.com/feng9exe/p/687012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