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kefile书写规则包含两部分,一个是依赖关系,一个是生成目标。在Makefile中,规则的顺序很重要,因为Makefile中只有一个最终目标。一般,定义在Makefile中的目标可能会有很多,但是第一条规则中的目标将被确立为最终目标。如果第一条规则中的目标有多个,那么第一个目标会成为最终目标,也就是make所完成的目标。
foo.o:foo.c defs.h #foo模块
cc -c -g foo.c
这个规则告诉我们:文件的依赖关系,还有如果要生成或更新foo.o文件,则cc命令说明如何生成。
target:prerequisites
command
...
或者:
targets: prerequisites;command
command
...
targets是文件名,空格分开,可以使用通配符。一般,我们的目标基本上是一个文件,但也可能是多个文件。
command是命令行,如果其不与“target:prerequisites”在一行上,那么必须以Tab键开头。如果和prerequisites在一行可用分好作为分隔。
prerequisites即为目标所依赖的文件或依赖目标。如果其中的某个文件要比目标文件新,则重新生成。
‘/’表示换行符。make会以UNIX的标准Shell,也就是/bin/sh来执行命令。
make支持三种通配符:‘*’,“?”和“[...]”
"~"字符在文件名中也比较特殊,“~/test”表示当前用户的$HOME目录下的test目录
而“~hchen/test”则表示用户hchen的宿主目录下的test目录
例子:
objects = *.o 表示objects就是“*.o”,并不会展开。
如果要让通配符在变量中展开,让objects的值是所有[.o]的文件名的集合,
可以这样:objects:=$(wildcard *.o)主要是由关键字wildcard控制。
当make寻找文件的依赖关系时,可以在文件前加上路径,但最好的方法是把一个路径告诉make,让make自动寻找。
1、VPATH变量
Makefile文件中的特殊变量“VPATH”就是完成这个功能的,如果没有指明这个变量,make只会在当前的目录中去寻找依赖文件和目标。如果定义了VPATH,那么make会在当前目录找不到的情况下,到所指定的目录中去寻找文件。
VPATH=src:../headers
该定义制定两个目录,“src”和“../headers”,make会按照这个顺序搜索,目录由冒号分隔。(当前目录永远是最优先搜索的地方)
2、vpath关键字
另一个设置是使用make的“vpath”关键字(全小写),这不是变量,是一个make的关键字。和上面提到的VPATH类似,但更灵活。可以制定不同的文件在不同的目录中搜索。
使用方法:
①、vpath<pattern><directories> 为符合模式<patern>的文件制定搜索目录<directories>
②、vpath<pattern> 清除符合模式<pattern>的文件搜索目录
③、vpath 清除所有已经设置好的文件搜索目录
说明:vpath中的<pattern>需要包含“%”,意思是匹配零或若干字符,例如,“%.h”表示所有以“.h”结尾的文件。<pattern>制定了要搜索的文件集,而<directories>则制定了<pattern>的文件集搜索目录。
例如: vpath %.h ../headers 表示make在“../headers”目录下搜索所有以“.h”结尾的文件。
连续使用vpath语句,可制定不同搜索策略,如果连续的vpath语句出现了相同的<pattern>,或是被重复了的<pattern>,则make会按照vpath语句的先后顺序来执行搜索。
vpath %.c foo
vpath % blish
vpath %.c bar
表示“.c”文件,先在foo目录,然后是blish,最后是bar目录。
vpath %.c foo:bar
vpath % blish
上面的语句则表示“.c”文件,先在foo目录,然后是bar目录,最后是blish目录
如前面的clean文件,并不是文件,只是一个标签。make无法生成它的依赖关系和决定他是否执行,只能能过显示指明这个目标才可让其生效。当然,为目标的取名不能和文件名崇明,不然失去伪目标的意义。
声明.PHONY:clean,表不管是否有“clean”文件,要运行“clean”目标,只有“make clean”。
伪目标一般没有依赖的文件。但是,也可以为伪目标指定所依赖的文件。伪目标同样可以作为“默认目标”。只要将其放在第一个。例如,当Makefile需要一下子生成若干个可执行文件,但是只想简单地一个make命令完事,并且所有的目标文件都写在一个Makefile中,那么可以使用伪目标这特性:
all: prog1 prog2 prog3 .PHONY : all prog1:prog1.o utils.o cc -o prog1 prog1.o utils.o prog2:prog2.o cc -o prog2 prog2.o prog3: prog3.o sort.o utils.o cc -o prog3 prog3.o sort.o utils.o
Makefile中的第一个目标会被作为默认目标。声明了一个“all”伪目标,依赖于其他三个目标,由于伪目标的特性是总被执行。所以其依赖于的那三个目标就总是不如all目标新。所以其他三个目标总是会被执行,也就达到了一下子生成多个目标的目的。
Makefile的规则中的目标可以不止一个,支持多目标。有可能我们的多个目标同时依赖于一个文件,其生成命令大体类似。于是我们可以将其合并。自动化变量“$@”,表示目前规则中所有的目标集合。
bigoutput littleoutput: text.g
generate text.g -$(subst output,,$@)>$@
上述规则等价于:
bigoutput: text.g
generate text.g -big > bigoutput
littleoutput:text.g
generate text.g -little > littleoutput
其中,-$(subst output,,$@)中的“$”表示执行了一个Makefile的函数,函数名为subst,后面的为参数。“$@”表示目标集合,一次取出目标。
静态模式可以更容易地定义多目标的规则,语法:
<target ...>:<target-parttern>:<prereq-patterns ...>
<command>
...
targets定义了一系列的目标文件,可以有通配符。
targets-pattern是指明了targets的模式,也就是目标集模式
prereq-patterns是目标的依赖模式,对target-pattern形成的模式再进行一次依赖目标的定义。
例子:
objects = foo.o bar.o
all: $(objects)
$(objects) : %.o : %.c
$(CC) -c $(CFLAGS) $< -o $@
例子,我们的目标从$object中获取,“%.o”表明要所有“.o”结尾的目标,也就是“foo.o bar.o”,变量$objects集合的模式,
而依赖模式“%.c”则取模式“%.o”的“%”,也就是“foo bar”,并为其加上“.c”后缀,于是,依赖目标就是“foo.c bar.c”。
而命令中的“$<”和“$@”自动化变量,“$<”表示所有的依赖目标集(“foo.c bar.c”),“$@”表目标集(“foo.o bar.o”)
所以,上面的规则等价于:
foo.o : foo.c
$(CC) -c $(CFLAGS) foo.c -o foo.o
bar.o : bar.c
$(CC) -c $(CFLAGS) bar.c -o bar.o
另一个例子:
files = foo.elc bar.o lose.o
$(filter %.o,$(files)): %.o : %.c
$(CC) -c $(CFLAGS) $< -o $@
$(filter %.elc,$(files)):%.elc:%el
emacs -f batch-byte-compile $<
说明:$(filter %.o,$(files))表示调用Makefile的filter函数,过滤“$filter”集,只要其中模式为“%.o”的内容。
cc -M main.c 中的-M选项,自动找寻源文件中包含的头文件,并生成一个依赖关系。
其输出是: main.o : main.c defs.h
因为mian.c中包含头文件defs.h,于是编译器自动生成依赖关系。如果是GNU的C/C++编译器,得用“-MM”参数,不然,“-M”参数会把一些标准库的头文件也包含进来。
编译器的功能联系进Makefile,GNU建议把编译器为每一个源文件自动生成的依赖关系放到一个文件中,为每一个“name.c”的文件都生成一个“name.d”的Makefile文件,[.d]文件中就存放对应[.c]文件的依赖关系。于是,可以写出[.c]文件和[.d]文件的依赖关系,并让make自动更新或生成[.d]文件,并包含在我们的主Makefile中。
产生[.d]文件的模式规则:
%.d : %.c
@set -e; rm -f $@;/
$(CC) -M $(CPFLAGS) $< > $@.
;/
sed ‘s,/($*/)/.o[ :]*,/1.o $@ : ,g‘ < $@.
> $@; /
rm -f $@.
该规则的意思是,所有的[.d]文件依赖于[.c]文件,“rm -f $@”删除所有目标[.d]文件。下一行是为每个依赖文件“$<”,也就是[.c]文件生成依赖文件,“$@”表示模式“%.d”文件,如果有一个C文件是name.c,那么“%”就是“name”。
即把依赖关系mian.o : main.c defs.h ====>>>转成: main.o main.d : main.c defs.h
接下来,把自动生成的规则放进主Make覅额了中,使用Makefile中的“include”引入别的Makefile文件,例如:
sources = foo.c bar.c
include $(sources:.c = .d)
说明:“$(sources:.c=.d)”中的“.c=.d”表示替换,吧变量$(sources)所有的[.c]的字串都替换成[.d]。替换也会按照次序来的。
原文:http://www.cnblogs.com/weiyi-mgh/p/693885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