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系统服务 > 详细

Linux中profile(转载)

时间:2017-06-18 00:49:51      阅读:378      评论:0      收藏:0      [点我收藏+]

原文地址:http://www.cnblogs.com/mmfzmd517528/archive/2012/07/05/2577988.html

标黄是个人批注。

环境变量就是一个系统变量,系统配置一个key-value,然后其他程序可以读取到这个key-value,作为配置。

Linux /etc/profile文件的改变会涉及到系统的环境,也就是有关Linux环境变量的东西,学习Linux要了解Linux profile文件的相关原理,这里对则以文件进行具体分析。这里修改会对所有用户起作用。

  1、Linux是一个多用户的操作系统。每个用户登录系统后,都会有一个专用的运行环境。通常每个用户默认的环境都是相同的,这个默认环境实际上就是一组环境变量的定义。用户可以对自己的运行环境进行定制,其方法就是修改相应的系统环境变量。

  2、常在/etc/profile文件中修改环境变量,在这里修改的内容是对所有用户起作用的。以下主要操作将在该文件中进行。

  3、如何添加环境变量。

  例如添加"NAME=liheng" 。在profile文件的最后添加如下内容export NAME=liheng

  变量值liheng可以加引号也可以不加,效果一样。

  4、在profile文件添加或修改的内容需要注销系统才能生效。

  5、重复定义变量怎样理解。

  经常出现的是对PATH变量的定义。

  例如:在peofile文件默认对PATH变量都有设置PATH=¥¥¥¥¥¥¥(记不住了),在以后可能在对PATH设置,一般都加在profile 文件的最后PATH=······(打个比方)。而系统之中认定的PATH=·······¥¥¥¥¥¥¥¥¥,也就是说相同名字的环境变量,后写入的先起作用(通俗地讲)。大家一定要注意。

  6、特殊字符介绍。

  例如在profile中有如下内容,通过以下内容说明特殊符号的用法。

  export A=/q/jing:aaa/cc/ld

  export B=.:/liheng/wang export A=/cd/cdr:$A

  大家注意红色的符号:

  : 表示并列含义,例如A变量值有多个,用:符号进行分离。

  . 表示你操作的当前目录。例如pap命令会查找B环境变量。

  在/home键入pap命令,系统首先在/home目录下(即当前路径)查找关于 B 的内容,linuxidc.com">www.linuxidc.com如果没有在/liheng/wang目录下查找关于B的内容。 $ 表示该变量本次定义之前的值,例如$A代表/q/jing:aaa/cc/ld。也就是说 A=/cd/cdr:/q/jing:aaa/cc/ld

  7、使用env命令显示所有的环境变量 。在命令提示符下键入env就行了。

  set命令显示所有本地定义的Shell变量。

  8、常见的环境变量

  PATH:决定了shell将到哪些目录中寻找命令或程序

  HOME:当前用户主目录

  MAIL:是指当前用户的邮件存放目录。

  SHELL:是指当前用户用的是哪种Shell。

  HISTSIZE:是指保存历史命令记录的条数。

  LOGNAME:是指当前用户的登录名。

  HOSTNAME:是指主机的名称,许多应用程序如果要用到主机名的话,通常是从这个环境变量中来取得的。

  LANG/LANGUGE:是和语言相关的环境变量,使用多种语言的用户可以修改此环境变量。

  PS1:是基本提示符,对于root用户是#,对于普通用户是$。

  PS2:是附属提示符,默认是">"。可以通过修改此环境变量来修改当前的命令符,比如下列命令会将提示符修改成字符串"Hello,My NewPrompt :) "。

  # PS1=" Hello,My NewPrompt :) "

  9、使用修改.bashrc文件(在用户的家目录下)进行环境变量的编辑,只对当前用户有用。使用修改 /etc/profile 文件进行环境变量的编辑,是对所有用户有用。大家一定要注意区别。

  10、Linux profile文件在系统启动时将被运行。大家可以在里面加入其他命令,但是一定要加正确,不然的话系统会启动不起来的。

 

还有一种方式:

控制台中设置,不赞成这种方式,因为他只对当前的shell 起作用,换一个shell设置就无效了:

$PATH="$PATH":/NEW_PATH  (关闭shell Path会还原为原来的path)

Linux中profile(转载)

原文:http://www.cnblogs.com/xiaolang8762400/p/7042178.html

(0)
(0)
   
举报
评论 一句话评论(0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留言反馈 - 联系我们:wmxa8@hotmail.com
© 2014 bubuko.com 版权所有
打开技术之扣,分享程序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