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程本身并不直接与主内存进行数据的交互,而是通过线程的工作内存来完成相应的操作。这也是导致线程间数据不可见的本质原因。因此要实现volatile变量的可见性,直接从这方面入手即可。对volatile变量的写操作与普通变量的主要区别有两点:
内存屏障策略:
(1)LoadLoad 屏障
执行顺序:Load1—>Loadload—>Load2
确保Load2及后续Load指令加载数据之前能访问到Load1加载的数据。
(2)StoreStore 屏障
执行顺序:Store1—>StoreStore—>Store2
确保Store2以及后续Store指令执行前,Store1操作的数据对其它处理器可见。
(3)LoadStore 屏障
执行顺序: Load1—>LoadStore—>Store2
确保Store2和后续Store指令执行前,可以访问到Load1加载的数据。
(4)StoreLoad 屏障
执行顺序: Store1—> StoreLoad—>Load2
每次对volatile进行读写操作,根据上述表格,会触发对应的CPU指令,从线程内存缓冲区将之前更改的变量刷入主存。
简单来说,volatile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jvm指令集的优化策略,在volatile之前和之后的指令集不会乱序越过volatile变量执行。暂时volatile之前和之后的指令集在没有关联性的前提下,jvm可以乱序执行。
jvm的volatile策略,在一定程度上,打折扣地实现了jvm的happens-before原则(先行发生原则),如下所述。
- 程序次序规则:一个线程内,按照代码顺序,书写在前面的操作先行发生于书写在后面的操作
- 锁定规则:一个unLock操作先行发生于后面对同一个锁额lock操作
- volatile变量规则:对一个变量的写操作先行发生于后面对这个变量的读操作
- 传递规则:如果操作A先行发生于操作B,而操作B又先行发生于操作C,则可以得出操作A先行发生于操作C
- 线程启动规则:Thread对象的start()方法先行发生于此线程的每个一个动作
- 线程中断规则:对线程interrupt()方法的调用先行发生于被中断线程的代码检测到中断事件的发生
- 线程终结规则:线程中所有的操作都先行发生于线程的终止检测,我们可以通过Thread.join()方法结束、Thread.isAlive()的返回值手段检测到线程已经终止执行
- 对象终结规则:一个对象的初始化完成先行发生于他的finalize()方法的开始
volatile常见使用场景:
(1)状态标记量

(2)单例模式一次性安全发布

(3)低开销读写锁

参考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