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sponse是servlet.service方法的一个参数,它的类型是javax.servlet.http.HttpServletResponse,在客户端每发出一个请求时,服务器都会创建一个response对象,并传入给Servlet.service()方法。response是对用来对客户端相应的,着说明在service中使用response方法可以完成对客户端进行的响应工作.
response对象的功能分为四种:
1. response响应正文
response是响应对象,向客户端输出响应正文(响应体)可以使用response的响应流,repsonse一共提供了两个响应流对象:
当然,如果响应正文内容为字符,那么使用response.getWriter(),如果响应内容是字节,例如下载时,那么可以使用response.getOutputStream()。
注意,在一个请求中,不能同时使用这两个流!也就是说,要么你使用repsonse.getWriter(),要么使用response.getOutputStream(),但不能同时使用这两个流。不然会抛出IllegalStateException异常。
1.1 字符响应流
在使用response.getWriter()时要注意默认字符编码为ISO-8859-1,如果希望设置字符流的字符编码为utf-8,可以使用response.setCharaceterEncoding(“utf-8”)来设置。这样可以保证输出给客户端的字符都是使用UTF-8编码的!
但客户端浏览器并不知道响应数据是什么编码的!如果希望通知客户端使用UTF-8来解读响应数据,那么还是使用response.setContentType("text/html;charset=utf-8")方法比较好,因为这个方法不只会调用response.setCharaceterEncoding(“utf-8”),还会设置content-type响应头,客户端浏览器会使用content-type头来解读响应数据。
response.getWriter()是PrintWriter类型,所以它有缓冲区,缓冲区的默认大小为8KB。也就是说,在响应数据没有输出8KB之前,数据都是存放在缓冲区中,而不会立刻发送到客户端。当Servlet执行结束后,服务器才会去刷新流,使缓冲区中的数据发送到客户端。
如果希望响应数据马上发送给客户端:
2. 设置响应头信息
可以使用response对象的setHeader()方法来设置响应头!使用该方法设置的响应头最终会发送给客户端浏览器!
3. 设置状态码及其他方法
4. 重定向
当你访问http://www.sun.com时,你会发现浏览器地址栏中的URL会变成http://www.oracle.com/us/sun/index.htm,这就是重定向了。
重定向是服务器通知浏览器去访问另一个地址,即再发出另一个请求。
响应码为200表示响应成功,而响应码为302表示重定向。所以完成重定向的第一步就是设置响应码为302。
因为重定向是通知浏览器再第二个请求,所以浏览器需要知道第二个请求的URL,所以完成重定向的第二步是设置Location头,指定第二个请求的URL地址。
1 public class AServlet extends HttpServlet { 2 public void doGet(HttpServletRequest request, HttpServletResponse response) 3 throws ServletException, IOException { 4 response.setStatus(302); 5 response.setHeader("Location", "http://www.baidu.com"); 6 } 7 }
上面代码的作用是:当访问AServlet后,会通知浏览器重定向到百度。客户端浏览器解析到响应码为302后,就知道服务器让它重定向,所以它会马上获取响应头Location,然发出第二个请求。
4.2 便捷的重定向方式
1 public class AServlet extends HttpServlet { 2 public void doGet(HttpServletRequest request, HttpServletResponse response) 3 throws ServletException, IOException { 4 response.sendRedirect("http://www.baidu.com"); 5 } 6 }
response.sendRedirect()方法会设置响应头为302,以设置Location响应头。
如果要重定向的URL是在同一个服务器内,那么可以使用相对路径,例如:
1 public class AServlet extends HttpServlet { 2 public void doGet(HttpServletRequest request, HttpServletResponse response) 3 throws ServletException, IOException { 4 response.sendRedirect("/hello/BServlet"); 5 } 6 }
重定向的URL地址为:http://localhost:8080/hello/BServlet。
二、request
request是Servlet.service()方法的一个参数,类型为javax.servlet.http.HttpServletRequest。在客户端发出每个请求时,服务器都会创建一个request对象,并把请求数据封装到request中,然后在调用Servlet.service()方法时传递给service()方法,这说明在service()方法中可以通过request对象来获取请求数据。
request的功能可以分为以下几种:
1. request域方法
request是域对象!在JavaWeb中一共四个域对象,其中ServletContext就是域对象,它在整个应用中只创建一个ServletContext对象。request其中一个,request可以在一个请求中共享数据。
一个请求会创建一个request对象,如果在一个请求中经历了多个Servlet,那么多个Servlet就可以使用request来共享数据。
下面是request的域方法:
2. request获取请求头数据
3. request获取请求相关的其它方法
request中还提供了与请求相关的其他方法,有些方法是为了我们更加便捷的方法请求头数据而设计,有些是与请求URL相关的方法。
4. request获取请求参数
最为常见的客户端传递参数方式有两种:
GET请求和POST请求的区别:
5. 请求转发和请求包含
无论是请求转发还是请求包含,都表示由多个Servlet共同来处理一个请求。例如Servlet1来处理请求,然后Servlet1又转发给Servlet2来继续处理这个请求。
在AServlet中,把请求转发到BServlet:
1 public class AServlet extends HttpServlet { 2 public void doGet(HttpServletRequest request, HttpServletResponse response) 3 throws ServletException, IOException { 4 System.out.println("AServlet"); 5 RequestDispatcher rd = request.getRequestDispatcher("/BServlet"); 6 rd.forward(request, response); 7 } 8 }
1 public class BServlet extends HttpServlet { 2 public void doGet(HttpServletRequest request, HttpServletResponse response) 3 throws ServletException, IOException { 4 System.out.println("BServlet"); 5 } 6 }
在AServlet中,把请求包含到BServlet:
public class AServlet extends HttpServlet { public void doGet(HttpServletRequest request, HttpServletResponse response) throws ServletException, IOException { System.out.println("AServlet"); RequestDispatcher rd = request.getRequestDispatcher("/BServlet"); rd.include(request, response); } }
1 public class BServlet extends HttpServlet { 2 public void doGet(HttpServletRequest request, HttpServletResponse response) 3 throws ServletException, IOException { 4 System.out.println("BServlet"); 5 } 6 }
原文:http://www.cnblogs.com/daweige/p/788126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