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系DSA第二次Programming Assignment中第三题涉及到这个算法
【问题描述】
【问题分析】
一个有向图可以分解为强连通分量(Strongly Connected Component),将每个强连通分量缩成一点之后会得到一张新图,是一个有向无环图。强连通分量中的每个点对两两之间有双向可达的路径。
故此题等效于强连通分量缩点之后,包含起点的分量到包含终点的分量之间,规划一条可以获得硬币最多的路径。
【强连通量分解算法】
一、Kosaraju 算法
(一)算法内容
主要包含两次DFS
第一次DFS,称作Visit遍历。从起点开始DFS,每DFS结束一个点,就将它push进一个stack中。于是在栈中,一定有性质:如果DFS树中有从a到达b的通路,那么a一定比b更靠近栈顶(压入栈时是tree_1 tree_2 tree_3 ... tree_n root的后续遍历顺序,root一定在栈顶)。
从栈顶做第二次DFS,称作Assign遍历。这次遍历顾名思义是给每个节点指派一个代表其所属强连通分量的root。
具体的,Assign(u, root)可以描述如下:
/// Assign(u, root)
if(u has been assigned root) return;
u.root = root;
for( v if exists_edge(v, u) ) {
// exists_edge(v, u) 保证了v可以到达u
// 此时必然有u可以到达v,因为:
// 假设u不可以到达点v,那么按照Visit操作,必然先到达v,后到达u. 所以会先访问结束u,后访问结束v,这样在栈中应该v更靠近顶部,矛盾.
Assign(v, root); // 既然u, v可以互相到达,那么都属于root下的强连通分量
}
进行计算时,只需要
for(u in stack) {
Assign(u, u);
}
即可以给每个顶点标记出所属的强连通分量
(二)Kosaraju算法的拓扑序性质
(三)算法复杂度:
如果采用邻接表表示图,那么对图进行两次DFS遍历的复杂度是\(\Theta(V+E)\)
其中需要在第一次遍历时建立原图的反图——即图上所有边反向的图
二、Tarjan 算法
// To be updated
参考资料:
【1】 强连通分量:https://en.wikipedia.org/wiki/Strongly_connected_component
【2】 Kosaraju 算法:https://en.wikipedia.org/wiki/Kosaraju%27s_algorithm
原文:http://www.cnblogs.com/skynnznk/p/789472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