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编程语言 > 详细

python是如何进行内存管理的?

时间:2018-04-07 23:20:35      阅读:196      评论:0      收藏:0      [点我收藏+]

Python内存管理机制

Python内存管理机制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 引用计数机制
  • 垃圾回收机制
  • 内存池机制

引用计数

举个例子说明引用是什么:

  • 1

如上为一个简单的赋值语句,1就是对象,a就是引用,引用a指向对象1。 
同理:

  • 1

b也是对象1的引用。 
通过内置函数id()返回对象的地址。

  • 1
  • 2

当我们创建多个等于1的引用时,实际上是让所有这些引用指向同一个对象。为了检验两个引用指向同一个对象,我们可以用is关键字。is用于判断两个引用所指向的对象是否相同。

  • 1

在Python中,整数和短小的字符,Python都会缓存这些对象,以便重复使用。赋值语句,只是创造了新的引用,而不是对象本身。长的字符串和其它对象可以有多个相同的对象,可以使用赋值语句创建出新的对象。每个对象都有存有指向该对象的引用总数,即引用计数(reference count)。 
可以使用sys.getrefcount()获得引用计数,需要注意的是,当使用某个引用作为参数,传递给getrefcount()时,参数实际上创建了一个临时的引用。因此,getrefcount()所得到的结果,会比期望的多1。

  • 1
  • 2
  • 3
  • 4
  • 5
  • 6
  • 7
  • 引用计数增加 
    1.对象被创建:x=4 
    2.另外的别人被创建:y=x 
    3.被作为参数传递给函数:foo(x) 
    4.作为容器对象的一个元素:a=[1, x, ‘33’] 

  • 引用计数减少 
    1.一个本地引用离开了它的作用域。比如上面的foo(x)函数结束时,x指向的对象引用减1。 
    2.对象的别名被显式的销毁:del x ;或者del y 
    3.对象的一个别名被赋值给其他对象:x=789 
    4.对象从一个窗口对象中移除:myList.remove(x) 
    5.窗口对象本身被销毁:del myList,或者窗口对象本身离开了作用域。

垃圾回收

  • 引用计数 
    引用计数也是一种垃圾收集机制,而且也是一种最直观,最简单的垃圾收集技术。当Python的某个对象的引用计数降为0时,说明没有任何引用指向该对象,该对象就成为要被回收的垃圾了。比如某个新建对象,它被分配给某个引用,对象的引用计数变为1。如果引用被删除,对象的引用计数为0,那么该对象就可以被垃圾回收。 
    不过如果出现循环引用的话,引用计数机制就不再起有效的作用了
  • 1
  • 2
  • 3
  • 4
  • 5
  • 6

循环引用可以使一组对象的引用计数不为0,然而这些对象实际上并没有被任何外部对象所引用,它们之间只是相互引用。这意味着不会再有人使用这组对象,应该回收这组对象所占用的内存空间,然后由于相互引用的存在,每一个对象的引用计数都不为0,因此这些对象所占用的内存永远不会被释放。 
Python又引入了其他的垃圾收集机制来弥补引用计数的缺陷:“标记-清除“,“分代回收”两种收集技术。

  • 标记清除 
    如果两个对象的引用计数都为1,但是仅仅存在他们之间的循环引用,那么这两个对象都是需要被回收的,也就是说,它们的引用计数虽然表现为非0,但实际上有效的引用计数为0。所以先将循环引用摘掉,就会得出这两个对象的有效计数。 
    在实际操作中,并不改动真实的引用计数,而是将集合中对象的引用计数复制一份副本,改动该对象引用的副本。对于副本做任何的改动,都不会影响到对象生命周期的维护。 
    这个计数副本的唯一作用是寻找root object集合(该集合中的对象是不能被回收的)。当成功寻找到root object集合之后,首先将现在的内存链表一分为二,一条链表中维护root object集合,成为root链表,而另外一条链表中维护剩下的对象,成为unreachable链表。之所以要剖成两个链表,是基于这样的一种考虑:现在的unreachable可能存在被root链表中的对象,直接或间接引用的对象,这些对象是不能被回收的,一旦在标记的过程中,发现这样的对象,就将其从unreachable链表中移到root链表中;当完成标记后,unreachable链表中剩下的所有对象就是名副其实的垃圾对象了,接下来的垃圾回收只需限制在unreachable链表中即可。

  • 分代回收 
    从前面“标记-清除”这样的垃圾收集机制来看,这种垃圾收集机制所带来的额外操作实际上与系统中总的内存块的数量是相关的,当需要回收的内存块越多时,垃圾检测带来的额外操作就越多,而垃圾回收带来的额外操作就越少;反之,当需回收的内存块越少时,垃圾检测就将比垃圾回收带来更少的额外操作。 
    举个例子来说明: 
    当某些内存块M经过了3次垃圾收集的清洗之后还存活时,我们就将内存块M划到一个集合A中去,而新分配的内存都划分到集合B中去。当垃圾收集开始工作时,大多数情况都只对集合B进行垃圾回收,而对集合A进行垃圾回收要隔相当长一段时间后才进行,这就使得垃圾收集机制需要处理的内存少了,效率自然就提高了。在这个过程中,集合B中的某些内存块由于存活时间长而会被转移到集合A中,当然,集合A中实际上也存在一些垃圾,这些垃圾的回收会因为这种分代的机制而被延迟。

内存池

技术分享图片

  • Python的内存机制呈现金字塔形状,-1,-2层主要有操作系统进行操作;
  • 第0层是C中的malloc,free等内存分配和释放函数进行操作;
  • 第1层和第2层是内存池,有Python的接口函数PyMem_Malloc函数实现,当对象小于256K时有该层直接分配内存;
  • 第3层是最上层,也就是我们对Python对象的直接操作;

Python在运行期间会大量地执行malloc和free的操作,频繁地在用户态和核心态之间进行切换,这将严重影响Python的执行效率。为了加速Python的执行效率,Python引入了一个内存池机制,用于管理对小块内存的申请和释放。 
Python内部默认的小块内存与大块内存的分界点定在256个字节,当申请的内存小于256字节时,PyObject_Malloc会在内存池中申请内存;当申请的内存大于256字节时,PyObject_Malloc的行为将蜕化为malloc的行为。当然,通过修改Python源代码,我们可以改变这个默认值,从而改变Python的默认内存管理行为。

 

 

intro

技术分享图片

上面是我结合书中的讲解,把它提到的一些概念用这个图都表达了出来。当然也可以说,我把书中的几张图合成了一张。

其实如果你去看python的源代码,在Objects/obmalloc.c这个文件中,对python是怎么维护内存的有详细的讲解。

概念

arena

这个区域是从堆内存里面直接malloc出来的,每个是256KB。

pool

针对malloc出来的arena,我们会对它进行分割,pool的大小是4K字节。至于为什么是4K字节,书中说这个是因为现在的操作系统大都是以4KB为大小做了内存页的管理单位,把我们的pool的大小也就设为了4KB。

  •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11
  • 12
  • 13
  • 14
  • 15
  • 16
  • 17
  • 18
  • 19
  • 20
  • 21
  • 22
  • 23
  • 24
  • 25
  • 26
  • 27

从上面的代码可以看到,只有对象大小在512字节以内的才会走到我们现在要讨论的这个分配系统,而大于512字节的,则直接走malloc了。

这里的设置跟书中提到的256字节的限制是不同的,可能在不同版本中,这个值得到了修正。

对于usedpool,它里面所维护的都是正在使用的pool,用代码中的话来说

  1. 在它里面的pool至少有一个block是被分配的
  2. 在它里面的pool至少有一个block是没有被分配的

那么那些被分配满block的pool去哪里了呢?它没有在这个usedpool中,它们在堆中处于游离状态。 
而那些空的pool,则将它们返回给arena的freepools,由arena继续管理。

当arena里面全都是空pool的时候,这个arena就可以被释放掉了,arena的释放是通过free来完成的。

需要特殊说明的是,在上图中,pool左边我特意画了一块空白的空间出来,这个在书中是没有的,因为根据我的理解和读代码所得,每个pool都带有它自己的管理结构pool_header,也就是这个pool的metadata,它的定义我也在图中写出来了。它里面维护着这个pool中的一些信息,以及一些变量用来在这个pool中进行block分配。

block

有了pool之后,我们就可以在pool中划分出我们的block来了,但是我们在使用python过程中,对象的大小千奇百怪,为了内能适应不同的对象大小要求,python内部,采用了类似于malloc管理内存的方法,针对于每一个大小的对象,我们都会有一个pool与它对应。这要就有了上图中右边的这个结构。

这个结构是为了在分配过程中快速找到相对应的pool的一个结构,它可以在O(1)的时间分配所需要的内存。

usedpools

注意右边这个usedpool的全局变量,从概念上来看,它应该保存的是pool_header的前后关系,但是在在代码的实现中,里面实际上只是保存了pool_header里面的nextpoolprevpool的信息。为什么要这么做,在源代码里作者也给出了答案,这个结构需要经常的变动,如果把pool_header的信息全都放进去的话,会有一些空间上的浪费,使得cpu不能一次把整个结构load到cpu cache中去,或者说是cache line中去。为了防止这种情况的发生,加快对这个结构的访问,才做了这个优化。

pool中的freeblock

下面说说在看代码的过程中,我所遇到的一个问题,通过这个问题更深的了解了在pool中,block的分配是如何进行的。

  • 1
  • 2
  • 3
  • 4
  • 5

在看到代码的时候,经常看到*(block **)bp,从代码的上下文来看,这个就是讲pool->freeblock指向下一个freeblock,但是简单的这个指针操作真的就能完成了嘛?

bp本来就是一个block指针,现在把它强转成block指针的指针,也就是说强转成一个指向block指针数组的的指针(简单这么理解),然后再解引用,相当于取这个数组的第一个元素(一个block的指针),这个就是我们下一个freeblock了?注意这里的block实际上是一个8位整型的别名。这里很是疑惑,于是转过头去看pool初始化的地方的代码。

  •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11
  • 12
  • 13
  • 14
  • 15
  • 16
  • 17
  • 18
  • 19
  • 20
  • 21
  • 22
  • 23
  • 24
  • 25
  • 26
  • 27
  • 28
  • 29
  • 30
  • 31
  • 32
  • 33
  • 34
  • 35
  • 36
  • 37

在此看到代码注释1的时候,就明白了,初始化的时候,就使用了freeblock的第一个block指针,也就是说每个block的第一个指针大小(在32位机上就是第一个32位,在64位机上就是第一个64位)是用来存放下一个block的内存地址的。注意这里最开始并没有把整个pool都分割完,只是用了最前面两个block,然后freeblock以NULL结尾。那么当我们将要分配第三块block时,会发生什么呢?

  •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11

这里的pool实际上就上面我说的pool_header,通过它里面nextoffset的协助,我们继续划出了一块block,同时将freeblock的next置为NULL。

这里就得到证实,在分配block的时候,的确是使用了block的第一个32/64位做了连接这个链表的线索。当然如果想进一步证实,可以自己编译一个python的debug版本,调试一下看看,这里我就先不做了。(哎,又偷懒了)

剩下的问题

    1. 上面只是介绍了分配和释放对象大小小于512字节的情况,但是大于512字节的要怎么维护的呢?
    2. 比如一个list对象,刚开始的时候是比较小的,但是随着计算的增加,它是有可能超过512字节的,那么大小超过后会怎么处理呢?

 

 

 

 

 

 

 

 

转自:https://blog.csdn.net/alertbear/article/details/50808178

https://blog.csdn.net/u011801189/article/details/54848340

python是如何进行内存管理的?

原文:https://www.cnblogs.com/kaid/p/8735189.html

(0)
(0)
   
举报
评论 一句话评论(0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留言反馈 - 联系我们:wmxa8@hotmail.com
© 2014 bubuko.com 版权所有
打开技术之扣,分享程序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