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t /etc/filesystems:查看centos7操作系统所支持的文件系统类型。
centos7默认的文件系统类型为xfs。早期版本使用的是ext文件系统,6使用的是ext4,5使用的是ext3,依此类推。可以使用mount命令来查看分区的挂载情况以及文件系统类型(只能查看到已经挂载的分区,没有挂载的分区可以使用blkid命令查看文件系统类型)。
mke2fs命令:格式化分区。
用法:mke2fs -t 文件系统 分区。
这个命令不能格式化为xfs文件系统,不支持,需要使用下面的另一个命令。
mke2fs -t 文件系统 -b block大小 分区:格式化的同时指定块大小。(默认为4K(4096B))
mke2fs -t 文件系统 -m 百分比数字 分区:格式化的同时指定预留空间大小。(默认为5%)
mke2fs -t 文件系统 -i 字节数 分区:指定多少个字节数对应一个inode。(默认是4个块大小对应一个inode,也就是16K)
正常情况下,4个block对应1个inode,一个block默认是4K,所以16K对应一个inode。若想增加inode数量,可以设定为2个block对应1个inode,也就是8K(8192B)对应一个inode。方式如下:
mkfs命令:格式化分区。(其实跟mke2fs命令的效果一样,二者能使用的选项也一样,比如说mkfs.ext4 = mke2fs -t ext4,最大的区别是mkfs命令支持xfs文件系统)
用法:mkfs.文件系统 分区。
注意:对于一个已经有文件系统的分区,想要重新格式化,使用mke2fs命令可以直接格式化为其他文件系统,但是使用mkfs命令需要加上-f选项。
blkid命令:查看分区的文件系统类型以及UUID。
只要是格式化了的分区都可以看到,不管是否挂载。(mount只能看到挂载了的分区)
一块硬盘可以不分区直接格式化。
磁盘挂载
mount 分区(或磁盘) 挂载点:把某个分区(或磁盘)挂载在某个目录下。
只有挂载之后才可以正常访问和使用。
umount:取消挂载。前提是必须退出挂载点目录,否则会提示“目标忙”。
umount后面既可以接分区(或磁盘),也可以接挂载点。
若不想退出挂载点目录就直接取消挂载,则需要加上-l选项。
若把一个分区挂载到一个挂载点下,往挂载点目录里面写东西其实是写到了分区里,如果取消挂载,换一个挂载点,那么这些东西会出现在新挂载点里,原来的挂载点里就没有任何东西了。
mount命令实际上包含了一些默认选项,使用man命令查看默认选项。
rw:可读写。
suid:可以设置suid权限。
dev:不用管。
exec:可执行。
auto:自动挂载。
nouser:不允许普通用户挂载。
async:数据先写到内存里,过段时间再同步到磁盘里。如果是sync则是实时同步。
mount -o 选项 分区 挂载点:挂载的时候带选项。
mount -o remount,选项 分区 挂载点:针对已经挂载的分区,可以重新指定选项挂载。
/etc/fstab:开机自动挂载的配置文件。系统启动默认挂载哪些分区(或磁盘)。
一共有6列,每一列代表含义如下:(可以使用man fatab查看)
第一列:分区(或磁盘)的UUID,可以使用blkid命令查看。也可以直接使用分区(或磁盘)名称。
第二列:挂载点。
第三列:文件系统类型。
第四列:挂载选项。(一般为默认defaults)
第五列:是否使用dump备份此文件系统。(默认为0 ,不备份)
第六列:是否需要开机检测这个分区(或硬盘)。(默认为0,不需要)
手动增加swap空间
先在磁盘上划出一部分空间出来,用于增加swap。
dd if=/dev/zero of=/tmp/newdisk bs=1M count=100:dd命令可以直接对磁盘进行操作。if后面接从哪读,/dev/zero是造零器,可以源源不断产生0。of后面接往哪写。bs代表块大小,count代表块数量。
把划出来的空间格式化为swap格式,使用mkswap命令。
然后使用swapon命令把新增的空间加到现有的swap中去,即增加swap空间。
可以使用free命令来查看swap大小。
若不需要这么大的swap了,可以使用swapoff命令把增加的swap空间卸载掉。
原文:http://blog.51cto.com/12272471/20967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