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末在网上找了些fiddler相关的资料来看,学习下如何使用这个工具(平时接口测试用得比较多,在没有接口文档的情况下,可以通过抓包工具来提取需要测试的接口,ps.好久没写博客了,争取5月结束前再写2篇。)
fiddler页面布局
左侧:展示的是所有会话;
右上:某一个会话的具体请求信息(Requests);
右下:服务器返回的响应信息(Response)
其中Requests部分各个tab的含义如下:
- Statistics:翻译过来是统计,展示的是某个HTTP请求的性能及数据分析
- Inspectors:翻译过来是检查,在这里可以查看会话的内容,其中上半部分是请求内容,下半部分是响应内容
- AutoResponder:允许拦截指定规则的请求,并返回本地资源或fiddler资源,从而代替服务器响应
- Composer:可以在这里自定义请求发送给服务器(可以手动创建一个新请求,也可以在会话列表中拖拽一个现有会话)
- Filters:请求过滤规则
- Timelines:请求响应时间
1.自定义左侧会话列表的表头
会话列表中展示每个请求的一些基本信息,如响应状态码、请求协议、请求ip地址等,也可以自定义加上其他信息,如请求方法,步骤如下:
- 鼠标移动到会话列表的任意一列的表头,然后右键弹出一个列表;
- 选择弹窗中最后一行,单击,继续弹出一个浮动窗;
- 点击Collection下拉框,选择“miscellaneous”,然后在Field Name下拉框中选择你需要的信息,如RequestMethod,最后点击【Add】按钮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