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寻生命的意义》的作者是一位活着从集中营出来的精神医学家,正是有了一段集中营的精力,他创造了一种意义治疗法(legotherapy),该治疗法较少回顾和较少内省,它的焦点是放在将来,放在病人将来要完成的工作和意义上。懂得为何而活的人,差不多“任何”痛苦都忍受得住。
全书分为2部分,第一部分讲述作者在集中营的故事。第二部分简单介绍了意义治疗法。
在集中营中的囚犯丧失了一切自由,但仍有一项自由:在既定的境遇中采取个人态度的自由。
当战争马上就要结束时,一些囚犯做出的选择,但等待他们的仍是死亡。我们发觉人的抉择是多么不可靠,尤其在生死攸关的大事上。
忙碌而积极的生活,其目的在于使人有机会了解创造性工作的价值;悠闲而退隐的生活,则使人有机会体验美、艺术或大自然,并引为一种成就。至于既乏创意、又不悠闲的生活,也有其目的:它使人有机会提升其人格情操,并在备受外力拘限的情境下选择其生活态度。集中营俘虏虽与悠闲的生活和创意的生活无缘,但人世间有意义的,并不只是创意和悠闲而已。如果人生真有意义,痛苦自应有其意义。痛苦正如命运和死亡一样,是生命中无可抹煞的一部分。没有痛苦和死亡,人的生命就无法完整。
艰困的外在环境通常能给人一个机会,让人超越自己,从而得到精神上的成长。
对未来--自己的来来--失去信心的俘虏,必然难逃劫数。随着信念的丧失,精神防线亦告丧失;此后,自然甘心沉沦,一任身心日趋衰朽。
心境(包括有无勇气与希望)的良窳(yǔ),与身体的免疫能力息息相关。懂得这个道理的人,自然会了解人如果突然失去希望和勇气,很可能因而致死。
真正重要的不是我们对人生有何指望,而是人生对我们有何指望。我们不该继续追问生命有何意义,而该认清自已无时无刻不在接受生命的追问。面对这个追问,我们不能以说话和沉思来答复,而该以正确的行动和作为来答复。到头来,我们终将发现生命的终极意义,就在于探索人生问题的正确答案,完成生命不断安排给每个人的使命。
在纳粹集中营内,我们可以亲眼看到,那些知道还有一件任务等待他去完成的人,最容易活下去。
人真正最需要的并非不紧张(可能是指清闲吧),而是为了某一值得的目标而奋斗挣扎。
自动化机器不断进步,使一般人增多了闲暇的时间,但可怜的是其中有许多人根本不知道要用这些新获得的自由时间来作些什么?
我们不是问生命的一般意义为何,而是问在一个人存在的某一时刻中的特殊的生命意义为何。一个人不能去寻找抽象的生命意义,每个人都有他自己的特殊天职或使命,而此使命是需要具体地去实现的。他的生命无法重复,也不可取代。 所以每一个人都是独特的,也只有他特殊的机遇去完成其独特的天赋使命。
意义治疗学认为”能够负责“(Responsibleness)是人类存在最重要的本质。人是一种能够负责的物种,他必须实现他潜在的生命意义。
Self-transcendence 自我超越?Self-actualization 自我实现?
当一个人遭遇到一种无可避免的、不能逃脱的情境,当他必须面对一个无法改变的命运--比如罹患了绝症或开刀也无效的癌症等等--他就等于得到一个最后机会,去实现最高的价值与最深的意义,即苦难的意义。
悲观主义者就好像一个人,他发现每天撕去一页的日历愈来愈薄。积极解决人生问题的人,则像似一个人撕下日历的一页后,在背面摘记一些日志,然后按序归档。他能够骄傲及喜悦地从那些摘记中回忆生活的丰盈,品尝所有他已经充分活过的岁月。即使他注意到自己正逐渐老迈,那又有什么要紧呢?
愿望乃思想之父(The wish is father to the thought.),害怕为事故之母(The fear is mother of the event.),不要对你控制不了的事情而担心。
矛盾取向法来治疗失眠。 不要努力想入睡,反而努力保持清醒状态。换言之,想入睡的”过分意愿“引起了预期的焦虑,使他更无法入睡,而应用矛盾取向法反其道而行时,就很快可以入睡了。
2014第8本:《追寻生命的意义》,布布扣,bubuko.com
原文:http://www.cnblogs.com/speeding/p/385261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