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正在看范冰大神的《增长×××》,真是感触颇多,但是严格来说,这本书主要写给产品、运营、增长官以及对增长感兴趣的人,我属于最后一类对增长感兴趣的人,但我的主业仍然是做测试。
于是我结合目前项目的测试情况和书中的关键点做了下关联,想到了如下两个可以借鉴的地方,各位看看是否真的牵强吧。
第一点,需求合理性测试。
《增长×××》这本书第二章的标题是「创造正确的产品」,在增长×××最主要的 AARRR 模型中,并没有这个步骤的,但是范冰大神把它放到这么靠前的位置,可见这是一切的前提,必须是正确的产品,才能让后续的 AARRR 达到正向的良性循环,不然,增长做的再好,依然没法扭转产品就是垃圾的事实。
同样的,在我们测试过程中,需求评审,是放在所有环节的最前端,也是同样的道理,而这个地方往往也是产品和测试出现分歧比较大的地方。
比如说,一个新产品最重要的事情就是,用最快的速度产出 MVP(Minimum Viable Product,最小化可行产品)来验证产品的 PMF(Product/Market Fit,产品与市场相契合)状态,而产品经理有时候会花费大量的时间在新手引导的设计上,想想看,Apple 的什么产品有做过新手引导?从这个角度说,这个需求就是不合理的。
再比如说,反馈页面是 MVP 产品中的必备模块,但是产品想一下就做的很完美,特别是在不知道用户可能反馈什么的情况下,把可能出现的问题点细化到令人发指的程度,真的有必要么?
总之,所谓的需求合理性测试,不仅仅是要确保需求的正确性,还要确认需求是否有必要,或者说需求在当前阶段是否有必要,另外最重要的就是需求是否确实解决了用户的问题。
看到这,有同学该感慨了,和产品经理杠,咱测试的话语权不够呀,是呀,不去争取永远都没话语权,但我们还是要坚信,坚持去做对的事,总会有人能看到我们的价值。
第二点,需求目标决定测试优先级。
如果前面说的「创造正确的产品」已经被验证是没问题的了,那么下面就要正式进入 AARRR 模型阶段了,AARRR 模型的详细解读是:Acquisition-获取用户、Activation-激发活跃、Retention-提高留存、Revenue-增加收入、Referral-传播推荐,也称作「漏斗模型」,更具体的说明,请自行 Google 或看书。
既然是有这几个阶段的划分,那么我们产品的需求,如果能和这几个阶段进行契合,就会事半功倍,不然只有一点种子用户,就开始考虑增加收入,效果可想而知了。
对我们测试人员来说,可以在产品提出需求后,找产品确定当前需求的目标是什么,如果能评估出当前产品所对应的 AARRR 阶段就更好了,这样可以根据阶段目标确定测试的优先级。
比如刚刚获取一些种子用户的时候,产品可能会考虑把微博分享的引导加上,策略上当然是没问题,但是前期其实只需要保证基本的引导功能可用就行了,因为一个新产品,还完全没到引爆用户主动分享的地步,就算是引爆了,我们尽快优化一版也是可行的,但是在这种低概率的情况下,我们如果花费大量时间去做完全测试,投入产出比就不匹配了。
再比如,通过数据发现,新产品每天的安装量挺大,但是卸载率也很高,那么这种情况下,就不建议再继续去堆叠功能了,而是想办法把目前已有的功能,进行深入的运营优化,找到最佳 PMF 状态来提高留存,然后再考虑新需求的实现了。
结语
好了,大概的想法说完了,是不是还蛮有道理的哈,我自己都突然发现近期有几个项目,这么一对应,真的有些需求是不合理的,至少在当前阶段是不合理的,走,找产品 PK 去。
原文:http://blog.51cto.com/sylan215/21651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