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系统服务 > 详细

安装Ubuntu

时间:2018-10-05 00:23:35      阅读:171      评论:0      收藏:0      [点我收藏+]

 

win7和vista如何登录administrator账户

 

 

首先关闭UAC(如何关闭Windows7 UAC?二种方法进入“UAC设置界面”: 

 

方法1:开始→控制面板→查看方式:大图标→操作中心→更改用户账户控制设置→把滑块移到最下面。 

 

方法2:“开始”菜单→点击“账户名称头像图标”→更改用户账户控制设置→把滑块移到最下面。  ),在控制面板里-用户帐户里面-选择”打开或关闭用户帐户控制” 去掉勾号,重启电脑(出于安全考虑,不推荐不熟悉电脑的人使用超级管理员帐户和关闭UAC),然后按照以下9个步骤。 

 

1、使用安装时创建的帐号登陆windows7,如feilong。  

 

2、开始–所有程序–附件,右键”命令提示符” 选择”以管理员身份运行”,”允许” 。  

 

3、在打开的命令提示符窗口,输入”regedit”,回车,打开了注册表程序窗口。   

 

4、进入HKEY_LOCAL_MACHINE\SOFTWARE\Microsoft\Windows NT\CurrentVersion\Winlogon   

 

5、右键Winlogon新建 项(k) ,名称为SpecialAccounts   

 

6、右键SpecialAccounts新建 项(k),名称为UserList   

 

7、右键UserList新建 DWORD (32-位)值(D) ,名称为Administrator,键值为1 

 

8、在命令提示符窗口输入:net user administrator /active:yes 并回车。稍等就有成功提示。  

 

9、注销或重启,就可以看到超级管理员administrator账户显示出来了!默认没有密码,可以登录啦!  

 

如果想查看用户组,在命令提示符窗口输入:control userpasswords2。如果想禁用,在命令行cmd中输入:net user administrator /active:no

 

制作系统启动U盘

1.下载UltraISO(软碟通)软件,

2.插入U盘,制作启动盘之前要先把U盘原有数据备份好,因为制作中U盘会被格式化,

3.打开UltraISO软件,点击 文件 -> 打开 -> 选择你的Ubuntu16.04所在的路径,

http://mirrors.zju.edu.cn/ubuntu-releases/18.04.1/ubuntu-18.04.1-desktop-amd64.iso

技术分享图片

 

 

接着,点击 启动 -> 写入硬盘映像 -> 选择你的U盘 -> 写入

 技术分享图片

 

技术分享图片

 

U盘启动出现“Failed to load ldlinux.c32”解决

 

认为下载系统软件有问题,下载了其他版本的Fedora 21/25,顺利安装

猜测是不是制作启动时写入方式有问题,尝试了多个写入方式(USB-HDD、USB-HDD+、USB-ZIP),均失败

技术分享图片

最后选择写入方式“RAW”,Success,问题解决,安装系统时可以顺利启动。



写入完成,U盘启动盘便已经制作完毕了

 

 

关闭Secure Boot(该步骤老式机器不一定有)

 

secure boot实际上是微软垄断的产物,在这个模式下一部PC上只能安装windows系统,所以在安装Linux之前,要先关闭掉它。

 

但是在一些比较老的机子上是没有这个模式的(实际上我的笔记本就没有这个模式,下面两张图是拍的是别人的台式机),

 

所以如果没有该选项的话可以忽略这一步。

 

步骤:开机进入bios ->Security选项 -> Secure Boot -> Secure Boot 【Disable】

 

 技术分享图片

 

技术分享图片

--------------------- 本文来自 ByChen623 的CSDN 博客 ,全文地址请点击:https://blog.csdn.net/bychen623/article/details/53543465?utm_source=copy

 

 

 

使用U盘安装系统

 

插入U盘,重启电脑,进入boot启动选项(我的是联想电脑,开机按F12键),选择U盘启动:

 

技术分享图片

 

 

 

 

 

之后,选择第二个选项,安装Ubuntu,

 

然后进入Ubuntu的安装界面,选择语言,然后再次选择安装Ubuntu:

 

技术分享图片

 

 

 

接下来有两个地方可以勾选,如果你的网络比较好,预留的硬盘空间比较大的话,可以都勾选上,

 

但是这里我是拔掉网线离线安装的,所以就不勾选了,因为这样子安装的速度会比较快,

 

技术分享图片

 

 

 

 

 

然后接下来就是进行系统分区,我们这里选择“其他选项”,自己手动为ubuntu进行分区划分,装过Windows的人应该都比较熟悉Windows是分成C、D、E、F盘这样的,其实Linux这里也差不多是这个意思,只是划分的方式有一点不同:

 

技术分享图片

 

 

 

 

 

那么这里就要稍微介绍一下Ubuntu的分区划分步骤以及各个分区的对应大小了,

 

Linux主要分为4个区:

 

/     :根分区,分8G足矣,如果你的磁盘空间够大,10G~16G也无妨

 

/boot  :启动分区,放的是系统的启动文件,大小一般分200M

 

/home  :home目录,文件分区,存放个人文件,分完其他所有区之后,剩下的空间全部留给它

 

swap   :交换分区,即虚拟内存,建议是你的机器的物理内存的2倍

 

 

 

其实可能还需要分一个至少1MB的保留BIOS启动区 ,不然的话在分完上面4个区之后可能会出现一个标题为Go back to the menu and correct this problem的错误提示

 

(这里我忘记截图了,下面这张图片来源于网络)

 

技术分享图片

 

 

 

 

 

接下来便是分区的截图:

 

 技术分享图片

 

 

 

 

 

选择30G的空闲区,点击“+”号,添加/分区,依次选择 大小8192MB(8GB),主分区空间起始位置Ext4日志文件系统挂载点/,然后ok

 

 技术分享图片

 

 

 

 

 

继续点击“+”号,添加swap分区(交换分区),依次选择大小4096MB(4GB)逻辑分区空间起始位置交换空间

 

 技术分享图片

 

 

 

 

 

继续点击“+”号,添加/boot分区,依次选择大小200MB逻辑分区空间起始位置Ext4日志文件系统,挂载点/boot

 

 技术分享图片

 

 

 

 

 

继续点击“+”号,添加biosgrub分区,依次选择大小4MB主分区(注意这里又变成主分区了),空间起始位置,用于保留BIOS启动区域

 

 技术分享图片

 

 

 

 

 

最后点击“+”号,把剩下来所有的空间都留给/home分区就行了,依次选择大小,逻辑分区(注意这里又变成逻辑分区了),空间起始位置挂载点/home

 

 技术分享图片

 

 

 

 

 

 

 

这样子所有的分区都已经分完了,但是这时候千万不要急着点击下一步,因为这里最后还有一个重要的步骤:

 

安装启动引导器的设备要选择/boot的那个分区

 

 技术分享图片

 

 

 

 

 

确认上面几个分区都已经完成无误之后,就可以点击“继续安装”,

 

 技术分享图片

 

 

 

 

 

确定把改动写入硬盘之后,接下来就是等待系统安装进度的完成啦,这里可以休息片刻,先去倒杯茶或者散散步什么的!

 

 技术分享图片

 

 

 

 

 

 

 

 

 

散完步回来,系统安装的进度条也已经完成了,接下来便是最后的一些小设置了,

 

分别是设置时区,键盘布局,用户信息:

 

 技术分享图片

 

 技术分享图片

 

 

 

 

 

设置完成之后,Ubuntu系统就已经安装完毕了,点击“现在重启”

 

 技术分享图片

 

 

 

 

 

在开机的时候可以选择Ubuntu系统还是Windows系统,
技术分享图片

 

 

安装SSH

可以ping到,但ssh连不到

技术分享图片

 

1.  先进行更新

打开搜索框,选择“终端”

sudo apt-get update  更新软件

2. service ssh

 键入service ssh,提示unrecoginzed service,想必在ubuntu的发布版本中不会自动加入该服务,因此需要我们自己去安装,因此,要先下载并安装SSH服务,于是在终端中键入:

sudo apt-get install ssh

 

 

 

 

 

 

 

 

 

安装Ubuntu

原文:https://www.cnblogs.com/xiang--liu/p/9743913.html

(0)
(0)
   
举报
评论 一句话评论(0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留言反馈 - 联系我们:wmxa8@hotmail.com
© 2014 bubuko.com 版权所有
打开技术之扣,分享程序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