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id
是一个内置的函数,可以查看变量存放的内存地址(实际上不是真正的物理地址,这里暂时这样理解),用于判断是变量否属指向了同一块内存地址下面来看几个例子,以及具体的使用方法:
In [1]: a = ‘abc‘
In [2]: b = ‘abc‘
In [3]: a == b
Out[3]: True
In [4]: a is b
Out[4]: True
In [5]: c = 100
In [6]: d = 100
In [7]: c == d
Out[7]: True
In [8]: c is d
Out[8]: True
In [9]:
通过上面的例子可以总结出:字符串和数字在之前有定义过的话,后续再用到这个变量时,不会再分配内存,而是直接把新的变量直接指向之前定义过的值,因此使用is
判断时结果都为True,这种机制被称作为缓存机制。但是这里也有比较坑的一点,我们再来看下面的例子:
In [9]: c = 1000
In [10]: d = 1000
In [11]: c is d
Out[11]: False
In [12]:
同样是数字,但是100和1000的结果却不一样,这个要根据下面的一个知识点来看。
通过上面的例子可以看出,100和1000的值在经过相同的运算之后得到不同的结果,那么我们可以这样认为:如果内存地址一样,那么对应的值一定是相等的,但是反过来值一样的话内存地址不一定一样;我们先在来看几个例子:
In [15]: a = -5
In [16]: b = -5
In [17]: a is b
Out[17]: True
In [18]: c = -6
In [19]: d = -6
In [20]: c is d
Out[20]: False
In [21]: c = 300
In [22]: d = 300
In [23]: c is d
Out[23]: False
In [24]:
这种现象是因为小数据池的存在。小数据池(非官方解释):是一种缓存机制,也被称为驻留机制,其他语言中也有类似的机制,他会把数据存储起来方便下次赋值时使用,以避免多个内存存放相同值的元素。
小数据池对数据的处理方法:
使用小数据池的优缺点:
编码回顾:
在网络传输和文件存储中,经常需要在各种编码之间转换,最常用的如UTF-8和Unicode等。
Unicode的表现形式:即python程序存储在内存中的字符串
byte表现的形式:
字符编码之间的转换使用encode和decode操作:
In [24]: a = ‘i like python‘
In [25]: b = ‘我喜欢python‘
In [26]: a.encode(‘utf-8‘)
Out[26]: b‘i like python‘
In [27]: b.encode(‘utf-8‘) # 编码成utf-8字符
Out[27]: b‘\xe6\x88\x91\xe5\x96\x9c\xe6\xac\xa2python‘
In [28]: c = b‘\xe6\x88\x91\xe5\x96\x9c\xe6\xac\xa2python‘
In [29]: c.decode(‘utf-8‘) # 以utf-8的编码来解码
Out[29]: ‘我喜欢python‘
In [30]: b
Out[30]: ‘我喜欢python‘
In [31]: b.encode(‘GBK‘)
Out[31]: b‘\xce\xd2\xcf\xb2\xbb\xb6python‘
In [32]: e = b‘\xce\xd2\xcf\xb2\xbb\xb6python‘
In [33]: e.decode(‘GBK‘).encode(‘utf-8‘) # 把GBK编码转换成UTF-8编码
Out[33]: b‘\xe6\x88\x91\xe5\x96\x9c\xe6\xac\xa2python‘
In [34]: f = e.decode(‘GBK‘).encode(‘utf-8‘)
In [35]: f.decode(‘utf-8‘)
Out[35]: ‘我喜欢python‘
In [36]:
原文:https://www.cnblogs.com/zpzhue1/p/984653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