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摘自清华大学刘洋在第十届全国机器翻译研讨会上的报告:《机器翻译学术论文写作方法和技巧》,非常受用!
实际上这也是科研的过程。
热门还是冷门?
G.H.Hardy 的话非常有意思:
It is not worth an intelligent man‘s time to be in the majority. By definition, there are already enough people to do that.
当然,我们也可以不从这个角度考虑。我们可以考虑:这个问题是否有挑战性?是否重要?自己是否感兴趣?
看了这么多论文,其中优秀者有以下共同特点:
刘洋老师提到了一个有意思的点:
像外行人一样思考,像内行一样实践。跳出思维惯性,经常会有惊喜。
这一点挺有意思的,说明了我们写作的重点必须是摘要和实验。
写作时,一定要以读者为核心,力求阐释清晰。毕竟这一点对以后的引用、推广什么的也有帮助~~
比如,Figure 1 是非常重要的,因为读者潜意识里会主动寻找阅读难度低的先阅读:
有以下几点建议:
这一点也很有意思,在写论文的时候,必须要头脑清楚:
这张图说明了论文应有的比重分布:
可以看到,方法和实验必须是大头
同样,我们以读者为中心,想一想平时我们是怎么过滤论文的:
只剩下10%,仔细看。
所以标题是多么的重要。
当然了,现在的我们也会通过引用数来选~这是客观标准,以上是主观标准。
这里给出一个例子:
目的:几句话概括你的工作。
绝对不要:
效果:外行都能看懂。
这里给一个例子:
目的:几段话说清你的工作。
效果:充分论证你的工作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要求:逻辑严密,论证充分。
一般的逻辑:问题说明 \(\to\) 简单罗列前人的工作 \(\to\) 描述我们的工作。
更好的逻辑:问题说明 \(\to\) 目前最好的工作面临的挑战 \(\to\) 我们的工作能缓解!
要求:
最后,自己的工作应该是在基础上的传承与创新,要写明继承点。
要求:必须有一个论断性的中心句。其他都是支撑句。
我们看两个例子,红色是中心句,蓝色是支撑句:
段尾可以有衔接句:
不要一上来就描述自己的工作,可以适当描述背景,这往往也是 Baseline 。
因为文字描述对读者来说是一座大山。
还可以用一个例子,贯彻在整篇论述中,方便理解:
要求有5点:
句子冗长。
被动句式 + 弱动词,见下图:
力度!力度!力度!
比如:
/?n a??(r)/
an hour
/?n empi:θri: …/
an MP3 player
/? ju:?na?t?d …/
a united group
查英英解释。
拿不准的,用谷歌双引号搜索:
最后,不要本末倒置。技法为辅,创新为主。
原文:https://www.cnblogs.com/RyanXing/p/1001502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