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编程语言 > 详细

机器学习实战(2)—— k-近邻算法

时间:2018-12-22 20:02:07      阅读:140      评论:0      收藏:0      [点我收藏+]

技术分享图片

老板:来了,老弟!

我:来了来了。

老板:今天你要去看看KNN了,然后我给你安排一个工作!

我:好嘞!就是第二章吗?

老板:对!去吧!

可恶的老板又给我安排任务了!

《机器学习实战》这本书中的第二章为我们介绍了K-近邻算法,这是本书中第一个机器学习算法,它非常有效而且易于掌握,所以可以算是入门级算法了。

那我们现在就一起去学习一下!

2.1 k-近邻算法概述

简单的说,k-近邻算法采用测量不同特征值之间的距离进行分类。

其工作原理是:

  1. 存在一个样本数据集合,也称作训练样本集,并且样本集中每个数据都存在标签,即我们知道样本集中的每一数据与所属分类的对应关系。
  2. 输入没有标签的新数据后,将新数据的每个特征与样本集中对应的数据对应的特征进行比较,然后算法提取出样本集中特征最相似数据(最近邻)的分类标签。(一般来说,我们只选择样本数据集中前k个最相似的数据,这就是k-近邻算法中k的出处,通常k是不大于20的整数。)
  3. 最后,我们选择k个最相似数据中出现次数最多的分类,作为新数据的分类。

其实,光看概念,还是比较抽象的。那么接下来,我们来看一个例子(原谅我思维没有那么丰富,就给大家说一下书中的例子吧,但我稍微做了一些修改,使其更形象一些)。书中的例子也不难,就是一个简单的电影题材分类问题。

老板:小韩啊,看完KNN的原理了吧?

我:看完了!

老板:那我先给你一个简单的任务。

我:≧ ﹏ ≦

老板:你先去预测一下新上映的电影《诺手的爱情》是什么题材的。

我:(啥,这是什么鬼?)没问题没问题!

老板给了一个已知电影题材的数据集,这也就是我们的训练样本集,其中只有两种类型的电影:爱情片和动作片。好,第一步,我们先来看看数据:

电影名称 打斗镜头 接吻镜头 电影类型
盖伦的爱情 3 104 爱情片
盖伦的爱情2 2 100 爱情片
盖伦的爱情3 1 81 爱情片
诺手VS奥特曼 101 10 动作片
诺手VS葫芦娃 99 5 动作片
诺手VS猪猪侠 98 2 动作片
诺手的爱情 18 90 ???

? 我们现在知道每部电影的两个特征,一个是打斗镜头次数,一个是接吻镜头次数。那么,根据KNN的原理,我们就需要计算《盖伦VS诺手》,也就是未知电影与样本集中其他电影的距离。我们先不看怎么计算距离(后面算会提供),我们先来看结果。

电影名称 与未知电影的距离
盖伦的爱情 20.5
盖伦的爱情2 18.7
盖伦的爱情3 19.2
诺手VS奥特曼 115.3
诺手VS葫芦娃 117.4
诺手VS猪猪侠 118.9

? 好了,经过一番计算,我们得到了样本集中所有电影与未知电影的距离,按照距离递增排序,可以找到k个距离最近的电影。

? 我们假设k=3,那么距离最近的三部电影分别是:盖伦的爱情,盖伦的爱情2,盖伦的爱情3。这三部电影都是爱情片,所以我们判定《诺手的爱情》是爱情片

Bingo!!!老板说,加鸡腿!!!

好了,老板也加鸡腿了,流程也走完了,放假了!!!等等,好像少了点啥???少了代码怎么行!!!

老板布置了新的任务,用Python代码实现K-近邻算法。没事,不要慌,慢慢来

2.1.1 准备:使用Python导入数据

首先,新建一个名为kNN.py的文件,写入以下代码:

from numpy import *
import operator

def createDataSet():
    group = array([[1.0, 1.1], [1.0, 1.0], [0, 0], [0, 0.1]])
    labels = [‘A‘, ‘A‘, ‘B‘, ‘B‘]
    return group, labels

在上面的代码中,我们导入了两个模块:第一个是科学计算包NumPy;第二个是运算符模块,k-近邻算法执行排序操作时将使用这个模块提供的函数。

createDataSet()函数,顾名思义,我们可以看出,这个函数用来创建数据集,与此同时,也创建了对应的标签。group就是我们的数据集,而每一条数据对应的类别标签就是labels。

接下来,写好代码后,我们先测试一下。不管你用什么电脑,我们都先进入python交互式环境,然后输入下列命令导入上面编辑的程序模块:

>>> import kNN

然后,我们继续输入以下命令,创建两个变量,分别代表数据集和标签。

>>> group, labels = kNN.createDataSet()

在python命令提示符下,输入变量的名字以检验是否正确的定义变量:

>>> group
array([[1. , 1.1],
       [1. , 1. ],
       [0. , 0. ],
       [0. , 0.1]])
>>> labels
[‘A‘, ‘A‘, ‘B‘, ‘B‘]

这里定义了4组数据,每组数据有两个我们已知的属性或者特征值。上面的group矩阵每行包含一个不同的数据,由于人类大脑的限制, 我们通常只能可视化处理三维以下的事务。因此为了简单地实现数据可视化,对于每个数据点我 们通常只使用两个特征。

向量labels包含了每个数据点的标签信息,labels包含的元素个数等于group矩阵行数。这里我们将数据点(1, 1.1)定义为类A,数据点(0, 0.1)定义为类B。为了说明方便,例子中的数值是任意选择的,并没有给出轴标签,图2-2是带有类标签信息的四个数据点。

表格形式:

数据点 特征1 特征2 类别
1 1.0 1.1 A
2 1.0 1.0 A
3 0 0 B
4 0 0.1 B

图表形式(引用书中内容):

技术分享图片

好了,我们已经知道了Python如何解析数据、加载数据以及kNN算法的工作原理,接下来我们就用这些方法编写KNN分类算法。

2.1.2 实施kNN分类算法

首先,我们先来看一下k-近邻算法的伪代码:

对未知类别属性的数据集中的每个点依次执行以下操作: 
    (1) 计算已知类别数据集中的点与当前点之间的距离;
    (2) 按照距离递增次序排序; 
    (3) 选取与当前点距离最小的k个点; 
    (4) 确定前k个点所在类别的出现频率; 
    (5) 返回前k个点出现频率最高的类别作为当前点的预测分类。 

然后,我们再来看一下实际的Python代码:

# inX: 分类的输入向量
# dataSet: 输入的训练样本集
# labels: 标签向量
# k: 选择最近邻居的数目
def classify0(inX, dataSet, labels, k):
    # 1.计算距离,这里采用的是欧式距离
    dataSetSize = dataSet.shape[0]  # 获取数据集大小,也就是有多少条数据
    diffMat = tile(inX, (dataSetSize, 1)) - dataSet  # 将待测试数据扩展
    sqDiffMat = diffMat ** 2  # 差值矩阵中,矩阵元素分别平方
    sqDistances = sqDiffMat.sum(axis = 1)  # 横向求和,得到矩阵
    distances = sqDistances ** 0.5  # 矩阵中,每个元素都开方
    sortedDistIndicies = distances.argsort()  # 距离排序
    
    # 2.选择距离最小的k个点
    classCount = {}
    for i in range(k):
        voteIlabel = labels[sortedDistIndicies[i]]
        classCount[voteIlabel] = classCount.get(voteIlabel, 0) + 1
    
    # 3.排序
    sortedClassCount = sorted(classCount.iteritems(), key=operator.itemgetter(1), reverse=Ture)
    return sortedClassCount[0][0]

上述代码中有几点需要解释一下,也是我在学习的过程中查阅相关资料的地方。

第一,tile函数:

Numpy的 tile() 函数,就是将原矩阵横向、纵向地复制。

定义原矩阵:

>>> originMat = array([[1, 3], [2, 4]])

横向:

>>> tile(originMat, 4)
array([[1, 3, 1, 3, 1, 3, 1, 3],
       [2, 4, 2, 4, 2, 4, 2, 4]])

纵向:

>>> tile(originMat, (3, 1))
array([[1, 3],
       [2, 4],
       [1, 3],
       [2, 4],
       [1, 3],
       [2, 4]])

横向 + 纵向:

>>> tile(originMat, (3, 2))
array([[1, 3, 1, 3],
       [2, 4, 2, 4],
       [1, 3, 1, 3],
       [2, 4, 2, 4],
       [1, 3, 1, 3],
       [2, 4, 2, 4]])

第二,欧式距离,两个点的欧式距离公式如下:
$$
d = \sqrt{(x_1 - x_2)^2 + (y_1 - y_2)^2}
$$
第三,分组后的排序。将classCount字典分解为元组列表,然后使用程序第二行导入运算符模块的itemgetter方法,按照第二个元素的次序对元组进行排序 。此处的排序为逆序,即从大到小排序。

到现在为止,我们已经构造了第一个分类器,使用这个分类器可以完成很多分类任务。从这个实例出发,构造使用分类算法将会更加容易。

搞定!!!老板这次给我们加了一瓶可乐!!!有鸡腿有可乐!!!美滋滋!!!

2.1.3 如何测试分类器

我们在老板的安排下,已经使用k-近邻算法构造了第一个分类器,也可以检验分类器给出的答案是否符合我们的预期。

但是,分类器并不会得到百分百正确的结果,我们可以使用多种方法检测分类器的正确率。 此外分类器的性能也会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如分类器设置和数据集等。不同的算法在不同数据集上的表现可能完全不同。

那么,问题来了,我们该如何测试分类器的效果呢?其中一种方法就是错误率。这是一种比较常用的评估方法,主要用于评估分类器在某个数据集上的执行效果。后面我们还会遇到更加适合的方法来测试分类器,但这里我们先只介绍错误率。
$$
错误率 = \frac {分类器给出错误结果的次数} {预测执行的总数}
$$
我们在已知答案的数据上进行测试,当然答案不能告诉分类器,检验分类器给出的结果是否符合预期结果。简单点说,我们用KNN训练出来了一个分类器,然后我们再把训练集丢到分类器里面,看看分类器的分类效果。


到现在,老板给出的任务我们也完成了,代码也写了一部分,也掌握了kNN算法的基本使用,还是很开心的!!

但是,老板又来了。

老板:小韩啊,你这个分类器倒是出来了,但是只在你自己捏造的数据集上运行,不行啊!!

我:(什么?敢说我的算法不行!!!)

老板:这样吧,明天我给你安排一个实在一点的任务,去改进一下约会网站的配对效果。

我:约会网站?听起来不错啊!那加鸡腿不?

老板:不加!!!

我: ̄へ ̄,老板,我先下班了,明天见!!!


最后,欢迎大家关注我的公众号,有什么问题也可以给我留言哦!

技术分享图片

机器学习实战(2)—— k-近邻算法

原文:https://www.cnblogs.com/xiaofeng-blog/p/10162173.html

(0)
(0)
   
举报
评论 一句话评论(0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留言反馈 - 联系我们:wmxa8@hotmail.com
© 2014 bubuko.com 版权所有
打开技术之扣,分享程序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