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们日常工作开发中,对调试bug最重要的手段就是查看日志和断点调试了。
今天我们来说日志文件,Nginx的日志文件一般保存的是访问日志和错误日志。
log_format指令语法:log_format name format [format ...]
Nginx默认的combined格式如下:
log_format combined '$remote_addr - $remote_user [$time_local] '
'"$request" $status $body_bytes_sent '
'"$http_referer" "$http_user_agent"';
其中$remote_addr 和$http_x_forward_for用于记录IP地址
$remote_user 用于记录远程客户端用户名称
$time_local 用于记录访问时间和时区
$request 用于记录请求URL与HTTP协议
$status 用于记录请求状态
$body_bytes_sent 用于记录发送给客户端的文件主体内容大小
$http_referer 用于记录是从哪个页面链接访问过来的
$http_user_agent 用于记录客户端浏览器的相关内容
access_log指令语法:access_log path [format [buffer=size | off]]
format即第一点中log_format的name,如何设置了format,那么日志文件就会按设置的日志格式生成日志文件.
butter=size表示内存缓冲区的大小,例如可以设置buffer=32k
error_log <FILE> <LEVEL>;
<FILE>:可以指定任意存放日志的目录
<LEVEL>:错误日志级别,常见的错误日志级别有[debug | info | notice | warn | error | crit | alert | emerg],级别越高记录的信息越少。
生产场景一般是 warn | error | crit 这三个级别之一
日积月累下,日志文件会越来越大,日志文件太大严重影响服务器效率,须要定时对日志文件进行切割。
切割的方式有按月切割、按天切割、按小时切割,一般都是按天切割。
那么如何进行切割呢?
步骤如下:
1. 创建日志文件存放路径
2. 将日志文件以当天时间为名字进行重命名
3. 发送kill -USR1信号给Nginx的主进程号,让Nginx重新生成一个新的日志文件
步骤知道了,那具体的代码呢?
把如下代码保存为一个sh文件,然后利用crontab让这个sh文件每天在00:00定时执行这个脚本
注意最后一步要换成自己环境下nginx.pid的绝对路径
#!/bin/bash
logs_path="/data1/logs/"
mkdir -p ${logs_path}$(date -d "yesterday" +"%Y")/$(date -d "yesterday" +"%m")/
mv ${logs_path}access.log ${logs_path}$(date -d "yesterday" +"%Y")/$(date -d "yesterday" +"%m")/access_$(date -d "yesterday" +"%Y%m%d").log
kill -USR1 `cat /var/nginx/nginx.pid`
原文:https://www.cnblogs.com/phonecom/p/1045387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