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篇随笔我简单的记录了我对EMQ插件开发的了解过程,最后发现还是可以组合复用已有插件,因此这篇随笔用于记录使用的情况以及是否达到预期。
首先测试mysql认证插件的使用方式:
根据readme,使用该插件需要先在数据库上运行它们的sql脚本,在docker中完成这一步可以参考这篇文章。
主要的思想是,在Dockerfile中先用环境变量设置免密登录,然后执行各个sql脚本(创建数据库,数据表,插入数据),最后一个脚本创建用户,设置权限和密码。
将该插件的sql脚本执行后顺便插入一个测试用的用户:
INSERT INTO mqtt_user ( username,password ) VALUES ( "device1","device1" ); INSERT INTO mqtt_acl ( allow,username,access,topic ) VALUES ( 1,"device1",1,"a" ), ( 0,"device1",2,"a" ), ( 1,"device1",3,"b" );
根据插件的源码,它会根据用户名查询数据库,一共有六种可能:
这个插件同样可以支持普通用户认证,超级用户认证和访问权限控制,只需填写对应服务的http接口即可,传输的内容都放在http包的parameters中,收到的结果根据状态码和body分类,一共四种:
根据这两个插件的行为,排除连接失败和合并两种数据库的密码验证后,可以组合出9种行为,每种行为后方标记分别为:理论行为,需求行为
经过列举,我发现这两个插件的行为完全符合我的需求,因此完全可以使用这两个插件的组合来完成平台的认证和权限控制。
webhook的概念很简单,就是在各类hook点给预设的API发送数据,用以动态监控指定动作。这跟CPU上的调试用的埋点非常类似,GDB就是用这种思想监控程序的执行过程。
emq的webhook插件使用很简单,只需要设置API的URL,再勾选要监控的动作即可,它硬编码了要发送的格式,即在Body中发送json格式的文本,json中的内容也根据action硬编码,无法配置,目前我们可以适应该接口,如果有需求,可以将其改成可配置的软接口,也可以直接更改硬编码的接口。
原文:https://www.cnblogs.com/bforever/p/1051812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