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WebServer类:
package test;
import java.io.*;
import java.net.*;
public class WebServer {
/**
* web服务器:实现200和404操作
* 原理:
* 服务器监听一个端口,并读取浏览器的请求信息,从该信息提取出访问的资源(这里为文件名)。并在工作目录下查找是否有该资源,有则输出资源内容,否则返回404
* 测试方法:
* 1、用String path=System.getProperty("user.dir");获取当前的工作目录,并在该目录下放要测试的文件
* 2、访问127.0.0.1:8080/test.html
*/
public static void main(String[] args) {
// TODO Auto-generated method stub
ServerSocket server = null;
Socket s=null;
try
{
server=new ServerSocket(8080,3,InetAddress.getByName("127.0.0.1"));
}catch(Exception e)
{
e.printStackTrace();
}
while(server!=null)
{
try{
s=server.accept();
OutputStream output=s.getOutputStream();
InputStream input=s.getInputStream();
//接收请求信息
Request request=new Request(input);
String filename=request.getUri();
//System.out.println(filename);
//处理并响应请求信息
Response response=new Response(output,filename);
response.response();
}catch(Exception e)
{
e.printStackTrace();
}
}
}
}
②Request类:
package test;
import java.io.*;
public class Request {
/*
* 接收请求的信息,并返回资源(文件名)
* */
InputStream input;
public Request(InputStream input)
{
this.input=input;
}
public String getUri() throws IOException
{
String content=null;
StringBuffer request = new StringBuffer();
byte[] buffer = new byte[2048];
int i = 0;
try {
i = input.read(buffer); //读取内容并存入buffer数组中,并返回读取的的字节数。
} catch (IOException e) {
e.printStackTrace();
i = -1;
}
//将buffer数组转换为字符串
for(int k = 0; k < i; k++) {
request.append((char)buffer[k]);
}
content=request.toString();
/*
*以下方法错误!用该返回会使浏览器不断处于请求连接状态
* BufferedReader br=new BufferedReader(new InputStreamReader(input));
while((str=br.readLine())!=null)
{
content=content+str+"\r\n";
}
*/
if(content!=null)
return getFilename(content);
else return null;
}
/*提取文件名*/
public String getFilename(String content)
{
int a,b;
a=content.indexOf(‘ ‘);
if(a!=-1)
{
b=content.indexOf(‘?‘,a+1);
if(b==-1)b=content.indexOf(‘ ‘,a+1);
return content.substring(a+2,b);
}
return null;
}
}
③Response类:
package test;
import java.io.*;
import java.io.File;
import java.io.IOException;
import java.io.OutputStream;
public class Response {
/**
* 响应并处理请求信息
*/
public OutputStream output;
public String filename;
private static final int BUFFER_SIZE = 1024;
public Response(OutputStream output,String filename)
{
this.output=output;
this.filename=filename;
}
public void response() throws IOException
{
String path=System.getProperty("user.dir");//获取当前的工作目录
byte[] buffer = new byte[BUFFER_SIZE];
int ch;
FileInputStream fis = null;
//System.out.println(path+File.separator+filename);
if(path!=null&&filename!=null)
{
File file=new File(path,filename);
String str="";
/*必须添加响应头,否则无法以html格式显示内容*/
if(file.exists())
{
fis = new FileInputStream(file);
str = "HTTP/1.1 200 OK \r\n" +
"Content-Type: text/html\r\n" +
"\r\n" ;
output.write(str.getBytes());
ch = fis.read(buffer);
while(ch != -1) {
output.write(buffer, 0, ch);
ch = fis.read(buffer, 0, BUFFER_SIZE);
}
}
else
{
str = "HTTP/1.1 404 File Not Found \r\n" +
"Content-Type: text/html\r\n" +
"Content-Length: 100\r\n" +
"\r\n" +
"<h1>404 File Not Found!</h1>";
output.write(str.getBytes());
}
}
output.close();
}
}
①输入代码:
<!DOCTYPE html>
<html>
<head>
<meta charset="UTF-8">
<title>HELLO</title>
</head>
<body>
<p>Hello World!</p>
</body>
</html>
②运行
①打开网页http://localhost:8080/test.html 显示结果:
②输入一个错误的地址:
首先我们暂时不考虑HTTP协议的各种请求方式,我们先跟着**(Web服务器工作原理总体描述01)这张图,将一次Web服务的工作流程过一遍,我们假设以浏览器作为客户端
(1) 用户做出了一个操作,可以是填写网址敲回车,可以是点击链接,可以是点击按键等,接着浏览器获取了该事件。
(2) 浏览器与对端服务程序建立TCP连接。
(3) 浏览器将用户的事件按照HTTP协议格式**打包成一个数据包,其实质就是在待发送缓冲区中的一段有着HTTP协议格式的字节流。
(4) 浏览器确认对端可写,并将该数据包推入Internet,该包经过网络最终递交到对端服务程序。
(5) 服务端程序拿到该数据包后,同样以HTTP协议格式解包,然后解析客户端的意图。
(6) 得知客户端意图后,进行分类处理,或是提供某种文件、或是处理数据。
(7) 将结果装入缓冲区,或是HTML文件、或是一张图片等。
(8) 按照HTTP协议格式将(7)中的数据打包
(9) 服务器确认对端可写,并将该数据包推入Internet,该包经过网络最终递交到客户端。
(10) 浏览器拿到包后,以HTTP协议格式解包,然后解析数据,假设是HTML文件。
(11) 浏览器将HTML文件展示在页面
以上为Web服务器工作基本原理。其实不难发现,这仅仅只是一个简单的网络通信。我们应该深信,作为一个服务器,其根本的工作无非有三个
1.接收数据 2. 发送数据 3. 数据处理
而Web服务器的本质就是 接收数据 ⇒ HTTP解析 ⇒ 逻辑处理 ⇒ HTTP封包 ⇒ 发送数据
高级的服务器无非就是将这三个部分更加细致的设计了。
Web服务器最主要的功能是提供静态的文件。日常的上网浏览大多是网页浏览,少数时候才会有一些数据的提交操作。因此,我们结合上一张图示来重点讲解在GET请求下的Web服务器工作原理。
其他流程基本不变,着重在于红色与蓝色部分。
(1) 当用户点击一个网页链接或浏览器加载一些资源(css,jpg …)时产生。
(6) 服务程序解包后,确定其为GET请求,并且是对该服务器上的某一资源的请求。首先服务程序会去确认该路径是否存在,再确定该路径的文件是否可以获取。
(7-1) 如果请求的路径有误,或者该资源不能被用户获取,则返回错误提示页面。很多服务器的错误页面只有404,更专业的应该是将错误分类并返回对应的错误代码页面。
(7-2) 如果该路径合法且文件可以被获取,那么服务程序将根据该文件类型进行不同的装载过程,记录其类型作为(8)中HTTP协议中对应的返回类型,并加入响应头。
假设以点击一个页面链接为例,浏览器首先将HTML文件请求过来,再以同样的流程对HTML文件中包含的资源文件路径进行依次请求。
仅仅只是网页的浏览并不能满足所有人的需求,客户端与服务器应当是有数据交互的。
即使单方面的资源请求任然是网络的主力军。
我们应该清楚的知道,数据提交对于用户来说有什么作用。
(1) 资源上传 (2) 登陆验证 (3) API接口调用 (4) 远程指令等
数据提交使得用户的操作性有了质的飞跃,它使得HTTP短连接获取静态文件的方式提升到了动态交互的层次上。该性质也催化出各式各样的编程语言、框架。例如PHP,JavaWeb。
如果你留意目前主流的那些大型服务器,你会发现再高级再牛逼的东西实际是也是最基础的东西建造的。那么我们还可以顺便学习一下最古老的动态技术CGI
其他流程基本不变,着重在于红色与蓝色部分。
(1) 用户提交数据,假设用户点击一个按键提交填好的信息。在(3)中将以POST格式写入,并填入提交至服务端的可执行程序的路径。
(6) 服务端将参数与该CGI绑定,复制进程,用管道传递参数和接收结果
(7) 子进程执行CGI,接收(6)父进程传来的参数,运算完成返回结果。
最后父进程将结果装入静态模板文件,放入缓冲区。
参考:https://blog.csdn.net/qq_36359022/article/details/81666221
原文:https://www.cnblogs.com/June-6th/p/1053620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