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okie:
对应的服务器收到该HTTP请求,并计算应当返回给浏览器的HTTP响应。
HTTP响应包括请求头和请求体两部分,可以参见:读 HTTP 协议。
在响应头加入Set-Cookie
字段,它的值是要设置的Cookie。
在RFC2109 6.3 Implementation Limits中提到: UserAgent(浏览器就是一种用户代理)至少应支持300项Cookie, 每项至少应支持到4096字节,每个域名至少支持20项Cookie。
浏览器在响应头中发现Set-Cookie
字段,就会将该字段的值保存在内存或者硬盘中。
Set-Cookie
字段的值可以是很多项Cookie,每一项都可以指定过期时间Expires
。 默认的过期时间是用户关闭浏览器时。
浏览器下次给该服务器发送HTTP请求时, 会将服务器设置的Cookie附加在HTTP请求的头字段Cookie
中。
浏览器可以存储多个域名下的Cookie,但只发送当前请求的域名曾经指定的Cookie, 这个域名也可以在Set-Cookie
字段中指定)。
服务器收到这个HTTP请求,发现请求头中有Cookie
字段, 便知道之前就和这个用户打过交道了。
总之,服务器通过Set-Cookie
响应头字段来指示浏览器保存Cookie, 浏览器通过Cookie
请求头字段来告诉服务器之前的状态。 Cookie中包含若干个键值对,每个键值对可以设置过期时间。
session:
Session 是存储在服务器端的,避免了在客户端Cookie中存储敏感数据。 Session 可以存储在HTTP服务器的内存中,也可以存在内存数据库(如redis)中, 对于重量级的应用甚至可以存储在数据库中。
我们以存储在redis中的Session为例,还是考察如何验证用户登录状态的问题。
如果正确则把当前用户名(通常是用户对象)存储到redis中,并生成它在redis中的ID。
这个ID称为Session ID,通过Session ID可以从Redis中取出对应的用户对象, 敏感数据(比如authed=true
)都存储在这个用户对象中。
sessionId=xxxxxx|checksum
并发送HTTP响应, 仍然为每一项Cookie都设置签名。Web应用框架都会实现上述过程,在Web应用中可以直接获得当前用户。 相当于在HTTP协议之上,通过Cookie实现了持久的会话。这个会话便称为Session。
转载自:
原文:https://www.cnblogs.com/ceceliahappycoding/p/1053846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