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取名字,我就想了很多个,例如《将书看得抽象》、《抛弃那些表面的名字》、《读到最后我们剩下什么》等等。到最后,还是选择如今这个名字,大抵是性格所然,我不大喜欢哗众取宠的名字,也不想把名字取得高深莫测,就取了一个相对能够表达文意的。
我们经常读书,读名著,文艺或通俗,甚至是网络小说,但并不是某一类书籍就绝对优质,某一类书籍就低劣,最多被称为好书的基数有所不同,这应该是大众认同的。
给一本书定上好书或烂书的标签,有大众视角和个人视角的差异,不同族群之间的差异,甚至时间远近的差异。这其中有客观和主观上的判定的标准,客观的倒好衡量,主观就多了些争议。
客观的办法就是时间。时间会证明一切,好书会被人铭记,一代接一代的传下来,而烂书可能会红火一阵,但很快地被遗忘,它们的出现不过是给世间一些纷扰。
这么一想的话,好书的定义会变成’被人铭记的书’,这对不对。
可能会有人举出一些流传至今的禁书、含有谬误的书,他们会质疑这是否为好。不过在我看来,这些看似’烂’的书,难道就没有可取之处吗?流传这么久的原因总该会有,即便是它被当成了负面典范。
不然一无是处的书,凭什么幸存下来。
初入社会,经验善浅的人,可能不知道什么是好书,不知道好书在哪里,甚至不知道自己该读什么。那么,这个客观的书单就能够给予指引。这些经过时间洗礼的书籍,它们存留下来,被世人所称道,但凡闲时拿上几本,翻上几页,都绝对让人受用无穷。
只不过时间这个工具虽好,但它也有局限性。它可以辨别几百年前、几十年前的书籍,却无法辨别近些年的。如今热度很高的小说,又或者畅销的小说,有时就是昙花一现。在书海里,它们掀起不小的海浪,甚至海啸,但当风停力竭,它们很快平息下来,又似没有出现过一样。
它们的伪装的面具,会被时间摧得粉碎,只不过得费些时日,矛盾点就在现代文学的鉴别。
这只能通过个人的经验和理解去辨别,别无他法。
那些别人告诉你好的,不一定真的好,不能尽信,也不用全部拒之门外。如果在你深思熟虑后,觉得它就是一本好书,那么去相信它就是一本好书又何妨。
一本你从心底相信为好的书,一定会有你所认为的好的存在。
只不过,从个人角度上谈论一本书的好坏,对大众来讲,是不重要的,而对自己来讲,却是最重要的。
不重要在于,个人的意见极容易被大众观点所淹盖,一本书的好坏,一般是由千万百个人盖棺而定,而个人见解不过是沧海一粟,无法左右潮流,无法免除时间的考验。
重要在于,无论是大众观点,还是客观现实,书还是自己在看。一本盛载荣耀、意义非凡的书,如果自己不认同,达不到自己所设想的目标,那么再好也是无用。而一本落满灰尘、无人问津的书,假如自己觉得好,认为它的层次远高于那些沽名钓誉的书籍,那么再差也有信徒。
只是,个人经验所限或外界因素的影响,自我有时难以辨别真伪,人常在烂书坏书的泥潭里跋涉太久,耗费了自己太多的精力,还搞得自己满身泥污。
所以,我时常想,在拿到一本书后,该如何精确又快速地审查一本书?
最近,我想到了一个办法。当我们拿到一本书,从翻开第一页开始,把读到名字抽象,别把注意力放在名字上,把那些华丽的修辞去掉,它不是主旨所在的地方,把过渡的语句看淡,不必刻意一字一字精读,把那些可有可无的剥离,看剩下什么。
一本新书就如一只小白鼠,我们把它的皮毛剔去,把血肉剥开,剩下骨骼,你再看它在说什么,如果要更近一步,还可以榨出骨髓,看看它本质在说什么。
这个办法简单来说,就是把那些表面的东西都去掉,只剩下内涵精要,用这些要点来审视一本书。这才能快速有效地看到自己所该看到的,真正需要领悟的东西。
一本书读到最后,最大的收获不是其中的名字、句子、剧情,而是自己的感悟,因为这是你印象最深,能够长久提升你自己的东西。
假如你合上一本书,回忆起来记不得什么,那么算是没有读过这本书。
假如一本书你读完觉得很好,却说不上那好,也没有感悟,那么这本书对于你来讲,根本毫无作用。
我只希望,读一本书,用个好方法,分清好坏,理出精髓,反思感悟,直到有所得。
本文为原创文章,转载请保留原出处,方便溯源,如有错误地方,谢谢指正。
本文地址 :http://www.cnblogs.com/lovesong/p/10836109.html
原文:https://www.cnblogs.com/lovesong/p/1083610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