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其他 > 详细

人物-旅行:潘德明

时间:2019-05-10 14:50:24      阅读:124      评论:0      收藏:0      [点我收藏+]
ylbtech-人物-旅行:潘德明

潘德明(1908—1976)浙江湖州人。英雄旅行家人类历史上徒步环游地球第一人潘德明持“雪东亚病夫耻”“以谋世界上之容光”的信念于1930年夏出国境,于1937年7月返回上海或骑自行车,或徒步,历尽艰辛,耗时8年先后到达40多个国家,积累了大量珍贵纪念资料,会见20多个国家的元首、名人潘德明的壮举轰动了整个地球,以他的行为角度,令世界认识了中国人。他是中国的名片。

1.返回顶部
1、
中文名:潘德明
外文名:DeMing·Pan
别    名:文希
国    籍:中国
民    族:汉
出生地:浙江湖州
出生日期:1908
逝世日期:1976
职    业:旅行家
毕业院校:上海南洋高级商校
信    仰:“为中国人争气”
主要成就:人类历史上徒步环游地球第一人
代表作品:《名人留墨集》
国际称号:“走遍世界的大脚”
2、
2.返回顶部
1、

人物概述

技术分享图片英雄旅行家——潘德明
潘德明(1908—1976),又名文希浙江省湖州市人,祖籍上海南汇。曾就读于上海南洋高级商校。潘德明从小爱体育活动,七八岁开始,常环湖州城长跑,爬山登高并阅读有关世界地理和各种有关旅行的书籍。1930年夏,潘德明持“雪‘东亚病夫’耻”“以谋世界上之容光”的信念,随中国青年亚细亚步行团从上海出发,去国外旅游步行团一行8人,经浙江、福建、广东、广西,出国境到安南(今越南)从海阳、河内南下,到达清化时,只剩潘德明一人
潘德明决定只身进行环游世界他购了一辆自行车,或骑车,或步行经柬埔寨、暹罗(今泰国),过马来西亚、新加坡,历尽艰辛,先后到达印度、伊拉克、叙利亚、埃及、意大利、法国、英国、美国、古巴、巴拿马、新西兰、澳大利亚、印度尼西亚40多个国家历时8年,于1937年7月返回上海
在周游世界中,积累了许多珍贵纪念资料其中有所到之处加盖的邮戳中外近1200多个团体和个人用世界几十种文字书写的签名和题词,以及有20多个国家元首手迹的《名人留墨集》,以及泰戈尔的合影。潘德明还试图勘探青藏高原,因抗日战争爆发而未实现。潘德明把世界各地华侨捐助他的10万美元考察费用,全部捐献给了抗日事业
 

英雄壮举

 

亚细亚步行团

技术分享图片潘德明(左二)环游世界前与团员合影
1930年夏天,上海有几个年轻人组织了一个“中国青年亚细亚步行团”,立志要以徒步走向亚洲。他们在《申报》上发表宣言称:“在历史上背负了五千余年的文明和创造的中华民族,不幸到了近世,萎靡和颓废,成了青年们普遍的精神病态我们觉得时代的精灵,已在向我们欢呼,我们毫不客气地把这个伟大的重担肩负起来我们决定以坚毅不拔的勇敢精神,从上海出发,逐步实践我们的目的在每一步伐中,我们要显示中华民族历史的光荣,在每一个步伐中,给社会以极深刻的印象,一直到我们预定的途程的最终点。”
 

独步环球

这篇宣言一见报,就引起了轰动,成为年轻人热衷的谈资。当时,21岁的潘德明正远在南京经营一家西餐馆,名字叫“快活岭”,在今天的四牌楼东南大学一带。潘德明无意中读到了这篇宣言。从小喜欢体育活动的他,立刻被吸引住了,当即决定加入“中国青年亚细亚步行团”。潘德明毅然放弃南京的餐馆生意,乘车赶回上海。可惜,当他到达上海时,步行团已经走了好几天。潘德明随即乘车追到杭州,赶上了“中国青年亚细亚步行团”。步行团一路南下,然而,由于各种原因,当步行团出国境到达越南清化时,8名团员只剩下了潘德明一人。尽管孑然一人,这个意志坚强的年轻人并没有退缩,反而改变初衷,决定将此行超越亚洲,走向世界。
 

“病夫”之耻

 

《名人留墨集》

技术分享图片出版物
1931年元旦,潘德明在越南西贡(今胡志明市)买了一辆英制“兰翎牌”自行车,开始了骑游旅行。他还自制了一本重达4公斤的《名人留墨集》,以备沿途各国各界的名流、团体题词,作为他环球旅行的珍贵纪念。在这本《名人留墨集》的扉页上,潘德明工工整整写下“旅行世界自叙”,其中有:“以世界为我之大学校,以天然与人事为我之教科书以耳闻目见直接接触为我之读书方法以风雪雨霜、炎荒烈日、晨星夜月为我之奖励金德明坚决地一往无前,表现我中国国民性于世界,使知我中国是向前的,以谋世界上之荣光。”
之后,潘德明从越南西贡经柬埔寨来到了泰国,又过马来亚,渡海到达新加坡。新加坡华侨巨商胡文虎是第一个在《名人留墨集》上题词的人。他的题词是:“希望全世界的路都印着你脚车的轮迹。”
1931年4月3日,在新加坡侨胞的资助下,潘德明连人带车登上开往印度的轮船。在印度,他拜谒了著名诗人泰戈尔。泰戈尔对潘德明说:“我相信,你们有一个伟大的将来;我相信,当你们的国家站立起来,把自己的精神表达出来的时候,亚洲也将有一个伟大的将来——我们都将分享这个将来带给我们的快乐。”
在印度,潘德明还受到了圣雄甘地尼赫鲁的接见。圣雄甘地送给潘德明一面亲手用粗麻布织成的印度国旗和一张签名照,他还流着泪对潘德明说:“中印两国山水相邻,又都是人口众多、饱受列强欺负的国家,这一方面是由于近代政治的腐败,一方面是由于经济的落后,希望我们两国迅速地自强起来。”
在印度期间,潘德明写给家人的信中说:“国人期望之殷,德明自当勇往直前。力振民族精神,以雪‘病夫’之耻。”
 

奥林匹亚铭记

技术分享图片潘德明在奥林匹亚写的两行字
潘德明转走伊朗、伊拉克、叙利亚至耶路撒冷、西奈半岛然后渡过苏伊士运河,踏上了非洲大陆,到了非洲大陆的埃及首都开罗。正在此求学的几位中国青年,自告奋勇充任他的向导。
在留学生的陪伴下,潘德明瞻仰了金字塔,看到了狮身人面像“斯芬克司”,游览了宏丽的阿蒙神庙。潘德明觉得,自南京出发两年来,所到之处多是古文明之邦,但如今却都徒有一堆古迹和遗址由此,他决定对工业发达国家的欧洲作一番实地考察
六月底,潘德明从亚历山大港乘船渡过地中海,开始了欧洲之旅希腊首相维尼各罗斯在接见潘德明时这么说:“我从你身上看到了东方古国的觉醒。”
潘德明特地去拜访了奥运发祥地——奥林匹亚。他到达奥林匹亚时,从报上看到,中国正式宣布不派运动员参加1932年在美国洛杉矶举行的第十届奥运会,原因是“没钱”。他愤慨万分,特在公元前四世纪的古运动场遗址旁的石柱上,用中文和英文在一张纸上写下了两行大字:“中国人潘德明步行到此。”
 

赠“壮游”

在欧洲,潘德明游遍了土耳其、保加利亚、罗马尼亚、奥地利、意大利、法国、比利时、荷兰、德国、丹麦、挪威16个国家
1933年7月,潘德明来到巴黎。法国总统莱伯朗、总理达拉第和外长接见了潘德明。巴黎各报竞相报道潘德明抵达巴黎的消息。莱伯朗说:“潘德明先生,对于你的壮举,我想用法国之雄拿破仑的一句话奉送:中国是一个多病的、沉睡的巨人,但是当他醒来时,全世界都会震动。”
技术分享图片张学良题写的“壮游”
7月20日,潘德明拜会了中国驻法大使顾维钧。顾见潘后,决定向正在法国治病的张学良引见。张学良接到电话,兴奋地说:“我很想见见他!”7月27日晚,潘德明走进张学良的客厅,不一会儿,顾维钧陪着少帅从楼上下来。在潘德明的眼里,张学良体貌丰满,精神焕发,与以前在报上见到的照片大不相同。两个人一见如故,聊了很久。潘德明说:“我出国已三载,从报上得知,国内很不安定,东三省沦陷,老百姓处于水深火热之中。外国称我中国人为‘东亚病夫’,我实在咽不下这口气,才下狠心,克服困难,为中国人争气。”张学良当即赞誉他有志气。夜阑人静,潘德明兴致勃勃地向张学良介绍《名人留墨集》上各国要人的签名和题词。随后,潘德明请张学良留墨。张学良在《名人留墨集》上写了“壮游”两字。他又留旅行家在府中用过夜餐,方步出客厅送他上车。回到使馆,潘德明辗转反侧,他始终想着少帅临别时说的一句话:“希望你一鼓作气,环游世界,为中国人争气!”
潘德明进入德国,受到希特勒戈培尔的接见对世界充满野心的希特勒竟和他谈了两天,详细地了解世界各地风土人情,这个蹩脚的画家还为潘德明画了一幅画像。
 

英美之旅

 

罗斯福赠金牌

技术分享图片潘德明在南太平洋岛国与当地人合影
到英国,潘德明拜见了英国首相麦克唐纳,他深有感触地对中国旅行家说:“我们英国有句谚语,‘经历是智慧之母’,世界像一部百科全书,不外出旅行,就像只读了那部书的一章一节。”
欧洲浓厚的历史文化,深深地感染了潘德明但这时欧洲正爆发严重的经济危机和政治危机,他“工业救国”的理想破灭了
在英国华侨的支持下,潘德明乘船于1934年1月到达美国纽约然后去加拿大的渥太华,绕了一圈后又返回美国在美国华盛顿,罗斯福总统接见了潘德明,并赠送他一枚金牌。罗斯福对潘德明说:“这是美国人民赠送给你的,你应该享有荣誉,荣誉永远属于有奋斗精神的人。旅行家先生,希望你在今后的旅途中再勇敢些。”美国是潘德明在世界环行中停留最久的一个国家。在近一年里,他前往密西西比河、内华达山脉等不同地区,深入了解了美国
 

遗憾

潘德明本想拜访功勋盖世的居里夫人,但由于居里夫人一直非常忙碌,未能如愿在底特律,福特汽车公司的讲解员送给他一个小纸盒,里面装着石英石、铁矿砂等12种生产汽车的原料这12种原料中国各地储藏丰富
技术分享图片潘德明拍摄的纽约时代广场
这件事促使潘德明想赶快回到祖国,要为祖国发掘珍贵的矿产。为尽快赶回祖国,潘德明第一次搭飞机到了古巴,然后经巴拿马、过旧金山,开始横渡太平洋到夏威夷檀香山后,换船继续西行,经斐济群岛终于远行到达澳洲新西兰的奥克兰、悉尼逗留了一段时间后,乘船到了印度尼西亚
 

弃日返国

 

直接北上

技术分享图片潘蘅生连环画作品中的父亲
潘德明最初的计划是访印尼后去日本,从日本返国。但“日人侵占我东北三省……杀我同胞,亡我中华,变本加厉。所以我改变计划,直接北上……我这次栉风沐雨、披星戴月,周游世界各地,考察各国实情主要为我今后实现科学救国的理想打下根基我回国后,决计到青藏高原考察……”
其时日本军国主义气焰嚣张,他决定不临日本国土,以示抗议。潘德明改变线路,渡海经新加坡来到马来亚穿过其中部山高林密、人迹罕至的地带,到达泰国由泰国入缅甸至云南1937年7月6日返回上海
 

转捐抗日

至此,潘德明经过7个冬春,历尽千辛万苦,行程数万里游历了40多个国家和地区。7月7日,“卢沟桥事变”发生,不久,日军敌机飞临上海领空。国难当头,原打算勘察青藏高原的计划无法实现,潘德明于是把世界各地华侨捐助他的10万美元考察费用全部捐献给了抗日事业
 

历经磨难

潘德明的环球之旅,受到了各国人民、政要、名人的欢迎,受到了世界华侨的支持。但也未免遭遇过困境与险境。
技术分享图片《潘德明在印度》(油画)潘蘅生
1931年4月,潘德明从印度西行穿越沙漠,路遇强盗,经央求才留下了《名人留墨集》和罗盘
1935年,在澳洲一个荒僻的山坳处,旅行家成了土著人的俘虏,他被绑树上,长矛对胸。大难临头时,他急中生智用新学的毛利语说明自己的身份。长老懂得毛利语,顷刻间敌人变为朋友,俘虏成了上宾。主人请他喝蜂蜜酒,吃蛴螬羹和烤蜥蜴,蛴螬是一种毛毛虫,蜥蜴就是四脚蛇。不能辜负主人的盛情,碍于礼数,只得囫囵吞下。第二天长老派了手持长矛、弓箭的武士,护送他通过隘口,免得受其他部落的打劫。
 

巨大收获

7年的环球之行,其艰难困苦的程度是可以想象的。但另一方面,潘德明也得到了周游世界的巨大收获:他饱览了沿途各国的奇情胜景,领略到不同民族异彩纷呈的历史文化,受到了各国人民、尤其是海外华侨的热烈欢迎,并且还获得了许多国家名人政要的礼遇。这些名人政要印度圣雄甘地、诗人泰戈尔美国总统罗斯福、土耳其之父凯末尔瑞典大探险家斯文赫定、新加坡巨商胡文虎,还有英国首相、希腊首相、法国总统、瑞士总统、挪威国王、保加利亚国王、澳大利亚总理等人。
技术分享图片潘德明在纽约帝国大厦楼顶留影
潘德明在周游世界中,还留下了许多珍贵的史料。除了留有所到之处加盖的571枚邮戳、近1200个团体和个人用世界几十种文字书写的签名和题词、20多个国家元首手迹的三本《名人留墨集》以及家信和照片,大部分苦心采集的标本、异国特产、服饰和资料,他都寄存在了美国纽约华侨总会和曼谷中华商会的友人处。
 

意义深远

人类历史上,首次完成环绕地球一周的,当推16世纪的葡萄牙人麦哲伦率领的船队但用双脚和自行车完成这一壮举的世界第一人,则是中国的潘德明他在世界上开辟了徒步环球旅行、探险的先河。为了纪念这位英雄,中国自行车旅游者协会的最高奖项就称为“潘德明骑游奖”。近些年来,受潘德明精神感召,我国出现了许多徒步行走,挑战自我的勇敢者。
 

往事尘封

 

手艺养家

1937年7月6日,在环游地球7年之后,潘德明返回上海。此后,潘德明就淡出了人们的视线,在公开的媒体上,再也没有任何关于他的消息。直到1979年,一位叫季一德的体育编辑,在一堆即将销毁的废纸堆里发现了潘德明当年的出国护照,这段尘封的往事,才再度进入人们视野而此时,潘德明去世已经三年。环游地球后潘德明是怎样的境况?
技术分享图片一本以潘德明为题材的书
1937年7月6日,潘德明回到上海。结婚后,曾在联合国善后救济总署短暂工作1949年后,潘德明长期处于失业状态,后曾在昆明益兴汽车材料行工作。由于父亲曾经是小有名气的裁缝,潘德明便子承父业,靠熨烫衣服生活。另外,潘德明还有一门绘画的手艺,因此,他也兼画宫灯养家糊口1976年10月18日,潘德明听到“四人帮”倒台的消息,大喜过望,因多喝了几杯酒突发心肌梗塞而辞世,终年68岁
 

形同传说

从小耳濡目染,潘德明的几个儿子,也都擅长绘画。二子潘荷生,三子潘蘅生,四子潘芹生,也很喜欢绘画。三子潘蘅生和孙子潘溯是著名画家。潘德明的孙子潘溯说:“那时候,爷爷没有工作,有时候人家找他画画,给几个钱,他就把活儿接下来。二伯伯见了,就给爷爷帮忙,后来其他的兄弟也跟着帮忙,帮来帮去就学会了。”在忙忙碌碌地绘画中,潘家兄弟像听传说一样听着父亲的故事,不过,他们简直无法把那个年轻勇敢的探险家与眼前艰难讨生活的父亲联系起来
 

重见天日

 

纪录片里的记录

技术分享图片潘德明在上海的老屋
潘德明难道就这样被遗忘了吗?显然不会。网络上有这么一段文字:“为了纪念这位英雄,中国自行车旅游者协会的最高奖项就称为‘潘德明骑游奖’。”
虽然潘德明环游世界的壮举发生在近百年前,但是作为骑自行车环游世界的先驱,行业内的人对他应该不陌生。江苏省体育局自行车运动协会副秘书长晏勇,对于潘德明其人其事,知道得颇为详细:“潘德明是我们自行车骑游者的宗师。国人重新了解和认识他,是在1984年的洛杉矶奥运会后。那届运动会上,开赛第一天,射击选手许海峰在男子自选手枪慢射比赛中勇夺冠军,实现了中国在奥运会历史上零的突破。洛杉矶奥运会后,摄制了一部反映华夏儿女百年奥运梦想和追求的纪录片《零的突破》,在全国公映。片中,比较详细地讲到了潘德明的事迹。”
电影纪录片《零的突破》,由中央新闻电影纪录片厂拍摄。在这部58分钟的纪录片中,潘德明的镜头长达3分20秒。片中将他的环球旅行称为“中外体育史上罕见的一大壮举”。纪录片中的镜头,引发了自行王国对自行车运动的重新认识。晏勇说,这些年来,有感于潘德明的事迹,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参与到自行车运动中了。
 

废纸堆里的历史

技术分享图片潘衡生连环画作品中的父亲
从1976年潘德明去世,到1984年他被人们重新认识。这期间,许多有心人出了很多力。比如,体育编辑季一德。1979年3月,在上海少儿出版社工作的季一德,在上海召开的一次体育工作会议上,偶然得到了潘德明只身环游世界的线索。出于职业敏感,季一德立即进行了一次“跟踪追击”的马拉松式采访,去寻觅20世纪30年代环球旅行家的珍贵史料。
经过多次奔波与反复查询,季一德终于在上海永嘉路派出所清理“文革”积案的即将销毁的废纸堆里,发现了潘德明的出国护照、签证、船票、书信及名人题词等张学良将军在巴黎治病时接见他所题的“壮游”就在其中。除此以外,还有潘德明环游过程中始终随身携带的一本4公斤重的《名人留墨集》记有1200个团体和印度甘地、尼赫鲁、泰戈尔等当时大名鼎鼎的世界名人的题词和签名,以及571枚各国邮戳、印章等
 

弘扬壮举

 

报告文学

技术分享图片连环画《潘德明周游世界》上下集 潘蘅生绘
至此,一段被湮没的壮举终于得以重新面世。1979年7月,季一德将发掘整理的史料编写成章回体报告文学《异域万里行——潘德明只身环游世界闻见记》,在《中国体育报》连载21回,终于使这一尘封了近半个世纪的壮举重见天日,在国内引起强烈反响。后来,季一德的这篇文章,又发行了单行本,成了许多自行车运动爱好者的“宝典”
 

史料展览

潘德明突然去世后,家里人一直在找机会让他的故事重现。20世纪80年代,潘德明的二儿子潘荷生,在徐汇区的房产部门工作,他和几个兄弟一起,搞了一个小规模的《潘德明史料展》。那个时候,史料展览还算是新事物,潘荷生请单位的同事来帮忙,泥水匠、铅皮匠、油漆匠、木匠,搭架子、做展板、做雕塑,很快就搞好了。展览效果很好,很多人看了很惊讶:“没想到当时的中国青年就这么了不起。”
 

“周游”艺术

技术分享图片连环画《周游世界》封面 潘蘅生绘
潘德明的三子潘蘅生,是著名画家。曾在北大荒插队,因为有绘画的特长,他被调到黑龙江省文化厅《剧作家》杂志社做美术编辑。潘蘅生一直希望将父亲的故事画成连环画出版,终于梦想成真,出版了上下集的大型连环画《潘德明徒步·骑自行车周游世界》。2008年,在潘德明诞辰100周年之际,该书得以重版。在自序中,潘蘅生提到,这本连环画,前后耗时三年,其中十幅画稿被中国美术馆收藏。后来,潘蘅生又开始了“周游世界”系列油画创作。
潘家的第三代,从事绘画的也不少,在他们的绘画经历中,创作以祖父为题材的作品,似乎成了专业的必修课。潘德明的孙女潘申申有一幅作品,画面上,潘德明笑嘻嘻地坐着,两只大脚直伸出来,皮鞋底已经被磨得光秃秃。画中的形象并非潘申申原创,而是当年潘德明行至纽约时,当地记者所拍,名为《走遍世界的大脚》(见上端“百科名片”照片)。
 

影视重现

据一家文化传媒公司的透露,有关潘德明环球世界为题材的电影,系列纪录片等影视组品正在前期筹备中,并将于今年开始制作拍摄,出品公司希望将这一封存已久励志经历在当今的社会中得到发扬与传承,并能通过新媒体渠道影响更多的年轻人。潘德明的孙子潘博正从事于影视营销策划与媒体传播工作,据了解,他也希望能为祖辈的精神能影响更多的中国人。
潘德明的后人都以其为励志楷模,并多为画家。大儿子潘薇生,二儿子潘荷生,三儿子潘蘅生(著名画家),四儿子潘芹生,五儿子潘芸生,女儿潘芝;孙子潘晓峰,潘喆,潘博,潘溯,孙女潘申申;曾孙潘建宇。
2、
3.返回顶部

1.1

技术分享图片

1.2

技术分享图片

1.3

技术分享图片

1.4

技术分享图片

1.5

技术分享图片

2.1

技术分享图片

2.2

技术分享图片

2.3

技术分享图片

2.4

技术分享图片

2.5

技术分享图片

3.1

技术分享图片

3.2

技术分享图片

3.3

技术分享图片

3.4

技术分享图片

3.5

技术分享图片

4.1

技术分享图片

4.2

4.返回顶部
1、

他是一位平凡的世纪伟人——潘德明。
——YLB

2、
5.返回顶部
1、
2、
 
6.返回顶部
 
技术分享图片 作者:ylbtech
出处:http://ylbtech.cnblogs.com/
本文版权归作者和博客园共有,欢迎转载,但未经作者同意必须保留此段声明,且在文章页面明显位置给出原文连接,否则保留追究法律责任的权利。

人物-旅行:潘德明

原文:https://www.cnblogs.com/storebook/p/10844343.html

(0)
(0)
   
举报
评论 一句话评论(0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留言反馈 - 联系我们:wmxa8@hotmail.com
© 2014 bubuko.com 版权所有
打开技术之扣,分享程序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