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软件要解决什么问题?是否定义得很清楚?是否对典型用户和典型场景有清晰的描述?
在计划中有没有留下缓冲区,缓冲区有作用么?
每个相关的员工都及时知道了变更的消息?
开发人员的开发工作完成后,会在微信群说明进度。
任务更新后,在github issues发布详细说明,由邮件推送,并在微信群里通知。
我们采用了什么办法决定“推迟”和“必须实现”的功能?
项目的出口条件(Exit Criteria – 什么叫“做好了”)有清晰的定义么?
对于可能的变更是否能制定应急计划?
员工是否能够有效地处理意料之外的工作请求?
你觉得团队目前的状态属于 CMM/CMMI 中的哪个档次?
我认为团队已经达到了已定义级,正在迈向量化管理级。首先因为整个工程的进行都有博客做为记录,并且我们已经有了完善的文档。开发过程严格遵守git-flow流程。并且我们也没有出现,不小心删库或者网站被攻击到瘫痪的现象。
就量化管理而言,我们已经有了对于工程规模的量化标准,在展示博客中也用数据证明了我们工程的代码质量。之所以还未完全到达量化管理级是因为我们还未能对于将来的项目做出一个可以量化的难度和强度的估计,从而预测性能。
你觉得团队目前处于 萌芽/磨合/规范/创造 阶段的哪一个阶段?
团队已经较为成熟,介于规范和创造之间。在后期可以明显感觉到,对于新功能的增加团队已经可以达到游刃有余,但是大家的创造力和热情也在逐渐消退,可以提出一些极大满足客户需求的惊喜功能,但是却在实现上显得有些力不从心。
你觉得团队在这个里程碑相比前一个里程碑有什么改进?
gamma阶段最重要的是我们在优化用户体验一下做足了工作。我们意识到一个网站的好坏不仅仅在于它的功能是否全面而在用户的体验是否流畅顺滑。因此,gamma阶段所添加的新功能,仅仅是为了完善alpha和beta阶段的功能。我们尝试着从一个用户,而不是开发者的角度出发,对我们的网站进行一个全面的评估。最后达到的效果也令人满意,可以看出我们的网站功能较为完善,并且可以给用户带来顺畅的体验,无论是从网站信息量还是优良的反应速度上看,都有不错的表现。
你觉得目前最需要改进的一个方面是什么?
首先是网站的UI延续上一届的主题,但是随着我们页面功能的添加同一个主题显得过于单调,如果可以改进的话,可以在UI方面进行改进。
整个程序的架构如何具体提高? 如何通过重构等方法提高质量,如何衡量质量的提高?
由于我们的网站项目采用django框架,这个框架的提升空间不大,因此我们在数据库的重构中通过重新设计实体和关系,来优化框架减少冗余。此外,我们丰富了测试的方法以及提交的流程,进一步提高了工程质量。
其它软件工具的应用,应该如何提高?
我们在测试方面,需要使用软件工具,帮我们完成代码覆盖率和一些压力测试。在这些方面,我们缺乏调研,仅凭自己的判断就认为网站不需要覆盖率是不正确的想法。
项目管理有哪些具体的提高?
通过一学期的项目管理,我了解了项目管理者需要对整个项目和团队成员有详细的了解,才能更好地找出项目前进的方向。在后期,我更能了解到多少任务量适应多少时间。在大家其他任务紧迫的条件下及时修改任务量,在某些成员任务完成的情况下分派其他任务。
项目跟踪用户数据方面,计划要提高什么地方?例如你们是如何知道每日/周活跃用户等数据的?
我们的数据来源是通过后台查看数据库得到的,我们曾经计划编写python脚本处理最原始的log文件,进而得到最全面的数据,并且通过这些数据分析用户行为。同时使用Linux中的工具crontab,实现每日数据的例行。但是,由于当时使用的服务器无法开启此服务,如果在之后的发展中可以实现这方面的统计,我们的项目就有了更多的优化目标。
项目文档的质量如何提高?
对于文档来说,最好的方式就是有固定的统一的模板。并且文档是需要不断更新的,在一个阶段结束前需要更新该阶段的文档保证文档是不断扩充,不会落后于代码工程。
对于人的领导和管理, 有什么具体可以改进的地方? 请看《构建之法》关于PM、绩效考核的章节, 或者 《人件》等参考书
PM:人的领导和管理我还有很多的不足,对整个项目来说,我尽了自己最大的努力,认真思考我们项目的前进方向,尽量合理的去安排每个人的任务。我没有任何觉得愧对自己的这份工作。但我没有办法做到和团队中每一个人都建立起无话不谈的关系,我的理想状态是希望每个人有了意见后都可以主动地来找我商量,这样的话于项目、团队、个人都会更加有利。
对于软件工程的理论,规律有什么心得体会或不同意见? 请看阅读作业。 (这个作业的期中阅读)
通过本学期的软件工程团队项目,我们总结出了如下开发规律:我们不能理想化的,将项目的推进工作分给每一个团队成员,而是要有PM和技术骨干等人先制定大致的方向,甚至细节。在组会中,布置给每个成员并进行讨论,适当修改。在开发完成后,汇总给测试人员或管理人员进行审核和发布,然后再进行新一轮的开发。
原文:https://www.cnblogs.com/stupidRJGC/p/1105606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