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SPF 通过自己的 Hello 机制发现邻居并建立连接;
OSPF 在建立了新的邻居关系后,将邻居信息(包括目的地址和源地址等) 通告给 BFD; BFD 根据收到的邻居信息建立会话。
5.BFD故障发现处理流程
被检测链路出现故障;
BFD 检测到链路故障,拆除 BFD 邻居会话
BFD 通知本地 OSPF 进程 BFD 邻居不可达;
本地 OSPF 进程中断 OSPF 邻居关系
四、RIP
1.基本概念
RIP是一种基于距离矢量(Distance-Vector)算法的协议,它通过UDP报文进行路由信息的交换,使用的端口号为520。
RIP使用跳数来衡量到达目的地址的距离,跳数称为度量值。在RIP中,路由器到与它直接相连网络的跳数为0,通过一个路由器可达的网络的跳数为1,其余依此类推。为限制收敛时间,RIP规定度量值取0~15之间的整数,大于或等于16的跳数被定义为无穷大,即目的网络或主机不可达。由于这个限制,使得RIP不适合应用于大型网络。
为提高性能,防止产生路由环路,RIP支持水平分割(Split Horizon)和毒性逆转(Poison Reverse)功能
2.防环路机制
计数到无穷(Counting to infinity):将度量值等于16的路由定义为不可达(infinity)。在路由环路发生时,某条路由的度量值将会增加到16,该路由被认为不可达。
触发更新(Triggered Updates):RIP通过触发更新来避免在多个路由器之间形成路由环路的可能,而且可以加速网络的收敛速度。一旦某条路由的度量值发生了变化,就立刻向邻居路由器发布更新报文,而不是等到更新周期的到来。
水平分割(Split Horizon):RIP从某个接口学到的路由,不会从该接口再发回给邻居路由器。这样不但减少了带宽消耗,还可以防止路由环路。
毒性逆转(Poison Reverse):RIP从某个接口学到路由后,将该路由的度量值设置为16(不可达),并从原接口发回邻居路由器。利用这种方式,可以清除对方路由表中的无用信息。
3.RIP运行流程
(1) 路由器启动RIP后,便会向相邻的路由器发送请求报文(Request message),相邻的RIP路由器收到请求报文后,响应该请求,回送包含本地路由表信息的响应报文(Response message)。
(2) 路由器收到响应报文后,更新本地路由表,同时向相邻路由器发送触发更新报文,通告路由更新信息。相邻路由器收到触发更新报文后,又向其各自的相邻路由器发送触发更新报文。在一连串的触发更新广播后,各路由器都能得到并保持最新的路由信息。
(3) 路由器周期性向相邻路由器发送本地路由表,运行RIP协议的相邻路由器在收到报文后,对本地路由进行维护,选择一条最佳路由,再向其各自相邻网络发送更新信息,使更新的路由最终能达到全局有效。同时,RIP采用老化机制对超时的路由进行老化处理,以保证路由的实时性和有效性。
4.RIP版本区别
RIP-1是有类别路由协议(Classful Routing Protocol),它只支持以广播方式发布协议报文。RIP-1的协议报文无法携带掩码信息,它只能识别A、B、C类这样的自然网段的路由,因此RIP-1不支持不连续子网(Discontiguous Subnet)。
RIP-2是一种无类别路由协议(Classless Routing Protocol),与RIP-1相比,它有以下优势:
支持路由标记,在路由策略中可根据路由标记对路由进行灵活的控制。
报文中携带掩码信息,支持路由聚合和CIDR(Classless Inter-Domain Routing,无类域间路由)。
支持指定下一跳,在广播网上可以选择到最优下一跳地址。
支持组播路由发送更新报文,只有RIP-2路由器才能收到更新报文,减少资源消耗。
支持对协议报文进行验证,并提供明文验证和MD5验证两种方式,增强安全性。
RIP-2有两种报文传送方式:广播方式和组播方式,缺省将采用组播方式发送报文,使用的组播地址为224.0.0.9。当接口运行RIP-2广播方式时,也可接收RIP-1的报文。
原文:https://blog.51cto.com/14228580/24164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