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周,课程从历史转向技术,介绍的是互联网和数据包。 Internet是基于四层模型设计的。 每个层都建立在它下面的层上。 链路层和网络层是该模型的最低层。
相较于OSI的七层Open System Interconnect 开放系统互连参考模型,Charles选择从比较流行的TCP/IP四层模型开始讲解,从本地主机,通过TCP/IP协议栈,信息经过不同的路由,到达远方的目的主机,期间链路层通过识别设备唯一4的MAC地址来进行数据的转发,直到数据被发送至目的主机。
Bob Metcalfe是一位来自美国的工程师 - 企业家,他从1970年开始帮助开创互联网,共同发明了以太网,共同创立了3Com并制定了Metcalfe定律。
在攻读计算机科学博士学位期间,在哈佛拒绝让他负责将学校与全新的ARPAnet联系起来的项目,之后,梅特卡夫在麻省理工学院的MAC项目中找到了工作。在MAC项目中,Metcalfe负责构建一些将麻省理工学院的小型计算机与ARPAnet连接起来的硬件。梅特卡夫非常迷恋ARPAnet,他将其作为博士论文的主题。第一个版本未被接受。他在Xerox PARC工作期间获得了一篇新论文的灵感,他在那里读了一篇关于夏威夷大学ALOHA网络的论文。。他确定并修复了AlohaNet模型中的一些错误,并将他的分析作为修订论文的一部分,最终在1973年为他赢得了哈佛大学博士学位。
此次对于Bob的采访,主要讲述的是他构建以太网的故事,从最初使用曼彻斯特编码在硬件层面实现避免通信碰撞、堵塞的情况,到之后与人合作共同发明以太网,最后帮助创建了一家名为Grand Junction Networks的公司,推出100-mg以太网等等。
这个视频Charles讲述了网络层的相关内容,在分层网络架构中,不同层之间互不可见,链路层只负责一个链接上的工作,辨识的是设备MAC地址,而对于网络层,它关心的是链接的整体,不同的报文分组是否会全部到达目标主机,这其中使用的就是IP地址。
一个互联网协议地址(IP地址)被分配给连接到每个设备的数值标签计算机网络,它使用因特网协议进行通信。IP地址有两个主要功能:主机或网络接口识别和位置寻址。
Vint简要的讲述了分组交换的产生和数据包的由来。
在20世纪60年代早期,美国计算机科学家Paul Baran开发了分布式自适应消息块交换概念,旨在为电信信息提供容错,高效的路由方法,作为兰德公司研究项目的一部分,由美国部门资助。国防这一概念与当时建立的网络带宽预分配原则形成对比,并且相互矛盾,这主要得益于贝尔系统中电信的发展。新概念网络发现其中实施者一点共鸣,直到英国计算机科学家的独立工作的Donald W. Davies在1965年,国家物理实验室(英国)。Davies在过去十年中创造了现代术语分组交换和激励众多分组交换网络,其中包括在美国早期ARPANET中引入该概念。
Internet History, Technology, and Security----第五周
原文:https://www.cnblogs.com/mwzm/p/1113238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