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pring框架是由于软件开发的复杂性而创建的。Spring使用的是基本的JavaBean来完成以前只可能由EJB完成的事情。然而,Spring的用途不仅仅限于服务器端的开发。从简单性、可测试性和松耦合性角度而言,绝大部分Java应用都可以从Spring中受益。
◆目的:解决企业应用开发的复杂性
◆功能:使用基本的JavaBean代替EJB(Enterprise JavaBean),并提供了更多的企业应用功能
◆范围:任何Java应用
Spring是一个轻量级控制反转(IoC)和面向切面(AOP)的容器框架。为了降低Java开发的复杂性,Spring采用了以下4种关键策略:
1、基于POJO的轻量级和最小侵入性编程;
2、通过IOC,依赖注入(DI)和面向接口实现松耦合;
3、基于切面(AOP)和惯例进行声明式编程;
4、通过切面和模版减少样式代码;
什么是SpringBoot呢,就是一个javaweb的开发框架,和SpringMVC类似,对比其他javaweb框架的好处,官方说是简化开发,约定大于配置, you can "just run",能迅速的开发web应用,几行代码开发一个http接口。
所有的技术框架的发展似乎都遵循了一条主线规律:从一个复杂应用场景 衍生 一种规范框架,人们只需要进行各种配置而不需要自己去实现它,这时候强大的配置功能成了优点;发展到一定程度之后,人们根据实际生产应用情况,选取其中实用功能和设计精华,重构出一些轻量级的框架;之后为了提高开发效率,嫌弃原先的各类配置过于麻烦,于是开始提倡“约定大于配置”,进而衍生出一些一站式的解决方案。
是的这就是Java企业级应用->J2EE->spring->springboot的过程。
随着 Spring 不断的发展,涉及的领域越来越多,项目整合开发需要配合各种各样的文件,慢慢变得不那么易用简单,违背了最初的理念,甚至人称配置地狱。Spring Boot 正是在这样的一个背景下被抽象出来的开发框架,目的为了让大家更容易的使用 Spring 、更容易的集成各种常用的中间件、开源软件;
Spring Boot 基于 Spring 开发,Spirng Boot 本身并不提供 Spring 框架的核心特性以及扩展功能,只是用于快速、敏捷地开发新一代基于 Spring 框架的应用程序。也就是说,它并不是用来替代 Spring 的解决方案,而是和 Spring 框架紧密结合用于提升 Spring 开发者体验的工具。Spring Boot 以约定大于配置的核心思想,默认帮我们进行了很多设置,多数 Spring Boot 应用只需要很少的 Spring 配置。同时它集成了大量常用的第三方库配置(例如 Redis、MongoDB、Jpa、RabbitMQ、Quartz 等等),Spring Boot 应用中这些第三方库几乎可以零配置的开箱即用,
简单来说就是SpringBoot其实不是什么新的框架,它默认配置了很多框架的使用方式,就像maven整合了所有的jar包,spring boot整合了所有的框架 。
Spring Boot 出生名门,从一开始就站在一个比较高的起点,又经过这几年的发展,生态足够完善,Spring Boot 已经当之无愧成为 Java 领域最热门的技术。
Spring Boot的主要优点:
微服务是一种架构风格,它要求我们在开发一个应用的时候,这个应用必须构建成一系列服务的组合;可以通过http的方式进行互通。
要说微服务架构,先得说说过去我们的单体应用架构。
所谓单体应用架构(all in one)是指,我们将一个应用的中的所有应用服务都封装在一个应用中。
无论是ERP、CRM或是其他什么系统,你都把数据库访问,web访问,等等各个功能放到一个war包内。
这样做的好处是,易于开发和测试;也十分方便部署;当需要扩展时,只需要将war复制多份,然后放到多个服务器上,再做个负载均衡就可以了。
单体应用架构的缺点是,哪怕我要修改一个非常小的地方,我都需要停掉整个服务,重新打包、部署这个应用war包。特别是对于一个大型应用,我们不可能吧所有内容都放在一个应用里面,我们如何维护、如何分工合作都是问题。
all in one的架构方式,我们把所有的功能单元放在一个应用里面。然后我们把整个应用部署到服务器上。如果负载能力不行,我们将整个应用进行水平复制,进行扩展,然后再负载均衡。
所谓微服务架构,就是打破之前all in one的架构方式,把每个功能元素独立出来。把独立出来的功能元素的动态组合,需要的功能元素才去拿来组合,需要多一些时可以整合多个功能元素。所以微服务架构是对功能元素进行复制,而没有对整个应用进行复制。
这样做的好处是:
(1)节省了调用资源。
(2)每个功能元素的服务都是一个可替换的、可独立升级的软件代码。
一个大型系统的微服务架构,就像一个复杂交织的神经网络,每一个神经元就是一个功能元素,它们各自完成自己的功能,然后通过http相互请求调用。比如一个电商系统,查缓存、连数据库、浏览页面、结账、支付等服务都是一个个独立的功能服务,都被微化了,它们作为一个个微服务共同构建了一个庞大的系统。如果修改其中的一个功能,只需要更新升级其中一个功能服务单元即可。
但是这种庞大的系统架构给部署和运维带来很大的难度。
于是,spring为我们带来了构建大型分布式微服务的全套、全程产品:
构建一个个功能独立的微服务应用单元,可以使用springboot,可以帮我们快速构建一个应用;
大型分布式网络服务的调用,这部分由spring cloud来完成,实现分布式;
在分布式中间,进行流式数据计算、批处理,我们有spring cloud data flow。
spring为我们想清楚了整个从开始构建应用到大型分布式应用全流程方案。
这里我们将快速创建一个Spring Boot应用,并且实现一个简单的Http请求处理。通过这个例子,我们将会对SpringBoot有一个初步的了解,并体验其简单结构,开发快速的特性。
首先,我们清楚环境准备:
我们实用的开发工具:
Spring的官方提供了工具 Spring Initializr:https://start.spring.io/来帮助我们创建一个SpringBoot应用。
使用Spring Initializr页面创建
设置完毕后,点击”Gennerate Project"按钮生成项目;此时浏览器上会下载一个与上面Artifact名称一样的压缩包。
选择好自己需要保存的路径并且解压好:
使用编译器以将解压好的项目打开即可
因为是第一次使用所以导入的速度会比较的慢,请耐心等待,建议去冲泡一杯咖啡等,因为确实时间比较长。。。。。
确认加载完毕后:
自动生成的DemoApplication
和测试包下的DemoApplicationTests
类都可以直接运行来启动当前创建的项目,由于目前该项目未配合任何数据访问或Web模块,程序会在加载完Spring之后结束运行。就是说控制台输出的东西就是这个原装模板展示的所有东西了
观察到的运行结果:
没错,你看到了一个用字符巧妙拼接的spring标志,很漂亮吧!这个时候,我们可以去访问http://localhost:8080/这个网址去看看,没错直接访问,不用配置Tomcat什么的,直接上!
可见这个时候访问http://localhost:8080/我们访问到的是一个显示错误页面的网页,并不是我浏览器默认的404页面,说明,这个Springboot搭建的项目模板已经建造完成!
对pom.xml文件的分析
<?xml version="1.0" encoding="UTF-8"?>
<project xmlns="http://maven.apache.org/POM/4.0.0" xmlns:xsi="http://www.w3.org/2001/XMLSchema-instance"
xsi:schemaLocation="http://maven.apache.org/POM/4.0.0 http://maven.apache.org/xsd/maven-4.0.0.xsd">
<modelVersion>4.0.0</modelVersion>
<parent>
<groupId>org.springframework.boot</groupId>
<artifactId>spring-boot-starter-parent</artifactId>
<version>2.1.7.RELEASE</version>
<relativePath/> <!-- lookup parent from repository -->
</parent>
<groupId>com.example</groupId>
<artifactId>demo</artifactId>
<version>0.0.1-SNAPSHOT</version>
<name>demo</name>
<description>Demo project for Spring Boot</description>
<properties>
<java.version>1.8</java.version>
</properties>
<dependencies>
<dependency>
<groupId>org.springframework.boot</groupId>
<artifactId>spring-boot-starter-web</artifactId>
</dependency>
<dependency>
<groupId>org.springframework.boot</groupId>
<artifactId>spring-boot-starter-test</artifactId>
<scope>test</scope>
</dependency>
</dependencies>
<build>
<plugins>
<plugin>
<groupId>org.springframework.boot</groupId>
<artifactId>spring-boot-maven-plugin</artifactId>
</plugin>
</plugins>
</build>
</project>
如上所示,配置文件中主要有四个部分:
spring-boot-starter-parent
的依赖管理,控制版本与打包等内容spring-boot-starter-web
用于实现HTTP接口(该依赖中包含了Spring MVC),官网对它的描述是:使用Spring MVC构建Web(包括RESTful)应用程序的入门者,使用Tomcat作为默认嵌入式容器。;spring-boot-starter-test
用于编写单元测试的依赖包。更多功能模块的使用我们将在后面逐步展开。spring-boot-maven-plugin
,配合spring-boot-starter-parent
就可以把Spring Boot应用打包成JAR来直接运行。编写一个HTTP接口(就是写一个映射请求)
在主程序中添加:
package com.example.demo;
import org.springframework.boot.SpringApplication;
import org.springframework.boot.autoconfigure.SpringBootApplication;
import org.springframework.web.bind.annotation.RequestMapping;
import org.springframework.web.bind.annotation.RestController;
@RestController
@SpringBootApplication
public class DemoApplication {
@RequestMapping("/lailai")
public String test(){
return "hello,world";
}
public static void main(String[] args) {
SpringApplication.run(DemoApplication.class, args);
}
}
添加完毕后,重新运行主程序,运行成功后请求地址查看:
将项目打包
这样子,我们就是完成了我们对Springboot的初步探索。skr!!!!!!!!!
原文:https://www.cnblogs.com/longinfo/p/1131843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