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dis 中,可以通过执行 savleof 命令或者设置 slaveof 选项,让一个服务器去复制另一个服务器,我们称被复制的服务器为主服务器,而对主服务器进行复制的服务器则被称为从服务器。
Redis 中的复制分为同步和命令传播两个操作。
当客户端向从服务器发送 slaveof 命令,要求从服务器复制主服务器时,从服务器首先需要执行同步操作,也即是,将从服务器的数据库状态更新值主服务器当前所处的数据库状态。
从服务器对主服务器的同步操作是通过向主服务器发送 sync 命令来完成,执行步骤如下:
命令传播是指:在同步之后,主服务器会将自己执行的写命令,发送给从服务器执行,当从服务器执行了相同的写命令之后,主从服务器将再次回到一致状态。
在 Redis 中,从服务器对主服务器的复制分为两种情况:
对于初次复制来说,旧版复制功能能够很好的完成任务,但对于断线后重新复制来说,旧版复制功能虽然也能让主从服务器数据一致,但效率却非常低(需要加载主服务器的整个快照)。
为了解决旧版复制功能在处理断线重新复制情况下的低效问题,Redis 从 2.8 版本开始,使用 psync 命令代替了 sync 命令来执行复制时的同步操作。
psync 命令具有完整重同步和部分重同步两种模式。
部分重同步的执行过程如下图所示(出自《Redis设计与实现第二版》第十五章:复制):
部分重同步功能包含三个部分:
执行复制的双方——主服务器和从服务器会分别维护一个复制偏移量。
对比主从服务器的复制偏移量可知:
复制积压缓冲区是由主服务器维护的一个固定长度的先进先出(FIFO)队列,默认大小为 1MB。
当主服务器进行命令传播时,不仅会将写命令发送给所有从服务器,还会将写命令入队到复制积压缓冲区里面。
因此,主服务器的复制积压缓冲区里面会保存着一部分最近传播的写命令,并且复制积压缓冲区会为队列中的每个字节记录相应的复制偏移量。
当从服务器重新连上主服务器时,从服务器会通过 PSYNC 命令将自己的复制偏移量, offset 发送给主服务器,主服务器会根据这个复制偏移量来决定对从服务器执行何种同步操作:
注意:需要调整复制积压缓冲区的大小为:2 * second * write_size_per_second
当从服务器对主服务器进行初次复制时,主服务器会将自己的运行 ID 传送给从服务器,而从服务器会将这个运行 ID 保存起来,
当从服务器断线并重新连上主服务器时,从服务器将向当前连接的主服务器发送之前保存的运行 ID:
在命令传播阶段,从服务器默认会以每秒一次的频率,向主服务器发送命令:
REAPCONF ACK <replication_offset>
其中 replication_offset 是代表从服务器当前的复制偏移量。
发送 REAPCONF ACK 命令对于主从服务器有三个作用:
主从服务器可以通过发送和接受 REAPCONF ACK 命令来检查两者之间的网络连接是否正常:如果主服务器超过一秒没有收到从服务器发来的 REAPCONF ACK 命令,那么主服务器就知道主从服务器的连接出现问题了。
Redis 的 min-slaves-to-write 和 min-slaves-max-lag 另个选项可以防止主服务器在不安全的情况下执行写命令。
比如,如果我们向主服务器提供以下设置:
min-slaves-to-write 3
min-slaves-max-lag 10
那么在从服务器的数量少于3个或者3个从服务器的延迟(lag)值都大于或等于 10s 时,主服务器将拒绝执行写命令。
如果因为网络故障,主服务器传播给从服务器的写命令在半路丢失,那么当从服务器向主服务器发送 REAPCONF ACK 命令时,主服务器将发觉从服务器当前的复制偏移量少于自己的复制偏移量,然后主服务器就会根据从服务器提交的复制偏移量,在复制积压缓冲区里面找到从服务器缺少的数据,并将这些数据重新发送给从服务器。
原文:https://www.cnblogs.com/wind-snow/p/1139644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