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其他 > 详细

比特冗余

时间:2019-08-24 12:16:00      阅读:129      评论:0      收藏:0      [点我收藏+]

“纠错码”的应用,主要作用是牺牲有效性,换取可靠性。以1/3码率的Turbo码来说,有效位和校验位之比为1:2。

如果说纠错码的“浪费”是经数学证明所不得不添加的冗余,那么另一种“浪费”则是在物理实现上的无奈:

无论是在编码还是在组帧时,常见的操作便是“补零”。只是这里补的零在数学上来看不起任何作用,完全没有必要。

那么“补零”操作的原因是什么呢?这主要是因为在硬件实现时很多东西都是写死了的(电路线已布好)。

无论是编码器还是组帧结构,一个有效的方法便是以出现概率最大的方式来设计:

当LDPC编码器设计为(5120,4096)的结构时,对于3456bit的待编码数据就要补640个零以满足编码器输入条件。

一些特殊情况下,组帧也是按照长帧结构来设计的,发短帧时就不得不通过补零来满足帧结构设计。

最后提一句,上面提到“以出现概率最大的方式来设计是有效的”,其理论依据便是哈夫曼编码,其设计思想便是码长与其出现概率成反比,即出现概率大的符号用短码,出现概率小的符号用长码,最后得到的总码长的期望值则是较小的和有效的--在通信上有效是指有效率(efficient),而在医学上有效则是指有效果(effective)。

比特冗余

原文:https://www.cnblogs.com/achangchang/p/11403911.html

(0)
(0)
   
举报
评论 一句话评论(0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留言反馈 - 联系我们:wmxa8@hotmail.com
© 2014 bubuko.com 版权所有
打开技术之扣,分享程序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