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tangy8080
电子邮箱:914661180@qq.com
更新时间:2019-08-14 20:35:36 星期三
欢迎您订阅和分享我的订阅号,订阅号内会不定期分享一些我自己学习过程中的编写的文章
如您在阅读过程中发现文章错误,可添加我的微信 tangy8080 进行反馈.感谢您的支持。
Redis初识,已经在k8s中得安装
已经构建好了一个k8s集群
Redis中的值不仅可以是字符串,而且还可以是具体的数据结构,这样不仅能便于在许多应用场景开发,同时也能够提高开发效率。Redis主要提供了5种数据结构:字符串、哈希、列表、集合、有序集合,同时在字符串的基础上演变出了位图(Bitmaps)和HyperLogLog两种神奇的“数据结构”,并且随着LBS(基于位置服务)的不断发展,加入了有关GEO(地理信息定位)的功能,总之在这些数据结构的帮助下,开发者可以开发出各种“有意思”的应用。
Redis的简单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首先,Redis的源码很少,早期版本的代码只有两万行左右,3.0版本以后由于添加了集群特性,代码增至5万行左右,相对于很多NoSQL数据库来说代码量相对少很多。其次,Redis使用单线程模型,这样不仅使得Redis服务端处理模型变得简单,而且也使得客户端开发变得简单。最后,Redis不需要依赖于操作系统中的类库,Redis自己实现了事件处理的相关功能。
Redis虽然简单,但是非常稳定。
Redis提供了简单的TCP通信协议,很多编程语言可以很方便的接入到Redis,并且由于Redis收到社区和各大公司的广泛认可,所以支持Redis的客户端语言也非常多,几乎涵盖了主流的编程语言。
通常看,将数据放在内存中是不安全的,一旦发生断点或者机器故障,重要的数据会丢失,因此Redis提供了两种持久化方式:
-RDB: Redis DataBase
-AOF: Append Only File
Redis提供了复制功能,实现了多个相同数据的Redis副本,复制功能是分布式Redis的基础。
Redis从2.8版本提供了高可用实现Redis Sentinel,它能够保证Redis节点的故障发现和故障自动转移。Redis从3.0版本正式提供了分布式实现Redis Cluster,它是Redis真正的分布式实现,提供了高可用、读写和容量的扩展性。
初学者不建议使用k8s,因为它需要您了解一些k8s的知识.为您带来额外的学习压力
由于我这里已经构建好了一个K8S集群,如您想想在物理机上安装,请参考 <
使用helm来安装redis
helm install --name redis --set master.persistence.storageClass=nfs-client,slave.persistence.storageClass=nfs-client stable/redis
kubectl get pods -n default -o wide
需要先得到redis的访问密码,可以使用命令行.也可以使用 Kubernetes dashboard
kubectl get secrets redis -o yaml
apiVersion: v1
data:
redis-password: U2JOOG5CZk1XaA==
kind: Secret
metadata:
creationTimestamp: "2019-07-29T03:51:50Z"
labels:
app: redis
chart: redis-8.0.8
heritage: Tiller
release: redis
name: redis
namespace: default
resourceVersion: "7682943"
selfLink: /api/v1/namespaces/default/secrets/redis
uid: 32474a35-b1b4-11e9-a37d-00155d85b108
type: Opaque
echo 'U2JOOG5CZk1XaA==' | base64 --decode
SbN8nBfMWh
[root@k8s-180 ~]#
测试访问
kubectl exec -it redis-master-0 redis-cli
auth SbN8nBfMWh
auth auth SbN8nBfMWh
(error) ERR wrong number of arguments for 'auth' command
127.0.0.1:6379> auth SbN8nBfMWh
OK
127.0.0.1:6379> set name tangxiaobing
OK
127.0.0.1:6379> get name
"tangxiaobing"
<
k8s中secret解析
原文:https://www.cnblogs.com/gytangyao/p/1140611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