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序 一:准备好,在临界点出发
(脱不花,罗辑思维首席执行官)
- 史铁生:人与人之间的差异,大于人与猪的差别
- 人与猪的差别在于基因,可量化且恒定
- 人与人的差别,不可想象,无法预测
- 人与人的差别归结为:认知差异
- 因为认知的不同,每个人活在自己的平行世界里
- 《人类简史》作者赫拉利提出:“想象共同体”实则也是“认知共同体”
- “临界”概念的宝贵
- 只有那些热衷于研究学习方法,并且长时间持续可以练习这些方法的人才会理解
- 为什么要学习“学习方法”?
- 世界太大,智慧有限,只有掌握了更有效率的学习方法,才能在极为有限的时间里,把自己的认知水平比别人多往前推进一厘米
序 二:术从简,道从心
自 序:
- 2008年接触知识管理,那个时候的书籍都是教一些具体的方法和工具,但是貌似听懂了,但后续很少用到,后来有都忘记了
- 开始自己各地学习如何学习的学习方法,然后汇总整合成自己的一套方法
- 几个转折:
- 第一个转折:2010年,在坚持记录三个月的日记后,有些坚持不下去,结果看到《美国之梦:富兰克林自己的故事》
- 富兰克林要培养自己养成13个道德准则,采用了“集中精力完成一项实践,待一种习惯养成之后,再实践另一项”的方法。为了监督自己,他便每日自省,把道德要求和自己的行为作比较,持之以恒。
- 通过日记来掌握学习到的新知识,日记变成了每日的自省。后来演变成独特的“晨修”工作
- 通过反复晨修,将学到的知识内化,形成战斗力
- 第二个转折:2012年,经过两年多的晨修发现问题
- 学到的知识越多,越觉得哪里不对劲。虽然掌握了很多方法,可是每项知识都是单独解决特定问题的
- 查理芒格的演讲录《穷查理宝典》:如果你只是孤立记住一些事物,试图把他们硬凑起来,那你无法真正理解任何事情,你必须依靠模型组成的框架来安排你的经验
- 一切的学习努力无非三个目标:
- 基于以上的认知基础,对知识管理的理解:
- 知识管理就是通过对外部的信息进行加工,提高我们改变任职或行动的速度。在这个理解的基础之上再去看现在形形色色的学习方法和管理技巧,就能看出大家对知识管理的认识大概存在着三个维度:
- 1.数据管理的维度:
- 2.信息管理的维度:
- 重点关注怎样更好地理解、消化和应用获得的各个知识点
- 3.底层规律的维度:
- 关心的不仅仅是具体的方法和技巧,更关心的是自己的认知深度:必须大量具体知识沉淀的基础上,形成更宏观和抽象的理解,在深层次上掌握普遍规律,从而将之前学到的繁杂的知识用一根线串起来,在具体知识之外找到新的答案,将有形化为无形,将无形用于有形
引言
- 什么是知识?
- 知识:能够改变你行动的信息才是知识
- 衡量学习是否有效果的重要标准:
- 如果你不去阅读,它就只是一些数据;而当你阅读了之后,它就成了信息;但只有你知道了如何改变你的行动,信息才变成了你的知识
- 什么是临界知识?
第一章:知识管理与认知优势
- 知识与知识是不一样的,有些知识比其它知识的威力更大。少数知识能够给我们带来关键的影响,这就是临界知识。
在海量信息及时获取时代,我们拼什么?
- 在中国过去30年的社会发展,从认知优势的构建角度看,大概分为三个阶段:
- 第一阶段:知识数量构建认知优势
- 时间:1990 - 2000 左右
- 特点:市场从计划经济转化为市场经济
- 第二阶段:知识获取速度构建认知优势
- 时间:2000 - 今
- 特点:国内互联网日新月异的发展打破了知识获取范围的边界
- 第三阶段:知识深度构建认知优势
- 时间:未来(慢慢到来)
- 特点:在知识数量相似,获取速度相似的情况下,我们的产品和策略能否在竞争中脱颖而出,可能越来越取决于知识的深度。
- “多数认为了逃避真正的思考愿意做任何事情” --王兴
好好学习【个人知识管理精进指南】- 成甲
原文:https://www.cnblogs.com/Mario-mj/p/1151618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