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利用python抓取一些网上的数据,遇到了编码的问题。非常头痛,总结一下用到的解决方案。
1
2
3
4 |
import
chardet f =
open ( ‘file‘ , ‘r‘ ) fencoding = chardet.detect(f.read()) print
fencoding |
fencoding输出格式 {‘confidence‘: 0.96630842899499614, ‘encoding‘: ‘GB2312‘} ,只能判断是否为某种编码的概率。比较准确的结果了。输入参数为str类型。
一般流程是str利用decode方法根据str的编码将其解码为unicode字符串类型,然后利用encode根据特定的编码将unicode字符串类型转换为特定的编码。python中str和unicode属于两种不同的类型,如下。
系统编码:默认写源码的编辑器的编码方式。它代表源码文件内的所有内容都是根据词方式编码成二进制码流。存入到磁盘中的。linux下通过locale命令查看。
python编码:指python内设置的解码方式。如果不设定的话,python默认的是ascii解码方式。如果python源代码文件中不出现中文的话,这个地方怎么设定应该不会问题。
设定方法:在源码文件开头(一定是第一行):#-*-coding:UTF-8-*-,源码文件的设置解码方式是UTF-8 或者
1
2
3 |
import
sys reload (sys) sys.setdefaultencoding( ‘UTF-8‘ ) |
文件编码:文本的编码方式,linux下vim利用set fileencoding查看。
比如print s, s类型为str,linux系统下系统默认编码为utf8编码,s在输出前就应该编码为utf8。如果s为gbk编码就应该这样输出。print s.decode(‘gbk‘).encode(‘utf8‘)才能输出中文。
window下面情况相同,window默认编码为gbk编码,所以s输出前必须编码为gbk。
原文:http://www.cnblogs.com/weixliu/p/3550642.html